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子釗,物理學家 1938年4月16日生於廣東信宜。195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3年該校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北京大學教授及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世紀60年代初對半導體中隧道效應做了較好的工作,解決了鍺中隧道過程的物理機理。70年代初在發展我國大能量氣動激光上作出貢獻。70年代後期提出一個基本正確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離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發展了光在半導體中相干傳播的理論。80年代中期,在凝聚態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金屬-絕緣體相變、磁性半導體量子阱中極化子、雜質共振態等方面作出一些貢獻。1986年以來,在我國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和發展上起重要作用。

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甘子釗 ,男,漢族,1938年4月出生,廣東省信宜縣人。現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物理系系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常委,北京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北京現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國家超導技術專家委員會第一首席科學家,國家超導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物理快報》(《Chinese Physics Letter》)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學科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物理學科評議組成員,《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中國編委,《Modern Physics Letter B》 中國編委,中國物理學會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常務理事。 甘子釗1959年10月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59年12月至1963年1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甘子釗1959年10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59年10月至1963年1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後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現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北京現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國家超導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甘子釗的研究領域是固體物理和激光物理。1960年至1965年間,主要從事半導體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半導體中的電子隧道過程、雜質電子狀態、磁共振現象等方面進行過理論研究,解決了鍺中隧道過程的物理機理。1970年至1978年間,主要從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二氧化碳氣體激光器和燃燒型氣體動力學激光器的研製,氣體激光器的頻率特性等方面進行過實驗和理論研究,對發展我國的大能量氣體激光做出一定貢獻。1978年至1982年間,主要從事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曾提出多原子分子光致離解的物理模型和光在半導體中相干傳播的理論。1982年至1986年主要從事固體電子狀態的研究,曾在半導體中雜質的自電離狀態、量子Hall效應、絕緣體-金屬相變、磁性半導體中磁極化子、低維系統中電子輸運等方面進行理論研究。從1986年開始,轉入高溫超導電性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主持北京大學的高溫超導和全國超導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對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並負責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工微結構物理實驗室"的工作,在國際與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甘子釗學術工作的特點是致力於在凝聚態物理與光學物理的前沿研究,並總是力求把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結合起來。1984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甘子釗兼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十屆常委,《中國物理快報》(《Chinese Physics Letter》)主編,中國物理協會副理事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