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和音樂劇,歌劇都是受眾面較窄的小眾藝術,希望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喜歡上它們的契機,也可以推薦一些自己喜歡的作品?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

你為什麼會喜歡上美聲,音樂劇or歌劇?

美聲和音樂劇,歌劇都是受眾面較窄的小眾藝術,希望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喜歡上它們的契機,也可以推薦一些自己喜歡的作品?

很顯然,又是一個「聲入人心」的受害者。

美聲是一種演唱效果,義大利語叫「Bel Canto」,可以去維基百科英文版搜索一下具體指的什麼意思。

而音樂劇、歌劇,都是劇種,是表演形式。這些表演形式裏,可能會用到美聲的演唱效果(歌劇是必須達到)。

所以把美聲和音樂劇或者歌劇來比較,是不對的。就像把炸雞和開封菜或者金拱門並列起來比較一樣。

然後,說音樂劇。

先大致科普一下,以免謬種流傳。

音樂劇和歌劇,以及古典音樂的差別是:

  • 音樂劇是大眾流行文化的一類,和電影類似。
  • 音樂劇是戲劇,而不是音樂領域的;歌劇主要是音樂領域的。所以音樂劇就是用一定的手法和風格(戲)來講述劇情傳播理念(劇)。
  • 音樂劇受眾面根本不狹窄。在歐美,音樂劇是一個產值可以和好萊塢相當的產業!請看:音樂劇在美國和英國的受眾比例大概是多少?在法德日韓呢? ;美國音樂劇一年的票房能達到多少?。
  • 當然,在中國,由於我們起步晚,加上整個演藝行業還是在計劃經濟體系內運轉,音樂劇所需要的商業化和工業化的行業基礎幾乎為零,所以的確還沒發展起來。但是即使如此,國內音樂劇行業也沒有像有些知友路人腦補的那麼慘:2002年開始就有國外音樂劇引進國內巡演;2011年開始中文版譯配的百老匯音樂劇開始在國內正式商演;而實際上2005年最晚,中文原創音樂劇就已經登上國內舞臺——我在2005年就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觀摩過《金沙》。

以上說了一些基礎的科普,接下來說一下為什麼我會喜歡音樂劇,並投身這個行業。

我是一個偏視覺和偏理性邏輯系的人,也就是說任何感官的感受,在我的腦子裡,更容易形成帶邏輯連貫的行動的畫面。音樂和文字也是如此。所以普通的三分鐘流行歌曲,聽得多了,套路就熟了,除非有特別的設置和屬性的,否則畫面就容易單調乏味。而音樂劇,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主流是專門來講故事的,那些經典作品更是將故事表演和音樂配合的節奏結合的天衣無縫,以至於歌曲本身的演繹,就帶有很強的故事性。

比如這幾天一直在一個外景基地,給一個綜藝節目做音樂劇的排演環節(由於法律上的限制,暫時還不能透露節目名字和音樂劇的名字)。在譯配歌詞,以及配合百老匯來的音樂總監、導演、和編舞,給選手們教歌講戲的過程中,就可以發現:音樂劇的歌曲演繹,是有著情節和情感的變化的。比如我們教的某部百老匯音樂劇的經典主題曲,歌詞分成四段,這四段歌詞仔細品味,就可以感覺到是在層層推進,從剛開始角色口中的一個籠統的描述,逐步具體深入,直到最後走入角色內心世界,窺探其人性本質。而且巧妙的是:第三段歌詞其實和第一段歌詞完全一致,但是在節奏上和伴唱上有了調整,同樣的歌詞,就唱出了不同深度的感受!

