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

一塊孤獨的石頭坐滿整個天空

沒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

沒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來

——海子 於1988年8月

相信每一個打算去西藏的小夥伴,內心都懷揣著一個終極疑問:

去西藏那麼多條路,我該選哪條?

或許你會問自己,哪條線沿途的風景最極致

新藏線—麻扎達坂。 攝影/小強先森

酷炫

川藏北線,亞青寺,夏季的夜晚。 攝影/姜曦

生動

青藏線—長江源頭的雪豹。 攝影/楊欣

多樣

滇藏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古鹽田,分佈在瀾滄江兩岸。 攝影/胡宗平

狂野

川藏中線—在洛隆縣俄西鄉,怒江呈現出不可思議的馬蹄形大拐彎。 攝影/李珩

不只想看風景,我還想看到歷史感厚重的人文景觀

唐竺古道—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 攝影/呂宇理

我想全程自駕,但我駕駛技術一般,而且,我還沒有越野車,咋整?

川藏南線—康定折多山被譽為進藏第一關,同時也是漢藏文化的分界線。川藏南線自駕對車輛要求不高,排量不太低的家用車都沒問題。 攝影/樊覓韻

我想用腳步丈量這片土地,徒步進藏怎麼行進?

克里雅古道—探險隊員在向硫磺達坂緩慢攀登。 攝影/王鐵男

高原反應挺厲害的,只想躺著就把美景都給看了,有合適的線路嗎?

青藏線—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並行而馳,取道更便捷、地勢平緩的可可西里無人區,海拔爬昇平緩,一年四季都適合出行。 攝影/張一飛

不管你的訴求是什麼,都能在本文找到適合你的線路。

青藏線:大氣磅礴,天路通途

西寧—拉薩

優點:路況最好,沿途服務設施完善,四季皆可出行,生物多樣性豐富

缺點:沿途景觀相對缺少變化,冬季尤甚

標誌景觀:青海湖、茶卡鹽湖、三江源、可可西里無人區、昆崙山

最佳旅行季節:全年

走完全程最快用時:5天

▲ 青藏線路線示意圖。 繪/劉昊冰

青藏線因里程短、路況好、安全係數高,成為西藏連接內地的交通大動脈,並承擔了西藏80%以上的貨運和客運。2006年前,青藏線特指青藏公路。之後青藏鐵路開通,青藏線也就包括了青藏鐵路。

▲ 柴達木盆地中的沙漠公路,一直延伸至天際。 供圖/視覺中國

從西寧出發,沿青藏公路溯湟水河而上,翻過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地理界線——日月山後,可以遙望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國第一大鹹水湖,青海省也因此得名。

▲ 青海湖上的鸕鶿鳥。 攝影/周衛林

離開青海湖,翻過橡皮山,過大水橋,沿著青藏公路行進80千米,遠遠就可以看見泛著白光的茶卡鹽湖。茶卡鹽湖為天然結晶鹽,顆粒大,質地純正,鹽味醇香。

▲ 茶卡鹽湖,被譽為「天空之鏡」。 供圖/視覺中國

還記得小編之前介紹過的

昆崙山無人區

嗎(點擊此處文字或文末圖片鏈接獲得門鑰匙)?

▲ 昆崙山自古被尊為「萬山之宗」,昆崙山口是青海、甘肅兩省通往西藏的必經之地。 攝影/曹申星

青藏公路翻過昆崙山口,地勢趨於平坦。以這段青藏公路為界,東側為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側為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可西里段是人和野生動物最有可能和諧相處的公路段。藏羚羊、野氂牛,它們距離公路的距離,最近可在100米以內。

?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

▲ 青藏鐵路經過可可西里無人區東緣,遙望大羣野藏驢的情況較容易出現。 攝影/何啟金

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區域由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部分區域組成,面積約12.31萬平方千米。青藏公路進入長江源區的不凍泉、沱沱河沿(唐古拉山鎮)等地後,到達唐古拉山口。唐古拉山鎮匯聚了上百家商店、飯店、旅館、加油站等,是自駕青藏公路的重要驛站。

