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司前鎮裏光村的荷花池。供圖

  中新網泰順4月9日電(胡亦心 潘沁文)恰逢畲族“三月三”,在浙江泰順縣司前畲族鎮,每一條街道都掛滿了喜氣的紅燈籠以及印有畲族圖騰裝飾物。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與畲族同胞一起,聽畲歌、觀畲劇、品畲味,共同歡度這屬於畲族同胞的重要節日。“因爲畲族文化氛圍濃鬱,帶動了周邊的喫喝玩樂。相比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前,村裏的經濟已經翻了好幾番。”司前畲族鎮副鎮長林華說。

  泰順從2003年起就實施“一鎮帶三鄉”戰略,整合抗震安居、避災安置、危舊房改造等政策資源,引領原峯門鄉、原黃橋鄉、竹裏畲族鄉的農民走城鎮化道路。15年間,共搬遷下山農戶3180戶、9540人,城鎮化率從最初的38%提高到現在的80%,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集鎮產業支撐,促進搬遷下山的村民就業,讓農民富得起。

  圖爲張忠的受?星宿。 胡亦心 攝

  司前畲族鎮是浙江省18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擁有新石器古遺址、國立英士大學舊址、圓州古村落等歷史遺存名片和紅巖瀑布、白鶴渡等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面對近年來大熱的鄉村旅遊、民宿經濟,左溪村民宿老闆陶育利是泰順縣第一批喫螃蟹的人。因爲生態大搬遷下了山後,陶育利響應政府號召,把家中打造成爲民宿,招待遠方來客。

  “以前我在外打工,沒什麼手藝,一年辛苦到頭只能賺個兩三萬塊錢。那時候怎麼也想不到,我能住500平的房子,不用四處打工,在家一年就能賺到20萬。”陶育利說。

  在記者採訪的時候,陸陸續續有人來問民宿的預定情況,陶育利說,清明期間,鎮上的民宿早就被訂滿了,今天已經拒絕了十幾波客人,一波都要好幾個房間。

  今年40多歲的張忠在去年也回到了司前。此前,他曾到新疆、溫州鹿城等地打工,聽到家鄉的呼喚,他想回來參與鄉村振興,在家門口創業致富。出於情懷,張忠在他的白鶴山莊旅遊度假區內,打造了受·星宿——一家以帳篷風格爲主的特色民宿。

  “民宿銷售確實會受時間影響,但是我們民宿是在白鶴山莊之內,依託於景點就穩定很多。”張忠說,遊客要先走過358米的白鶴飛渡懸索橋,多了這個環節就讓遊客有完全不一樣的居住體驗。在山莊內,遊客可以體驗篝火晚會,乘坐遊船遊蕩於綠水青山中,有遊客喜歡這種感覺,一住就半個月。

  不僅僅是民宿旅遊,司前鎮在特色農業基地的打造上也下了功夫,精心培育四季水果觀光采摘體系,共發展葡萄、獼猴桃等七大特色農業基地1.8萬畝。

  特色農業的發展,讓來到司前的遊客有更好的旅遊體驗,同時依託“互聯網+農業”智慧農業模式發展,讓農產品走出去,讓經濟作物產生真正的經濟價值。

  在司前鎮裏光村,一眼望去都是葡萄棚。據介紹,目前,裏光村的葡萄、獼猴桃種植面積600多畝,每年能有600多萬元產值,光葡萄採摘就能帶動20多戶低收入農戶人均增收1萬元。村中心的荷花池,在2016年之前還裏光最髒亂差的地方,如今經過整改已經成爲遊客夏季賞荷花的重要場所,不但改善人居環境,村集體每年也能增收3萬元,未來還會成爲釣龍蝦的好地方,進一步爲村民增收。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打造一個集文化旅遊、現代農業與一體的美麗鄉村,爲鄉村振興寫上我們自己的故事。”裏光村黨支部書記章道本說。(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