除了歌詞以外,音樂劇的舞蹈,也不是隨便編的。外方編舞雖然對這部戲已經瞭然於心,可還是在開始上課之前,先跟我問了中文歌詞每一句的意思,然後跟原版的設計對照了一下,再開始重新設計編排的。因為音樂劇的核心是戲劇,所有的演出環節,都是為了這個核心服務的,包括舞蹈。所以舞蹈也要參與敘事傳情,並且時刻強調「講故事」這個功能,所以如果一個動作和歌詞表達的脫節,甚至相抵觸,就會影響整首歌甚至整部作品的品質。

——因此,在這裡再說一下:音樂劇,絕不是唱的好聽就可以去演了的

說到底,音樂劇之所以吸引我,就是因為音樂劇演繹的層次和內涵,相當豐富。就像那種千層蛋糕,每一層都有獨到的滋味風貌,讓你覺得永遠能繼續挖掘出新的內容,新的感受,新的共鳴。

至於推薦麼...知乎上此類問答已經少說有十來個了,題主和各位知友自己動手搜一下,更能獲得求知的樂趣,我就不來剝奪這個享受的機會了。

——或者到我在「音樂劇」話題標籤的回答下搜一下,也能找到很多。

我想我應該和大部分人一樣——因為本身就有學習美聲和歌唱,所以喜歡上,但也和這大部分的人不一樣,因為我不是音樂生,我是一名正兒八經的工科生。

接下來就是我的故事了,大二的時候我報了一門選修課,因為看著課程的名稱——通俗歌曲演唱技巧。覺得很好奇,這種課會是怎麼樣的,所以就去上了。然而去到真正開始上的時候,才發現,這個老師上課居然是真的要練聲,還要人上去唱歌的(170人的大課)。一開始我本著混混學分的樣子,一直潛水,後來因為本身嗓門大,練聲的時候也比較認(ai)真(xian),所以被老師叫上去做練聲示範,當時很緊張,但老師在我示範之後,老師誇我聲音條件好,練聲的時候口打得很開,共鳴腔大,是個大號(音樂生小夥伴們你們懂的),但這還不是契機,契機有一次我發現,我們同系的師妹也來上這門課,本著愛秀的心理,我第一次上去唱歌了,而且作為一個什麼都沒學過的人,竟然還自作主張的用了通俗、美聲、假聲三種唱法去唱康定情歌,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唱得很難聽,但當時老師給了很多鼓勵,還說我是男高音啊,聲音條件很好啊什麼的,後來就開始慢慢地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始了學習唱歌,也開始認識了,青歌賽出身的姚貝娜、王晰、曹芙嘉、湯子星等人,也開始知道廖昌永、周小燕、吳碧霞、金鐵霖、馬秋華、沈洋、八隻眼、張權等等的一批聲樂藝術家、教育家。當時從一開始的報了這位老師的課,到後來就算沒有報老師的課,只要老師有課我都會去上不管報沒報。老師也對我很好很好,從一開始的只是當作一名比較認真的學生,到後來成為了一種亦師亦友,又亦是一名很和藹很有智慧的前輩,不僅教導著我,還在我人生迷茫的時候,給了我很多指導和安慰。

當然,這還不是我熱愛音樂的全部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在大二,也就是在我剛剛開始學習音樂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女孩子,她是正兒八經音樂生,又漂亮,專業成績,文化成績又都好的女神級別的女孩子,她是我最愛的人,我們的故事,我就寫在我大學時候唱得最多的歌曲的歌評下面

故事過於複雜,我們也早已分開很久,說不出誰對誰錯,只能說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吧,對方在離開我之後就告訴我找到了真愛,現在應該已經結婚了吧,我也。。。無能為力,哪怕我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她的人。如果有一天她有那麼幸運的看到了這一條回答,那我希望告訴她,園哦,對不起,很多事情,我能做得更好的,可我沒有,我一直以為我已經足夠理性了,可是遇到你就一點辦法都沒辦法理性起來,對不起,我第一次遇到我這麼愛的人,如果再來一次我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和你已經早就不可能了,雖然你一直對我不好,也不那麼愛我,可我還是愛你,謝謝你,和你在一起之後我的人生開始有了不完整,可和你在一起的開心日子一定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日子,永別。

後來就算明明是要分手了,知道可能不能在一起了,我還是為了她留在廣州這邊(其實後來是在佛山),畢業之後,有一段時間很迷茫,工作又很勞累,直到穩定了之後,我又開始空虛,開始想很多事情,所以我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回學校上課,依然是老師有課的時候就回去,但從佛山這邊去到學校要一個半小時,回來也要一個半小時,真正學習的時間——兩首半首的歌加練聲,也不過十五分鐘以內的時間,一開始只是想把自己的時間充滿去忘掉一個人,後來依然風雨無阻,才發現真的完完全全是出自對音樂的熱愛了。