▲ 夏天的三江源地區,河水透徹、清冽,花草繁茂、遠離污染。 攝影/周力

▲ 怒江、瀾滄江和長江都發源於唐古拉山東段南北兩麓的冰川。 攝影/楊欣

翻過唐古拉山,過安多,途經藏北重要的交通樞紐——那曲後,念青唐古拉山和納木錯就出現在了眼前。念青唐古拉山不但是雅魯藏布江和怒江水系的分水嶺,還將西藏分為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地域。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從念青唐古拉山下通過。

▲ 那曲地區的高寒草原,是中國最美的草原之一,也就是常說的羌塘地區。 攝影/周焰

念青唐古拉山坐擁西藏第二大湖泊——納木錯。在藏語中,「納木錯」意為「天湖」。翻過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遠遠就可以看到一片鋼藍色湖水,這就是納木錯。

▲ 由於空氣沒有污染,能見度高,納木錯的星空格外美麗,就好像童話故事裡的景象。 攝影/孫軍

新藏線: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

葉城—拉孜

優點:幾乎全程柏油路,家用轎車即可通行無阻;219國道沿途風光原始純凈,遊客較少

缺點:高海拔引起的高原反應和紫外線殺傷、部分山路(如岡仁波齊)兇險

標誌景觀:喀喇昆崙山、班公錯、札達土林大峽谷、古格王朝遺址、塔爾欽小鎮

最佳旅行季節:5—9月

走完全程最快用時:8天

▲ 新藏線路線示意圖。 繪/劉昊冰

新藏線全程2138千米,整條線路在昆崙山、喀喇昆崙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四條高大山脈中蜿蜒穿行,在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崇山峻嶺中,畫出了一道不屈不撓的弧線。其中約有1700千米的路面,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世界海拔最高公路非她莫屬。

▲ 札達土林的地貌經流水侵蝕而成,驅車穿行其中,有如進入一座天然迷宮。 攝影/小強先森

從大紅柳灘鎮開始,新藏線海拔開始超過4000米,並且有4個海拔在5300米左右的達坂要翻越,分別是奇台達坂、界山達坂、松西達坂和紅土達坂,道路一直在海拔高位上起起伏伏。

▲ 紅土達坂,地如其名,紅色的巖層格外顯眼。這裡是新藏線上海拔最高的埡口,也是中國國道建制裏海拔最高的山口。 攝影/小強先森

這樣的起伏直到抵達進藏第一鎮——海拔4400米的多瑪鎮後,219國道最為艱苦的一段纔算結束。這時,道路南邊的喀喇崑崙山脈已經不知不覺連接上了喜馬拉雅山脈。

?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

▲ 喀喇昆崙山在突厥語裏意為「黑色的磐石」。在峽谷中穿行,滿眼所見正是黑色的蒼涼與雄渾。 攝影/葉金

219國道從多瑪鎮至獅泉河這一段開始,進入阿里核心區域。這時應放慢節奏,享受旅途的曼妙~這段230千米長的路途,道路平坦,途經美不勝收的班公錯

班公錯呈東西走向,大半在中國,小部分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沿著219國道,雖只能看到班公錯很小的一部分,但僅這一小部分,已足夠震撼。

▲ 夏季的班公錯,湖面上升侵入湖邊草地,彷彿上帝的調色板。 攝影/姜曦

從獅泉河繼續向札達縣前進,途中要翻越一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氣勢恢宏的札達土林地貌

千百萬年前,札達縣所在區域是一個方圓約500平方千米的外流湖泊。後來,印度板塊衝擊並俯衝於歐亞板塊之下,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這處湖泊也找到一個最終的出口,湖水全部傾瀉而出,形成巨大的湖相沉積。再經歷漫長的風雨洗禮和溪流切割後,一大片鬼斧神工般的土林地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 札達土林大峽谷。遠處雪山連綿起伏,近處土地溝壑縱橫,極具層次感。 攝影/張春曉

