楚天都市报4月9日讯(记者肖杨 通讯员武虎)4月8日上午,在武昌实验寄宿小学美林校区一楼会议室内,四年级C班的44个孩子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一场别出心裁的课堂。给他们上课的不是该校的任课老师,而是武汉科技大学的两名大学生。5年来,他们和创作团队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多部校园公益片,这些短片在荆楚网、腾讯、视友网等网站广受关注,点击量达十多万次。今天,大学生们又来到小学校园,为孩子们放映公益片,和孩子们互动,让公益深入人心。

  公益片《一堵墙》讲述父亲沉迷手机,忽略女儿的感受;公益片《上善若水》讲述了女大学生为老人让座,公交车上爱在传递的感人故事;公益片《一条狗链“牵”出的文明》告诉人们出门应牵狗绳,维护公共秩序等等。短片以写日记、游戏通关等多种有趣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个做人道理,引起了小学生的讨论和共鸣。

  观看过程中,孩子们认认真真的看着这些发生在他们自己或身边人身上的故事。看到动情处,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在观看公益片《一堵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响尤其热烈,很多同学对影片中小女孩因为“低头族”父亲沉迷手机,而不肯花更时间陪伴自己的情节深有体会。“以前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爸爸下班回家就会督导写作业。而现在我问爸爸不会的问题,他却让我自己上网查,但我所希望的是爸爸能给我讲解”其中一个小朋友红润着眼眶哽咽道。此次课堂上,在两位老师踊跃地鼓励下,孩子们畅所欲言,分享着自己的心得。

  课堂结束后,两位大学生纷纷感叹,公益片创作让自己受益良多。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王昕同学说:“拍摄校园公益片让我学会了担当,总希望能为社会进步尽一些微薄之力,萤火虫的光,虽微弱,却也是光!”来自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武虎同学认为拍摄公益片让自己从校园公益片的忠实观众变成了幕后制作者,从真善美的学习者变成了正能量的传播者。也许自己所做的事儿不算一件特别大的事儿,但对于利用可以时间的创作对大学生活却意义非凡。

  五年来,大学生们持之以恒的公益片创作离不开武汉科技大学广播电视台指导老师杨鲜的悉心指导。在采访中,杨鲜老师表示,指导大学生拍校园公益片,是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是思政隐形教育的一种。希望学生们利用学到的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拍摄校园公益片,做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推广者和践行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