下面就放一個我當時工作了第一次回到學校時候唱歌來說幫忙錄的視頻,很慚愧,學了這麼久也沒突破第一個換聲點,技藝不精也請各位見諒。

現在的我還依然老師有課就去上課,堅持著音樂,不求結果。

接下來就是音樂推薦啦。

推薦的東西還是比較帶著我個人的喜好色彩的,可能不是那麼的普遍化。所以大家可以嘗試入坑,不行就過。

首先是通俗的,其實國內還是有很多很優秀的流行歌手的,姚貝娜、王晰、曹芙嘉、譚晶、湯子星,關注王晰的時候王晰還沒像現在這麼火,就算是他拿了金鐘獎金獎和青歌賽金獎之後也是一樣,我的聲線和王晰很像,所以特別喜歡唱他的歌,晰哥的《LowC的誘惑1、2》都是很好的作品,和晰哥類似的歌手還有趙鵬,也是男低音流行歌手,我看很多人都喜歡拿他們兩個去對比比較,其實晰哥和鵬哥兩個人關係是很不錯的,之前還一起上過央視節目,晰哥早期的很多歌也是翻唱鵬哥的,你要是在晰哥面前說他唱得比鵬哥好,人家肯定是說,不敢不敢,比不上鵬哥這種話的。像姚貝娜,王晰,譚晶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曹芙嘉、湯子星可能大家都還不怎麼熟悉,這兩個都是我們老師很推崇的歌手,我個人是特別喜歡曹芙嘉的,特別是曹芙嘉的《心動》,曹芙嘉的《一個人的旅行》這張專輯,是一張帶著爵士樂風格的專輯,加上曹芙嘉本身特有特點仙仙的聲線,唱起來真的讓人很舒服很舒服。

最近在《聲入人心》這款節目的帶動下,也開始入了音樂劇的坑,也看了很多的音樂劇,第一部就是三寶老師的《蝶》,劇情稍微狗血了點,但音樂很棒《詩人的旅途》、《心臟》等歌曲如果大家看了聲入人心的話應該也很熟悉了,也在此基礎上認識了劉巖、劉令飛,鄭雲龍、阿雲嘎等音樂劇歌手,當然,我看的《蝶》是沙寶亮版的。國內的音樂劇我就看得比較少了,國外的音樂劇,最經典的當屬四大音樂劇了《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貓》和《西貢小姐》,最喜歡的還是悲慘世界,主要是因為有狼叔和安妮海瑟薇出演,而這部音樂劇又不是純粹以愛情為主線的,多了很多關於人性的探討,最喜歡的唱段當然是《I dreamed a dream》以及《On my own》了,歌劇魅影的話,是有第二部的,但強烈要求大家,不要看第二部!不要看第二部!不要看第二部!第一部的話最喜歡的就是《all i ask of you》強烈推薦original london cast這個版本的,這個子爵的聲音真的好溫柔,《貓》肯定就是推薦《menory》了,《wicked》的《for good》,《Jekyll Hyde》的歌也很好聽,目前還沒有整理出來,還有很多很好的音樂劇啦,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音樂劇只聽歌是沒有意義的,一定要自己看完,你才會對那首歌曲有深刻的記憶和喜好。