發源於岡仁波齊的象泉河由北向南流淌到札達縣,然後拐彎向西,幾乎就在土林的腰間蜿蜒穿過。久負盛名的古格王朝遺址,就坐落於象泉河谷的南岸。吐蕃王朝最後一代國王的政權被推翻,他的後裔逃往阿里,在阿里建立起割據的小王朝——古格王朝。

▲ 星空下的古格王朝遺址。洞窟、佛塔的殘垣斷壁層層疊疊,講述著時間的流逝。 攝影/肖南波

離開札達縣,返回219國道繼續往東,直到薩嘎這一段,道路是在岡底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谷地前行。過門市鄉不遠,海拔6638米的雪峯神山岡仁波齊傲然屹立在深褐色的連綿山脈中。

普蘭縣塔爾欽鎮就坐落在岡仁波齊腳下。這個海拔4600米的尋常小鎮,是219國道沿途自然風景最集中的區域:納木那尼峯、岡仁波齊峯、聖湖瑪旁雍錯和鬼湖拉昂錯都在周邊。這些景觀是阿里自然風光中最精華的部分,堪稱世界級美景。

▲ 塔爾欽小鎮是轉神山聖湖的營地,遠道而來的信徒會在聖湖沐浴,祈禱神靈的保佑。 攝影/孫巖

克里雅古道:徒步穿越,非專業人士慎入

普魯—界山達坂

優點:最原始的交通方式,往往能最近距離地接近最極致的美景

缺點:高海拔、長距離、大爬升、野生動物襲擊:對人類野外生存能力、體能、意志極限的終極考驗

標誌景觀:阿拉叫依古驛站、絕望達坂、阿什庫勒盆地火山口

最佳旅行季節:冬季平均氣溫可低至-20°C以下,小夥伴們自行掂量一下

走完全程最快用時:16天

▲ 克里雅古道路線示意圖。 繪/劉昊冰

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相鄰,生活在塔里木綠洲裏的人們同樣有著出行需求,哪怕中間隔著巍巍崑崙,也有先驅者開闢出一條通往藏北的道路。已經被歷史煙塵淹沒的克里雅古道就是這樣的道路。

▲ 219國道。 攝影/王鐵男

逐漸被歷史遺忘的克里雅古道再一次進入世人的視野,要感謝新疆探險家王鐵男。2005年,他沿著翻越克里雅山口的這條道路,成功探索了昆崙山深處的1號火山。三年以後,他終於帶領團隊,完成了這條早已被埋在克里雅冰川前的殘存古道的穿越之旅。

▲ 阿拉叫依古驛站是克里雅古道上的重要地標,是古人用來屯兵的卡子。在民國時期,這裡是檢查站,現在只剩下遺址。 攝影/葉金

硫磺達坂位於青藏高原的北部邊緣,海拔5114米,是克里雅古道上的第一個險隘,翻越它的艱難會讓人感到一種無盡的絕望。從達坂腳下到達坂的直線距離只有2000米,海拔卻上升了415米。坡大、雪深,加上即便是夏天也能體驗到的寒風刺骨,翻越達坂之路如同攀登一座雪山。

▲ 在難以通過的棧道段,毛驢突然膽怯不願通過,隊員只好一起去拉拽。 攝影/王鐵男

在中國火山學界,存在著「中國近百年沒有火山噴發」的說法。唯一能夠挑戰這個結論的,就是阿什庫勒火山羣中的阿什山火山。其中的昆崙山1號火山,也稱阿其克庫勒火山,是中國最年輕的火山。站在山頂俯視,火山坑猶如一個直徑約100米、深約60米的巨大鍋底。火山坑的四周有許多熔岩洞,狼糞和動物的屍骨隨處可見。

▲ 阿什庫勒盆地中的主火山,在遠處雪山和雲霧的映襯下,顯得十分神祕。 攝影/王鐵男

沿著茫茫昆崙山中的峽谷一路走來,最後一道難關,是一個「大達坂」——無休止地爬坡,每登上一座山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似乎是同樣的另一座山樑。體力逐漸耗盡的同時,精神上的絕望更甚,這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絕望達坂」

