蟆頤觀

  山,依水而立。水,環山流淌。穿越千年的蟆頤觀便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瑰寶之一,至今仍保留着明朝時期的建築——三清殿。殿前的老泉井,夏天不漫,冬天不竭,純淨而甘甜。當地人也好,外地遊人也罷,對天賜的老泉水,他們始終保留着一份神聖的敬意。據說曾經還有不少北京遊人,用杯子將老泉水帶回京城的典故。

  蟆頤觀內一景緻

  光陰荏苒,物轉星移。如今的老泉井,已作爲文物保護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被保護了起來。蟆頤觀的輪廓和麪貌也在發生一點一滴的變化。褪去昔日的繁華,蟆頤觀就像一個小小的森林,成爲岷江東岸最幽靜、最優美的“會客廳”。週末或節假日,走進蟆頤觀,安靜的空氣裏,聽着蟲鳴、鳥叫和蛙聲,十分愜意。數百年的參天楨楠,依舊佇立着,向人們訴說着這裏曾經有過的輝煌與故事。

  前世今生

  蟆頤觀,又稱重瞳觀,距眉山城東僅四公里。山腳下,是清澈的岷江,與眉山城隔江相望。它始建於唐朝,自古就是眉山勝境,蜀中名觀。在過去“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年代,人們很少遠行,這個距眉山城最近的風景勝地,便成爲這座城市裏人們休閒旅遊的首選之地。

  沿着石梯往上是近年來修復的一處大殿

  觀裏的老泉井是當地村民的公共用井,家家戶戶要洗衣做飯,都得從家裏拿着木盆或木桶到老泉井裏取水。老泉井跟很多井不同,它位於“地下室”,要下到井邊,必須沿地面的石梯往下才能到達。“地下室”十分寬敞,且冬暖夏涼,井水也是。

  跟大人一起取水,是孩子們童年最快樂的時光。夏天天氣炎熱,喝上一口剛打起來的老泉水,透心涼的暢快不言而喻。到了寒冷的冬天,井水則冒着煙,溫溫的,洗衣做飯,一點也不冷。老泉井還是他們藏貓貓的好地方,給孩子們的童年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蟆頤,顧名思義,蛤蟆的下巴。蟆頤山,因爲山形很像金蟾的下巴,所以取名蟆頤山,坐落在山上的道觀也自然取名蟆頤觀。

  蟆頤觀還有一個名字,叫重瞳觀,最早建於唐代初年。傳說是四目仙翁的真府,所以也叫重瞳觀,但是明末已毀於兵火。現在的重瞳觀大殿是明代建築,因爲裏面供奉着三清大師,所以也稱三清殿。

  三清殿前,不時有香客在這裏燒香、祈福。有香客遠道而來,道觀師父就爲他們敲響祝福的鐘聲。如果沒有,師父就獨自坐在殿裏,安安靜靜地修行、祈福。

  點滴記憶

  蟆頤觀的繁華始於很早很早以前。那時還沒有岷江一橋,城裏人要到蟆頤山遊玩,都是通過水路到達山腳下。山腳下的玻璃江是岷江的一段,水流平穩,江水透明而深藍。每當夕陽西下,江上漁歌唱晚。美好的景緻,形成了古眉州八景之一“蟆頤晚照”。

  蟆頤觀遠眺遠景樓

  蟆頤晚照,自然吸引不少文人。大文豪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就常到蟆頤觀遊玩。相傳,當年蘇洵還到這裏求子,求子成功後,蘇洵便親手在觀內種了一棵樹。後來,道觀內的道人在樹上掛了一盞燈,祈求保佑眉州一方百姓的平安。久而久之,樹與神燈就連成一體,被稱爲神燈樹。

