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讓我們感知。

有時候實體的事物也能轉眼化為無形。

歲月當時明證,我們活的時候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

歲月的腳步一走過,轉眼便如雲煙無形。

我有時候問我,我為什麼活著,我消遣的想了一下,那是因為我想把我生命裏這些消逝於

無形的往事,在我老的時候我可以拿來下酒喫。

我想這也是我讀《莊子》給我的一種慧悟。

《知北遊》是莊子外篇的最後一篇,我讀後也是繼續深有感悟。

莊子說:道不可能靠言傳來獲得,德不可能靠談話來達到。沒有偏愛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講求道義是可以虧損殘缺的,而禮儀的推行只是相互虛偽欺詐。

我最近一想到「道」,我就想到圖書館,因為聖人所謂的「傳道受業」其實還是偏向於從書中所求,靠的還是「言傳」。

其實我也最近在問自己,讀書有何用?我認為沒用,讀書是可以獲得「知識」,是缺乏一種「頓悟」,就好比把食物喫入肚子缺乏一種消化與吸收,讀多了書往往不是開慧,而是淤積成一種愚蠢。

德,什麼是「德」,我以前文章裏說,德就是:調和而順應。不強求、不彆扭、不索取、不貪婪、......順應之。

不偏不倚此謂「中庸」,沒有偏愛時候,做事的時候其實是沒有私心。

講求道義,我哥的兒子整天在朋友圈裡兄弟這個,兄弟那個,等到自己有事時候,沒人幫的時候,這個時候怨恨這個、怨恨那個,這其實就是把「道義」當口號用的結果。

禮儀的推行只是相互虛偽欺詐(關於這句話解釋,可以關注我微號「大一生」裏的一篇文章《莊子》之《田方子》)

莊子對物的看法是「萬物齊一」,他說萬物說到底是同一的。這樣,把那些所謂美好的東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謂討厭的東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東西可以再轉化為神奇,神奇的東西可以再轉化為臭腐。

我最近準備給一家企業做這個蘋果市場推廣,我一直苦惱於如果讓消費者感覺這家蘋果不一樣,這個蘋果可以帶給自己什麼樣的不一樣的價值或者更高的價值,這樣讓消費者自己去說服自己,為什麼要喫這家的蘋果,為什麼不選擇別的蘋果。

其實我往市場送禮定位、健康養生的果籃子定位、都是一直不適合,但是我相信莊子這句話「臭腐與神奇是可以轉化的」,只是我現在沒有找到這個途徑,我還得繼續找。

文章最後,是東郭子問道於莊子,甚是精彩,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道在何處,莊子最後說道都可以在「屎溺」中,其實我懂莊子的,他是不希望別人問道,因為問也就說明依舊困惑,問依舊說明固執於道是有形的,是可以言說的。

其實我讀莊子是第三遍,其實我也不懂道,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直處於這種「我不懂道」,所以我才每次砸吧讀《莊子》總是其樂無窮。

其實有時候我能告訴自己一句「我不知道」,是我自己在求知路上最快樂的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