▲ 「絕望達坂」的痛苦行進。 攝影/王鐵男

從克里雅山口往西,可以抵達邦達錯和更遠處的新藏公路,這也是最快「回歸人間」的途徑。

唐竺古道:文成公主走過的路,你也能走

西安—瓦拉納西(印度)

優點:最有歷史感和人文質感的一條路線

缺點:後半程涉及出境,手續問題複雜,政策多變,不利於自駕

標誌景觀:日月山、大雁塔、扎陵湖、玉樹賽馬會、麥積山石窟、納木錯、哲蚌寺、菩提伽耶(印)、恆河民俗(印)

最佳旅行季節:無明顯限制

走完全程最快用時:16天

▲ 唐竺古道路線示意圖。 繪/劉昊冰

唐竺古道是一條國際路線,由唐蕃古道蕃竺古道兩段組成。唐蕃古道的終點為拉薩。

唐蕃古道丨文成公主進藏之路

▲ 日月山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唐朝時是大唐的邊界,也是文成公主和親的歷史見證。此處可以看見文成公主像。 攝影/閆明苑

長安(今西安),是唐竺古道的起點,也是文成公主進藏之前生活的地方。在無情的歲月「廝殺」下,如今西安城裡能嗅到的長安氣息已經不多了。但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等地,還可以感受到一些大唐的信息。

▲ 畫面遠處是大名鼎鼎的大雁塔。大雁塔是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唐長安城大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的磚塔。 攝影/程偉剛

西出長安,行進342千米,抵達唐竺古道上的第一座重鎮—天水。在唐代,天水的生活配套設施完善,是文成公主的送親隊伍西出長安後的第一個重要補給站。天水人傑地靈,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即坐落於此。

▲ 麥積山,自後秦至明清一直在開窟造像。幾近垂直的崖壁上,大小龕像密如蜂房。 攝影/王金

旅程繼續向前。吐蕃和吐谷渾的國境線從瑪多縣的扎陵湖的北岸經過。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松贊乾布就是在這裡迎接了遠道而來的文成公主。從瑪多縣一路向南,海拔急速下降,公路兩邊的景色也會從光禿禿的荒山,變成綠綠的草甸和低矮的灌木。下降1000米後,就會抵達海拔約3700米的玉樹藏族自治州

▲ 玉樹賽馬會是青海規模最大的藏族盛會。無論是敬神祭祖還是結婚宴請,玉樹的康巴藏族都要舉行賽馬。圖中表現的是賽馬會期間,草原上搭滿帳篷的情景。 攝影/官羣

勒巴溝位於玉樹州結古鎮東32千米處通天河西岸的羣山間,是長度只有二三十千米的一條山谷。「勒巴」在藏語中是美麗、吉祥的意思。勒巴溝裏有年代久遠的佛教文化石刻,相傳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進藏途經此地留下的。

▲ 位於勒巴溝的文成公主廟,據說是唐時藏民為紀念文成公主而建,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遺存。 攝影/曹衛國

據青海博物館的記載,從玉樹的結古巴塘通過雜多縣抵達那曲的聶榮縣、嘉黎縣,文成公主最終來到了拉薩。在拉薩河谷,文成公主和送親隊伍在這裡第一次喝到了拉薩的母親河—拉薩河的水。拉薩河谷非常開闊,是西藏的主要耕作區之一。

?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

▲ 俯瞰拉薩河谷,拉薩全貌就在眼前。 攝影/何煒

蕃竺古道丨王玄策的天竺之旅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對外交流最為活躍的時代,湧現出諸如高僧玄奘、文成公主等偉大的「長途旅行家」,還有被譽為「蕃竺古道開拓者」,集外交家、戰將等身份於一身的王玄策。

王玄策帶著三四十個精壯的漢子,首先穿過山南,向西南的日喀則方向進發。出拉薩300多千米,一片開闊的、水草豐美的山谷出現在眼前,就是後來的江孜宗

▲ 江孜古城十分安靜,交通便捷,很受遊人歡迎。 攝影/周焰

▲ 日喀則地區定日縣珠穆朗瑪峯下的絨布寺,海拔約51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院,位於通往珠峯的公路旁。 攝影/肖南波

