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一上班,就有大消息!

  4月8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官网上挂出了一个重要通知。在这份名为《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重要通知中,释放出了一系列重大信号: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加大推进力度;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房地产调控将实现城城协同……

  【背景综述】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提出今年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重点任务》提出,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城市间转移就业人员,加大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推进力度,推动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重点任务》提到,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有意愿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鼓励各地区逐步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和便利项目。

  此外,《重点任务》强调,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全面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线上结算率,推进远程医疗和社区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指导各地区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强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扩面提质。

  看完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干货满满、福利多多、超级硬核的好通知。里面还有哪些重磅信息,又有哪些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来,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吧!

  干货一:近百个大城市落户限制取消或将放开放宽

  通知提出: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

  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

  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超大特大城市

  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干货二:这几个新的城市群呼之欲出

  通知提出,加快出台实施天山北坡、滇中两个边疆城市群发展规划。

  干货三: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城城协调

  通知提出,要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应体系,强化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协同。

  干货四:土地市场迎来“鲇鱼”

  通知提出,在符合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

  干货五:特色小镇要打假

  通知提出,建立规范纠偏机制,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避免政出多门、产生乱象。

  干货六:人多了,公共服务不打折

  通知提出,教育方面 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支持大城市知名中小学对中小城市学校进行对口帮扶支教。

  医疗方面

  将更多三级医院布局在中小城市,支持大城市知名三级医院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社保方面

  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指导各地区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针对这份重要通知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至少会产生三个比较重要的影响。

  1、将出现更多“城里人”

  专家表示,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近百座城市全面取消或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将对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不过,这些城市由于就业吸纳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等也有差异,对非户籍人口的吸引力也有高有低。

  2、公共服务覆盖面将更广

  很多人担心,随着更多人实现城镇化,将会对现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带来一定的冲击,不仅是数量,也包括质量。专家表示,从通知来看,这一担心大可不必。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养老等大家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相关的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

  3、房价将迎来考验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人口流动总体上将向大都市和大都市周边聚集,或许会对区域房价带来一定影响。

  对此,他建议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在放开户籍同时,人口和土地要挂钩,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二是做好房地产市场管控,防止借机炒作。

  听听专家怎么说?

  户籍改革力度加大 专家:城市分化新阶段人口竞争至关重要

  2019-04-08 来源:中国经营网

  “城镇化发展到一个阶段了,以前城镇化发展中有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每个城市都不缺人,就是多少的问题;但现在没有竞争力的城市人口会向有竞争力的城市转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文件中指出要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上,全面取消常住人口在300万以内的城市落户限制,同时要求常住人口在300万~500万的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2018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6%,城镇化依然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被写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进入后城镇化阶段,人口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分化新阶段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放宽户籍限制是必然趋势。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渐显,部分城市开始出现劳动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城市竞争的关键就是人口竞争。

  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到2018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4860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729万人,占64.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17.9%。与2017年末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70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老龄化加深的直接结果便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预计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下降。

  李国平认为,未来10年内,人口增长减缓的大趋势不会变。随着城镇化继续推进,人口变成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发改委此次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的措施,李国平分析称,以前由于城市的服务供给能力有限,所以接纳人口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而现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物质基础条件、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已经具备放开大规模接受农业人口市民化、承接外来人口的能力。他进一步分析称,除非特大超大城市会存在由于人口过多,造成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但包括特大超大城市在内,户籍制度也会陆陆续续放开,最终形成动态平衡的结果。“那就是户籍可以随着工作自由迁移,这样的过程中,附加在户口上的一些差异肯定会越来越小。

  ”发改委在最新文件中指出,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督促和监测评估。选择进入哪个城市,大家都是“用脚投票”,有竞争力的城市自然会吸纳更多人口。在李国平看来,收入水平高、自然条件好、就业充分以及较好的公共服务供给是基本的考量因素,这促使城市之间进入新的分化阶段。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此次出台的政策中明确了超大特大城市要把社保和居住证等作为落户的主要因素,相比以前的政策有所突破,有助于工作时间长、有稳定就业机会群体的人落户,体现了公平性的政策导向。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现阶段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消化存量,比如此前西安、杭州等城市放开落户限制后,真正落户的是已经生活在当地的人,原来可能由于学历等条件限制没有落户,短期内会有购房人群借助落户宽松的政策进入市场,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一些干扰。吸引“人才”or“人口”?2017年以来,各地“抢人”动作频出,至今仍在持续。进入2019年以来,已有多个城市发布相关政策。

  吸引“人才”还是“人口”?

