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over.jpg

我的迷幻时代:千禧年的那一波电音潮 (Part 2)

By: 1319


当一位风格或身份已明确的音乐人,想要尝试一下新东西或新组合,其中方法是转换身份,在以本来的身份延续原本的音乐风格外,以 side-project 的方式推出另一类的作品。 华人音乐人的 side project 其实并不罕见,简单的举例一下:从早期李泰祥(李知聊)、陈升(新宝岛康乐队);、到后来的自然卷奇哥与糯米团马念先(Project Early)、陈珊妮(拜金小姐、19);一直到近期的陈绮贞与陈建骐(The Verse)、曹格(Sensation)、戴佩妮(佛跳墙) 等等(当然也包含唱片公司出自于商业考量而组的 side-project,这里就不举例了)。只是基于这类作品大多都属于玩票或试验性质,若非是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或是有心延续,否则这些 side project 的寿命大多都会很短。

当千禧年的电音潮来袭时,自然也让不少已有明确风格,却对新形态的音乐有想法的音乐人跃跃欲试,看看能否创造出什么火花。此系列上周回顾了四张大路的商业唱片,第二段将带听者走入大路的小巷内,回顾在各自轨道上稳妥发展、如今已是资深的音乐人,当年出轨另辟电子音乐蹊径延伸出来的 side-project 或卧式音乐作品。

-

B-orange-12.jpg

DJ Orange (张震岳)《Orange》《Orange 2》(2001年4月、7月)

回顾张震岳出道二十多年精彩的音乐路程:以邻家男孩偶像包装出道,间中堕落(角色扮演?)沦为问题痞子青年,后来重新站稳脚步唱著充满省思的生活之歌,而如今还原阿美族名字 Ayal Komod 的他,是位热爱自然与生命的歌者。或许你记得或忘了,他也曾以 DJ Orange 的分身,在2001年推出两张电音舞曲专辑。

听过《Orange》的听众,如今都应该还记得〈冬天下午的太阳〉勾人的小号 riff。作为“初试啼声”之作,《Orange》里的成品难免有些 generic,采用 looping 编曲的痕迹也相当明显,但它仍是经过思考的作品,至少各别单曲所营造出的氛围明确,且与歌名是对题的。三个月后推出的《Orange 2》则带来了更独特的电音作品,例如生猛有力的 Tribal 〈青蛙〉求偶记,大概很少会有人拿青蛙求偶发想电音舞曲吧!复古 synthpop 的〈隐藏〉、悬浮诡谲的〈沉默〉、大玩刮碟的〈要用力〉,也展现出《Orange 2》比前作更完熟的编曲编制。这两张演奏专辑同时收录了少量演唱曲目,当中《Orange》的〈停〉,更是找来了张震岳当年女友的妹妹路嘉欣献声主唱。

这两张专辑对“张震岳”几乎一字不提,由此可见这张是完全把商业考量放一边的好玩 side-project,但随著滚石财务上开始出现紧缩,隔年更是收掉了张震岳所属的子公司魔岩,DJ Orange 这个分身就此玩完了。但张震岳之后的作品,hip-hop 的音乐元素比例大增,编曲也时常出现取样的手法,算是短暂的 DJ Orange 分身生涯一种精神上的延续。

《Orange》

B-orange-credits.jpg

《Orange 2》

B-orange-2-credits.jpg

-

B-stardust.jpg

Stardust(1976 阿凯、阿光)《梦露梦露》EP(2003 年)

21世纪初在台湾的地下音乐圈人气鼎盛的乐团1976,甫推出第三张作品便面临团员兵役的问题,于是暂时休团。趁著休团的空档,1976的主唱阿凯与前键盘手阿光,以卧室音乐创作的形式组合了电音团体 Stardust。其实这样的组合不算无迹可寻:1976 有不少以跳舞和 clubbing 为题材的歌曲,前作《爱的鼓励》更是大量使用效果器与合成器;而阿光本身也是一名键盘手与 DJ,又名 DJ REz。

从团体名称(取自 David Bowie 的虚构角色 Ziggy Stardust),到音乐上大量运用空灵飘渺的音色与通讯器材音效,可见 Stardust 企图将浩瀚宇宙与未来世界的预言,以充满科技感的迷幻舞曲媒介传递到听者的耳中。以玛丽莲梦露的爱情与生死为发想题材的寓言作品《梦露梦露》,是 Stardust 的初试啼声之作。与张震岳的《Orange》一样,如今听来 looping 的痕迹过于明显(专辑内页更大喇喇的推荐当时最夯的 looping 音乐制作软体),但音色的选用编制使 EP 整体的意向明确,叙事感与层次感十足,因此至今仍算精彩且不落沉闷老旧。EP 同时找来了当时已在电音圈颇负盛名的 DJ Ty、林强与 (深耕多年今年刚发行首张专辑的)fish.the,以他们的角度 remix 诠释“梦露梦露”的寓言故事。