吉隆溝是一條切穿喜馬拉雅山脈的重要山谷,是千百年來西藏乃至整個中原地區與南亞溝通的重要通道。王玄策作為大唐副使第一次出訪天竺,走的也是吉隆溝。

▲ 在喜馬拉雅山深處的吉隆溝,沿途會看見這樣的古建築遺址。 攝影/孫海波

走過吉隆溝盡頭熱索村的熱索橋,王玄策真正踏上了南亞的土地。在王玄策離開加德滿都谷地大約680年後,馬拉王朝統治了加德滿都谷地,使得這裡的文化藝術空前發展。1979年,加德滿都谷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 菩提伽耶(印度)是佛陀證悟成佛之地,也是佛教的誕生地。摩珂菩提寺是菩提伽耶最著名的寺院。 攝影/陳志文

根據當時印度的社會狀況,王玄策團隊離開菩提伽耶,應還抵達過那爛陀寺聖城瓦拉納西。那時,玄奘大師正在那爛陀研習佛法,雖然沒有史料記載他們是否見過面,但至少他們都見證了這所佛教大學的最後輝煌。在那之後,佛教在印度開始衰微。

▲ 古代恆河水災嚴重,據說印度三大神之一的毀滅之神濕婆曾散開頭髮,讓洶湧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動,以消除水災。為了表達對濕婆的感恩之情,瓦拉納西每天晚上都會舉行祭祀,據說這一活動已經持續了6000年。 攝影/趙萍

川藏北線:人少景美的317國道

成都—那曲

優點:不是老司機,也能駕馭北線;大部分沿途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較完善;317國道全線車少、清凈

缺點:317國道路況比318國道略差;昌都—那曲段基礎設施較差,高反會較嚴重

標誌景觀:道孚民居、色達五明佛學院、亞青寺、德格印經院、終磧堰塞湖、孜珠山、布加雪山、那曲高寒草甸草原

最佳旅行季節:無明顯限制

走完全程最快用時:7天

▲ 川藏北線路線示意圖。 繪/劉昊冰

都江堰、臥龍大熊貓、九寨溝、黃龍,這些「盛世美顏」其實都在317國道沿線範圍,只是人們很少把它們聯繫在一起。而唐古拉、巴顏喀拉和岷山等山脈、橫斷山的峽谷冰川、藏東喀斯特山河紅層地貌,以及人類的遷徙繁衍留下的藏、羌、漢等民族的足跡、燦爛的宗教文化,使得川藏北線的景觀瑰麗異常。

▲ 道孚的藏葯泥製作藝人,正在給面具上色。道孚、爐霍等地的「崩空式」藏民居,分佈在鮮水河河谷兩岸的青山綠水間,宛如高低錯落的琴鍵。有一種說法,「到藏區不去參觀道孚民居,猶如到了北京不去長城」。 攝影/韋宗寧

沙魯裏山脈北段的雀兒山,主峯海拔6168米,公路埡口海拔4920米,為317國道的要塞,故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穿過新建成的雀兒山隧道,很快來到同樣位於雀兒山腳下的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赫赫有名,被尊為藏區三大印經院之首,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雪山下的寶庫」等盛名。

▲ 德格印經院,手工印刷經文的過程。攝影/遊建中

從德格縣城出發,過金沙江崗託大橋,進入西藏。以前十分難走的矮拉山盤山路正在修建隧道,可直奔昌都,暢通無阻。昌都不僅是瀾滄江的起點,而且是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古代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在昌都鎮昂曲和扎曲的兩水交界處,坐落著強巴林寺

在佛教傳入西藏前,藏族信仰的是原始本教。位於317國道丁青縣境內的孜珠山,便是本教的四大神山之一。

▲ 孜珠寺位於孜珠山,是本教大寺。 攝影/沈雲遙

沿著317國道與214國道重疊的一段到達類烏齊縣後,如果不沿214國道北上青海玉樹,而是繼續沿317國道西去藏北那曲,你就會進入一條地質長廊,可以領略青藏高原地質演變的奇特畫卷。

