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的文物,坐實2000多年來對《老子》學說有重大誤解 | 文 三隻眼文齋

  每一次重大文物的出土,對於現代人來說,都會是一次重新認識歷史,以及糾正以往對歷史的錯誤認識的機會。1993年,公安機關接到報警,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的兩座墓葬被盜,警方迅速出動,對現場進行保護。隨後,省文物部門對兩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在發掘中,考古專家們驚喜地發現,這是兩座戰國時期的楚國墓地,大約下葬時期爲戰國中期偏晚、公元前4世紀中期至3世紀初。雖然墓葬形制不算大,隨葬物品與許多諸侯陵墓相比顯得“寒酸”,但專家們卻沒有因爲墓中沒有大量金銀玉器而沮喪,反而因爲意外發掘出的文物而欣喜若狂。因爲在其中一座墓葬的頭廂北側,發現了大量竹簡,雖然經歷了兩幹多年的侵蝕,竹簡依然堅韌挺拔、字跡清晰,只有少量殘損。

  竹簡是出土文物中的稀缺之物,因爲竹簡很難在漫長的歲月中不被侵蝕而保存完整。專家們小心翼翼地清理出804枚竹簡,竹簡尺寸分作三類:一類長度在32.5釐米左右;另一類長26.5至30.6釐米;第三類長15至17.5釐米。其中有字竹簡730枚,共記錄有1300多個楚國文字。竹簡上記載的全部都是儒、道典籍,共16篇先秦時期的哲學思想著作。對“百家爭鳴”年代的文化研究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其價值不可估量。

  郭店村出土的竹簡,包含有《老子》和《太一生水》兩部道家著作。其中《老子》有甲、乙、丙三篇,而傳世本《老子》有五千餘字,共八十一章。“郭店竹簡”是目前關於《老子》的最早的實物資料,它將《老子》的版本推到了先秦時期。

  在《老子》一書成書後的流傳過程中,由於流傳途徑和傳授人員的差異,不同版本的《老子》在內容上差異還是很大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老子》是被傳播得最廣的世界名著之一。道家的學說深奧難懂,各個時代的學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老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詮釋。從“郭店竹簡”查看,天我們讀到的傳世本《老子》,與2000多年前的老子真正的想法究竟有何差異呢?

  我們通過更加接近歷史真相的郭店竹筒《老子》,竟然發現2000多年來,我們對代表道家思想的“老子”學說在兩個方面有重大誤解:第一、傳世本《老子》在第十九章寫到“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個書法直接而徹底地否定了以“仁”、“義”爲中心觀點的儒家學說,使儒、道兩家思想從根本上對立起來。

  然而。“郭店竹簡”上的《老子》澄清了這個延續了2000多年的誤解,其中關於這部分的記載爲“絕僞棄慮,民復孝慈”。可見,道家在最初階段是不排斥“仁”和“義”的,我們在這裏看到了早期儒道兩家和諧共存的關係。

  第二、另一個差異較大的觀點是關於萬物的本源。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中認爲“氣”是形成世間萬物的關鍵。大家所熟知的傳世本《老子》中有一句人所共知的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所說的“道”就是“氣”,由此順序模式產生了“天地”及世間萬物。這一理論叫做以“氣”作爲萬物之源的“氣源說”,它不僅得到道家贊同,幾千年來也得到幾乎所有中國學者的一致肯定。

  但是“郭店竹簡”中不僅完全沒有這句話,反而在出土的《太一生水》中,提出了與“氣源說”完全不同的以“水”作爲萬物之源的“水源說”:“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覆相輔也,是以成陰陽。”

  郭店村出土的《太一生水》中,認爲水纔是萬物的本源,而且世間萬物是一個循環產生的模式。由此可見,兩幹多年前古人就已經科學地認識到水在地球生態形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太一生水》的出土進一步充實了道家學說的內容,這也是首次發現的先秦時期有關宇宙產生的重要文獻。

  “郭店竹簡”產生的時間距離老子生活的年代只有三百多年,可以認爲這個版本的《老子》最接近於原著,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國先秦時期思想史方面的一些空白,糾正了2000多年來對“老子”學說的重大誤解,讓我們對道家學說有了全新的認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