或许因为发行此张专辑的水晶唱片不久后收山了,或许因为 1976 后来重组重新出发(阿光从新组合飞掉了),或许因为各种原因,Stardust 这个充满想法与概念的组合,在《梦露梦露》这张探首之作发声后,便了无音讯。

B-stardust-credits.jpg

-

B-fuluju.jpg

福禄寿(范晓萱、周俊伟、金木义则)《序》(2003 年)

范晓萱在音乐上不甘于商业上的钳制,于是在 2001 年独立制作了《绝世名伶》;然而她的音乐也不甘于形式上的限制,于是组了意图将各种迥异的音乐元素结合 fusion 的“福禄寿”。除了范晓萱,福禄寿另外两位团员分别为《绝世名伶》的制作人金木义则,以及范晓萱当时的男友周俊伟(就是唱“爱就这么结束我不服”、“抢救你的爱”的那位歌手,他也是另一位被压抑了一堆音乐想法的偶像,详情请参考他的《了不起》专辑)。

《序》以仿古代客栈/青楼的实况录音开场,在交杂无法分辨清楚的嬉笑怒骂交谈声中,介绍“福禄寿”这个组合的概念与音乐。紧接著,随著曲目进行播放,各种不同的元素连番出闸,听者很快就会清楚:这是一张跨越 pop、摇滚、爵士、电音、宗教音乐、民族乐各种音乐曲风的专辑,这是一张跨越古代、现代与未来音乐形式的专辑,这是一张跨越演唱/演奏音乐分类的专辑,这甚至是一张跨越言语、国籍和宗教的音乐专辑。

任何胆敢在专辑文案写上以上叙述的中文音乐专辑,我们九成九可以把它当作唬烂,但《序》的确是必须耳听为凭的剩余那一成。福禄寿以信手拈来的手法取样各种元素,并把它们糅合成为《序》,结果竟然没有唐突感与做作感,在融合一体的流畅之余也多姿多彩。《序》严格上来说不算一张传统认知的电音作品,但笔者会把它归类为电音专辑,除了因为专辑大量引用了电子音乐的各种 sub-genre 元素与音色,也是因为它采用了多种电子音乐常见的制作手法。

《序》破坏性与创造型兼具,其程度绝对要比先前的《绝世名伶》大几倍,或许因此,相较于《绝世名伶》广泛的口碑相传,《序》显得寂寞了些。随著范晓萱与周俊伟的分手,福禄寿最终也拆伙,《序》没有了后续。但范晓萱在音乐上仍旧没有停下脚步,在《还有别的办法吗。》从抑郁症走出后,组了 100% 乐团,呈现出摇滚乐的另一番精彩风景。

B-fuluju-credits.jpg

-

B-air-dolphin.jpg

海豚《Air Dolphin 2:美丽宝岛》(2001 年)

身处新加坡的笔者首先必须承认,对海豚乐团极为不熟悉,它是笔者之前在收集水晶唱片目录的机缘下,才碰触到的独立乐团。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必须冒著被指“假会”的危险去介绍这张《美丽宝岛》。

搞乐团相当命苦,团员离团或替换是家常便饭,原本为乐团组合的海豚也免不了此命运,经历团员离团后改组以“计划”的形式,推出了以电脑编制为主、真实乐器演奏为辅的《美丽宝岛》。尽管专辑因为是独立制作(且首次尝试电音)的成品而显得有些粗糙,但这毫不掩饰《美丽宝岛》里的作品是有想法、有经过思考的事实。

翻唱的经典老歌〈美丽的宝岛〉被赋予充满空间感的环境音效与合成器节奏编制,加上引述台湾各种人文地理数据的口白,仿佛从高空缓缓俯瞰这片土地丰沃的大地;而〈大气边缘〉加入了大量的回声音效和 ambient 音色,间中的 breakbeat 节奏,把海拔迅速拉高至大气层。无论是充满民俗风情的〈风筝〉、音乐演出现场的〈果冻〉、〈大气边缘 Tech 版〉、或是人类日常喃喃自语的〈Love Sucks〉,都是细看这片土地,所观察出的自然与生活风景。

在隔年发行《天使与尘》精选后,海豚乐团的成员便转向幕后发展,其中的团员刘崇正更化身 DJ Philix66,从事 DJ 与电音编曲的工作(赵一豪的最新专辑《漫步北纬40度》便是由他编曲)。尽管如此,海豚至今仍偶尔还会以乐团的形式,举办/参与现场演出。

B-air-dolphin-credits.jpg

-

预告:此系列第三段带你走回大路,重回主流歌手欲以电子音乐转型,结果却 flop 掉的案发现场。此 flop 掉未必是音乐做得不好,更多的是转型后票房不佳,甚至成为这些歌手音乐生涯的重大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