唐古拉山脈應該是大眾最熟悉的著名山系。她是亞洲諸多大河的發源地,保存著兩處現代冰川中心:以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為界,西段的冰川中心以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東雪山冰川為主,是長江正源和藏北內陸河流扎加藏布、曾松曲的源頭;東段的冰川羣在317國道以北,以海拔6328米的布加崗日雪山為主,是長江南源當曲和瀾滄江及怒江的源頭。

▲ 317國道唐古拉山東段的布加雪山,冰川發育數量多且分佈密集,十分罕見。 攝影/楊勇

川藏南線:穿越峽谷的318國道

成都—拉薩

優點:沿途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較完善;家用車即可應對旅途;可在高速路和老318國道間切換,平衡速度和沿途體驗感

缺點:個別路段(如雅安—瀘定、芒康—海通溝、通麥—排龍)在雨季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和塌方

標誌景觀:二郎山、折多山、貢嘎山、金沙江乾熱河谷、林芝桃林、南迦巴瓦峯、業拉山盤山路

最佳旅行季節:無明顯限制

走完全程最快用時:7天

▲ 川藏南線路線示意圖。 繪/劉昊冰

318國道穿越的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地形最複雜和最獨特的、並行展布的高山縱嶺谷地區。進藏第一嶺夾金山,是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第一道屏障。跨過山口,就是海拔3473米,聞名遐邇的二郎山

▲ 牛背山觀景臺在二郎山東面,是全方位欣賞四圍的峨眉山、瓦屋山、四姑娘山、貢嘎羣峯和大相嶺的最佳位置。 攝影/姜曦

沿大渡河峽谷穿行,眼前出現的是第二道屏障——大雪山山脈的折多山,其海拔從1350米的谷底,直至海拔4300米的埡口。不過,大雪山的主峯是貢嘎山,其海拔7556米,高處大渡河河谷海拔6000米,周邊簇擁著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峯45座,是四川省最高的山峯,被稱為「蜀山之王」

▲ 山路盤旋的折多山。 攝影/姜曦

▲ 貢嘎山那瑪峯,勇敢者正在攀登雪山。 攝影/姜曦

在318國道巴塘附近,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與寧靜山、芒康山,在東西不到兩百米的範圍內,構成了奇觀:」兩山夾三江「。

▲ 在絢爛的金沙江晚霞下,欣賞「兩山夾三江」的三江併流景觀。 攝影/師鵬

金沙江從青海玉樹一路奔流,在四川、西藏、雲南三省形成了全長有2300餘米的金沙江乾熱河谷。河谷兩岸全是破碎裸露的黃色、灰色和紅色的岩土,植被覆蓋率不足5%。

▲ 四川與西藏交界的金沙江段乾熱河谷。 攝影/姜曦

帕隆藏布江上游的然烏湖是著名的高原冰川堰塞湖羣,呈串珠狀分佈,湖畔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雪山冰川,碧藍的湖水清澈見底,湖面上水鳥成羣,宛若仙境。

▲ 然烏湖是一個緊鄰公路且方便到達的景觀羣。 攝影/李珩

被雪山和森林環抱的波密縣城扎木鎮,海拔2100米,頗具阿爾卑斯風情,被譽為「西藏的瑞士」。從波密縣城出發,沿潑墨公路,可去往蓮花盛開的祕境:墨脫。

▲ 波密與林芝之間的桃林聞名天下。 攝影/謝焱

川藏驛道(川藏中線):鮮為人知的隱祕之境

巴塘—拉薩

優點:體驗由川入藏的最古老通道;隱祕的極致風光

缺點:行車路況極其複雜多變,路途艱險,僅推薦越野車和SUV上路

標誌景觀:夏貢拉山、茶馬古道、怒江、邊壩縣三色湖、薩普神山

最佳旅行季節:無明顯限制

走完全程最快用時:7天

▲ 川藏中線路線示意圖。 繪/劉昊冰

古代,中央政府與屬地間的聯絡,以及各地的商貿往來,離不開驛道和驛站。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仿效中原地區的驛傳制度,在藏地設立了27個驛站,修建了一條直通薩迦的官方驛道。這條驛道的路線,在四川境內大體跟現在的318國道重合,進藏以後則在317國道和318國道之間,被稱為「大北路」。