  又過了很久,岷江上架起一座通往崇禮鎮的岷江一橋。從眉山城去往蟆頤觀就更爲方便、快捷。到了週末或節假日,人們成羣結隊,從城裏騎着自行車,一路來到蟆頤山野餐、春遊。再後來,公共汽車也通往蟆頤觀。每年正月初九,便是蟆頤觀最熱鬧的時候,這裏能祈福,喫齋飯,再喝上一碗老人泉,是再高興不過的事了。

  蘇洵求子處

  再後來,岷江二橋成功通車,去往蟆頤觀的路更暢通了。但也正因爲車輛紛紛流入岷江二橋,蟆頤觀山門外,再也沒有往昔的車水馬龍。蟆頤觀漸漸淡去昔日的繁華。

  現在的蟆頤觀,平日裏遊人不多。但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前往祈福的人仍絡繹不絕。浩浩蕩蕩的車隊排成長龍,盛況猶如當年。徐利華說,就在去年正月初一,村裏準備的800公斤米飯都沒能滿足遊客們的需求。

  過年時的繁華場景,勾起了眉山作家徐康的兒時記憶。據他介紹,五十年代末,蟆頤觀一直香火鼎盛,朝拜者絡繹不絕。那裏是他兒時的樂園,童年的聖地。每逢春天和夏天,他幾乎每月都會和小夥伴一起去一次。爲此,他還寫過一篇《兒時的蟆頤觀》,紀念蟆頤觀和他的童年時光。

  沉浮與新生

  歷史中的蟆頤觀跌宕起伏。在經過數年的繁華歲月以後,一個決定讓它的繁華,戛然而止。

  8.75廠,是很多眉山人都知道的一個電影洗印廠。1972年,周義從成都調到8.75廠時,兒時的蟆頤觀,山門已經成了洗印廠的大門。山上許多古建築消失了,工廠和宿舍樓在這裏拔地而起,呈現出企業蒸蒸日上的新面貌。

  此後的30年裏,工廠的繁華取代了昔日的繚繞香火。若是家裏有人在洗印廠工作,連說話的聲音都會響亮一截。那些年,很少再有人到這裏燒香、祈福。蟆頤觀,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8.75廠遺址

  經過三十多年的時光洗禮,8.75廠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消逝。而蟆頤觀在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恢復着它過去的模樣。目前的蟆頤觀,有文昌殿、重瞳殿、慈母殿、鬥母殿、張仙殿、天工殿等8個殿堂。沿着這些殿堂,走到臨江處遠眺,波光粼粼的玻璃江,彷彿讓人見到了當年的仙境——江鄉月夜,這也是古眉州八景之一。

  據說,南宋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魏了翁任眉州州牧時,曾在江岸建了江鄉館,後又建望江樓。登上望江樓,俯瞰玻璃江,但見船影影綽綽,風帆點點。入夜,月臨江渚,清輝浸透山林,漫染樓閣,置身其間,如入仙境。這就是“江鄉夜月”的典故。從臨江的最低處擡頭仰望,“東坡邀月”的雕像若隱若現。想必當年的蘇東坡也是這裏的“常客”吧。不僅如此,據說當年陸遊以及明清眉州知州也曾前往這裏遊謁題詠。唐末爾朱真人、楊太虛皆得道於此。

  人文、景緻一應俱全。據徐利華介紹,曾經有一段時間,四川師範大學還打算在這裏建學校。至今保留的“川師橋”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

  沉浮與跌宕,都成爲歷史。近年來,關於將在溼地公園與蟆頤觀方向投資修建玻璃江索橋的消息再次引起人們對蟆頤觀的關注。玻璃江索橋的修建,必將給蟆頤觀帶來新生。

  蟆頤觀通往玻璃江邊的石梯

  村民徐利華說,不只是玻璃江索橋,崇禮新城和岷東新區的開發打造,也將給蟆頤觀帶來新的希望。他望着不遠處的一處工地對我們說,那就是我們的安置房。等安置房建好了,蟆頤觀周邊的配套就會更加完善。我想,蟆頤觀有朝一日,終究會恢復昔日的繁華。

  素材來源 丨眉山網等綜合網絡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