接下來就是美聲了,第一推薦,帕瓦羅蒂,所有他唱的都能去聽,真的很好很好聽,同時他的歌也可以去聽相應的卡魯索的版本,如果有的話,兩個不同時代的男高音,在我心中都是第一。然後就是廖昌永了,因為我自己也是屬於中音這個音區好聽一點,所以老師讓我多學習學習廖老師的唱法,但我的水平實在是和廖老師差太遠太遠了,廖老師的歌都很好聽,也是吹爆,同時我的音色是立案低音好聽一點,老師也和我推薦了沈洋,沈洋唱的《fly me to the moon》真的超好聽,還有吳碧霞、八隻眼等等的藝術家啦,我最愛的是張權老師,關於張權老師的故事,你們可以去看看cctv的關於張權老師的紀錄片,講述了張權老師的故事,張權老師真的是一個很愛音樂,又有大愛的人,我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最喜歡的是張權老師的《我住長江頭》以及《鐵蹄下的歌女》,張權老師的《我住長江頭》也是我最喜歡的《我住長江頭》的版本。其他的,像各個格局的詠嘆調,我相信大家都不自知的情況下聽過很多次啦,世界十大歌劇、威爾第、莫扎特等人寫的歌劇等等,除了十大歌劇以外,我個人是挺喜歡《霍夫曼的故事》以及輕歌劇《風流寡婦》的,歌劇音樂劇或多或少為了表現故事和音樂都一點三觀不正的情況出現,所以大家看的時候還是不要被影響太多啦。

最後如果有什麼不對的,我會再回來修改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也會回來補充,如果大家對我推薦的音樂有共鳴的話,也可以去我的網易雲音樂上面看看我喜歡的音樂是怎麼樣的,已經分好類型了。雖然我水平一般般,但我還是堅持在音樂的道路上,希望今年能實現突破。最後,謝謝大家看完我的故事。


因為好聽

歌劇是因為從小被逼著學彈琴,被老師要求看每年的維也納新春音樂會(二十年前小城市古典音樂資源真的不多),就單純覺得好聽,高音部分真的就像金色大廳一樣,恢弘壯麗又不會過於沉重,同時也充滿了華麗優雅細緻卻不搶眼的細節。

音樂劇大概是從《貓》開始,初中為了練習聽力聽英文歌,聽到神曲《memory》,但是當時也只以為它就是單獨的一首歌,後來無意間才知道是《貓》其中的一首歌。但是當時也僅停留在「聽歌」的層面,並沒有特別關注舞臺表演和劇情。

最終入坑音樂劇是《Rebecca》,感謝它有版本比較好的官攝,我特別喜歡《Rebecca》的原著,熱衷於蒐集各種不同的版本和相關資源,最終發現音樂劇版,雖然德語一個字都聽不懂,但是憑著對原著的熟悉度還是啃下來了,覺得這種表現形式非常特別,相對於單一表現形式的話劇、歌劇、舞劇來說更豐富,有一種「打開新世界大門」的興奮感。之後就是瘋狂補劇了。

但是回想起來,其實很早以前就接觸過音樂劇,但是並沒有意識到那就是「音樂劇」,比如《音樂之聲》電影,比如迪士尼的歌舞動畫,比如《紅磨坊》等等


很簡單,因為唱歌某個層面上來說能夠表達出說話所傳遞不了的情感。歌劇由於作曲家構曲織體的巧妙加上各種配合再由於人聲等所有聲音都是沒有電子轉化只是純自然的聲音合在一起的共振,所以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情感張力,很容易就喚起內心的情感共鳴


單純的美聲唱法唱歌我不喜歡。我喜歡歌劇和音樂劇。

區別不說了,歌劇是因為小時候我爸玩音響,每天叫我起牀就是立體聲環繞的《我的太陽》,想不喜歡還是很難的,特上頭你知道嗎。叛逆期的時候喜歡搖滾的表現形式,意外發現了哥特系的音樂,就超愛啊,夜願主唱那種美聲唱法唱搖滾樂,感覺超級上頭啊,像是聽搖滾版歌劇的感覺啊。就童年父母的影響吧,我爸的哥們跟他進KTV,一個唱鍘美案唱沙家浜,我爸唱我的太陽唱夕陽紅,我都不敢點歌不好意思開口。

音樂劇來源於小學時候,音樂課老師給我們放了一段《貓》,我特上頭,過了多少年,買了個VCD碟片終於把全劇補完了。一些音樂劇改的電影看了也很喜歡就去翻音樂劇看了。看著看著就喜歡了

我覺得愛好這東西很私人啊,從小培養有關係,自己的口味也有關係。我就不信沒有愛喫粵菜的四川人,愛喫辣的廣東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