在沒有川藏南線、北線的年代,川藏驛道是從四川進藏的唯一線路,也是古老的茶馬古道。

▲ 在四川阿壩,茶馬古道遺跡至今仍有數十千米長,人們可以選擇騎行的古老方式追尋當年馬幫的蹤跡。 供圖/視覺中國

▲ 易貢藏布流域是整個高原降水最多、最濕潤的地區之一。一路上松柏成林,挺拔高聳,富有自然氣息。 攝影/謝罡

這條進藏道路的很多路段非常不好走,即便是現在,也是超級越野之路。當年十八軍從這條路進藏時,要邊修路邊行進,甚至要把汽車拆散,用人背馬馱的方式渡江河、翻雪山。

▲ 214國道和318國道在邦達草原交會。廣袤的草原上生長著茂密的草甸植物,怒江支流玉曲河蜿蜒其間,猶如銀色的飄帶。 攝影/劉志剛

前些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最美景觀拍攝點」,邊壩縣的三色海和洛隆縣的五指山位列名錄。這兩年,一些自駕玩家又發現了金字塔般的薩普神山,使之風靡網路。

▲ 沿著303省道可以望見洛隆縣的翁西伍中山。它又被稱為五指山、「背水三姐妹」。 攝影/李珩

▲ 三色湖,因湖面在陽光下分別呈黑、白、黃三色而得名。三色的成因還未有定論,更顯神祕。 攝影/李珩

薩普神山聖湖位於比如縣羊秀鄉普宗溝尾的雪山冰山羣。薩普神山海拔6065米,是念青唐古拉山脈西段冰川的中心。它在羣峯之間呈金字塔狀,巍峨挺立於棍拉嘎布冰川之上,周圍雪山環繞,主峯被尊為當地的「神山之王」。

▲ 303省道上的薩普神山是本教的聖地。璀璨星空下,聖山倒映在聖湖中,顯得莊嚴肅穆,直擊人心。 攝影/李珩

相傳在每年的5月15日,薩普神山下的撒木錯湖面在一夜之間會全部解凍,然後又在9月15日一夜之間全部凍結。這一現象十分罕見,千百年來吸引著遠近的人們前來轉湖,朝拜祈禱。

滇藏線:景觀最密集多元的進藏之路

大理—芒康

優點:景觀的豐富性和人文感很強,景觀密度最高;全線里程較短,適合放慢腳步欣賞;沿線經過白族、納西族、彝族、藏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風情絢麗多姿

缺點:部分路段路況不好,更適合越野車出行

標誌景觀:蒼山洱海、梅里雪山、嘎丹·松贊林寺、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麗江古城、古鹽田

最佳旅行季節:無明顯限制

走完全程最快用時:4天

▲ 滇藏線路線示意圖。 繪/劉昊冰

相比其他進藏路線,滇藏線有著一個核心優勢:山脈落差大,走向不規則,遊客能在很短的時間裡跨越若干氣候帶,觀賞到截然不同的景色。滇藏線是唯一一條全程沿著瀾滄江、金沙江流向而行的公路線。

▲ 在芒康紅拉山景觀臺遠眺,W型轉彎盡顯氣勢磅礴。 攝影/謝罡

蒼山洱海之間的風花雪月、冬暖夏涼和明媚陽光,參與刻畫了大理的清晰歷史符號。滇藏線從蒼山洱海之間的大理壩子中央穿越。

▲ 大理壩子。西南地區把山間盆地稱為「壩子」。 攝影/謝罡

▲ 大理是白族聚居地,白族的扎染特色鮮明。 供圖/視覺中國

縱越瀾滄江峽谷百里畫廊,是桃花源般的宜居之地。滇藏線縱越瀾滄江峽谷約120千米,其中雲南德欽境內約56千米,西藏芒康境內約64千米,這是滇藏線重要的景觀畫廊。

在這道畫廊裏,你可以感受到乾旱河谷氣候,觀賞乾熱河谷景觀;也可以欣賞到雪山冰川的壯麗景象,在南端看見著名的梅里雪山,在北端看見橫斷山中部突出的山峯達美擁雪山,以及與之隔江呼應的紅拉山