  从近期各地出台的政策来看,似乎更倾向于后者。3月18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推出的“零门槛”落户政策,在石家庄市全面放开城区、城镇落户,群众仅凭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就可向落户地派出所申请户口迁入市区、县(市)城区和建制镇,配偶、子女、双方父母户口可一并随迁。

  对于“抢人大战”的说法,李国平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每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劳动力不足、消费低迷等问题,有更多的人口加入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对于一个城市有巨大的帮助,除了一些特大超大城市,绝大多数城市肯定希望吸纳更多人口。但城市人口的增加,大家都是用脚投票,选择一个城市时会考量它的条件,比如基本公共服务好不好,或者更多的是有没有就业岗位。放开户籍限制正是适应了当前城镇化的需求。

  李国平指出,户口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和人口是否在当地居住有很大关系,所以有稳定的就业更重要,有就业才有人口,没有就业的户籍到哪里也没有意义。“所以说人口的竞争,更多的是城市竞争力的问题,城市有竞争力,人口自然就流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趋势。以前中国城镇化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要进城,不管什么城市都会增加人口,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进入人口减少、收缩的状态。”

  李国平说,条件好的城市会吸纳更多人口,而条件差些的城市又没有了广大的农村人口流入,导致条件相对差的城市面临收缩问题。严跃进认为,根据发改委最新的文件,后续类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落户方面,进入相关城市不仅不会设置障碍,而且可能会给予各类刺激的鼓励措施,包括各类购房和租房发放补贴等。

  “不应通过户口控制人口流动 应当完全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前主任徐林

  2018年10月26

  网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在持续推进,但是这个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城镇化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但是现在很多城市对人口规模加以限制,这是否合理?

  徐林:其实城市化本身是工业化的一个产物,当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非农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的时候,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会被非农产业吸纳到城市地区就业。非农产业在空间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聚集在一起,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较高的分工效应,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过去四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这也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之后,城市把农民作为劳动力使用,并没有把农民作为城市的居民,也没有很好地为他们提供社会意义上的福利和平等的待遇,这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表现。

  这说明,尽管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8.5%,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入、就业、居住的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更多地是流向大城市,而不是政府想要他们去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这本身也是城市化规律决定的,因为城市规模越大,它的规模经济就越好,分工效率就更高,所以就业机会也越多。比如北京这些大学的毕业生,更多的都是愿意留在北京,而不是去别的地方。

  因为北京是一个超大城市,城区人口超过一千万,城市大,移民多,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也很好,所以大家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存会觉得比较开心、容易。城市也是创新、创业的所在地,所以这是大城市具有独特魅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现在的城市管理者出于城市管理,或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福利方面的财政压力的考虑,不太欢迎所谓的流动就业的人口成为本地居民,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不能总是这样。

  这种控制人口流动,特别是通过户口制度来设置原有居民和新流入的居民不公平的制度待遇,不是现代化的治理城市的模式。中国要迈向现代化,这种模式必须要抛弃。

  应该怎么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呢?更重要的还是要合理地分解城市的功能,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功能,把城市的人口疏解出去。因为当某个地方的城区不具备这个功能的时候,它就不会吸引为这个功能服务的那批人到这个城市里来。

  网易:天津、西安、武汉等地纷纷上演“抢人大战”,通过降低落户门槛等措施来吸引人才。也有人质疑当地政府这么做是为了房地产去库存,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这些城市推出的措施能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吗?

  徐林:从具体数字看,这些城市吸引人才的措施确有成效。但是这些城市吸引人才落户的目的,到底是不是为了化解房地产库存压力,我觉得倒也未必。比如成都,其实并没有面临太大的房地产库存压力,甚至在过去两年里还面临房价上涨压力。

  对任何一个城市,不管以什么目的降低落户门槛的做法,我都是欢迎的。但是如果这些措施只对特定人群,比如说一定要硕士学位以上,我觉得也是不足的。

  因为城市的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人,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只要高端人才,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城市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围绕需求的供给也必须是多层次的,这也就决定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比如,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小饭馆的劳动力也是硕士毕业生,这是做不到的。

  如果一个城市的领导想把城市规划成完全扁平化、只有同一层次的人口组成的城市,那只能说是乌托邦,不可能实现。

  网易:您认为只面向高端人才放开户籍门槛不公平,那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样?

  徐林:更合理的方式就是完全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虽然可能一步做不到,但是至少可以设定不同条件,比如一些城市的积分落户政策,这也为外来人口落户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渠道,他们可以根据积分落户的制度,大致估算自己有没有希望在这个地方落户。

  但是部分城市的积分落户制度,不是降低了落户门槛,而是提高了门槛,我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不属于正向的激励政策。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只要劳动力在这个地方就业,有意愿在此落户,就能够落户。

  以北京为例,如果我在这里就业,那么我与本地居民的贡献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我在这儿工作,我为当地的GDP做出了贡献,也为当地的税收做出了贡献。既然如此,那我为什么要和本地的户籍人口有不一样的待遇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