▲ 高聳的梅里雪山常年籠罩在雲霧中。在晴日的清晨,陽光越過重重阻礙照射於峯頂,成就了難得一見的「日照金山」奇觀。 攝影/週一平

從大理到芒康是藏傳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區域,同時又分佈著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以及獨樹一幟的原始崇拜。藏族的「藏曆節」「納帕節」「賽馬節」,白族的「本主會」,彝族、白族、納西族等族的「火把節」,納西族的「東巴祈福」等,都為滇藏線注入了不可多得的文化元素

▲ 鹽井村有西藏唯一的教堂。 攝影/徐晉燕

丙察察丨最年輕的進藏公路

大理—下察隅

優點:沿線基本囊括西藏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經典要素,風景最為驚艷

缺點:夏季地質災害頻發、冬季高山積雪嚴重,適合遊玩的時間很短;路況艱難,危機重重,僅推薦越野車組成車隊進發

標誌景觀:怒江大峽谷、齊馬拉山口、那恰洛峽谷、木孔雪山

最佳旅行季節:3月—5月,開春沒入夏的時間

走完全程最快用時:6天

▲ 丙察察線路線示意圖。 繪/劉昊冰

丙察察線是滇藏新通道中的一段,同傳統滇藏線一樣,從雲南大理踏上征途。丙察察是近年來頗為熱門的一條自駕進藏路線,被眾多驢友盛讚為「中國最美自駕線路」之一。但相對早已變成通衢的傳統滇藏線(214國道),這裡可謂極盡艱險,有「身在地獄,眼在天堂」之感。

▲ 滇藏交界處的怒江大峽谷中,屬於雲南的最後一個村——秋那桶藏在深山中,被雲霧吞沒。 攝影/謝罡

丙察察線有「兩有兩無」和「三起三落」的說法:

兩有」是指丙—察段有兩處險要路段,一段是在懸崖上鑿出來的又窄又彎的懸崖土路,路肩下就是滔滔怒江;另一端是被稱之為「大流沙」的地質災害點,那裡的地表極度不穩定,稍有風吹草動就能引發坡體滑落。

▲ 松塔南北峽谷中雲南段的那恰洛峽谷。車沿著峽谷前行,一邊是巖壁高聳,一邊是怒江奔流。 攝影/謝罡

▲ 「大流沙」其實是一道遠觀如瀑布般的巨大白色碎石灘,從山頂上一直傾注到怒江。這裡是整個丙察察線上最危險的地質災害點。 攝影/謝罡

兩無」說的是一無加油站,二無手機信號。丙察察線只有在兩端的貢山縣城和察隅縣城纔有國營加油站。

「三起三落」指的是從察瓦龍到察隅的途中,需要上上下下翻越齊馬拉山、金拉山和折拉山3座海拔超過4500米的雪山。

▲ 這是齊馬拉山口U形谷裏的盤山道,山上是高山碎石灘構成的蒼茫景象。沿路下山,就到了目若村—一個重要的休息補給點。 攝影/謝罡

同樣從昆明出發,走丙察察到達拉薩,比走老滇藏公路的路程縮短了約260千米。丙察察線是路程最短、平均海拔最低的進藏路線,不過最重要的是,丙察察濃縮了怒江大峽谷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精華。

▲ 被巖壁阻隔的怒江水在丙中洛兩次急轉,形成了一個半圓形大灣稱為「怒江第一灣」。灣中心的坎桶村平坦開闊,散佈著農田、人家,宛若世外桃源。 攝影/謝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