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新氧”)於北京時間今日凌晨向美國證劵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說明書,擬在納斯達克上市,代碼爲SY。

  據悉,此次承銷商爲德銀證券和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但新氧在IPO招股書中暫未披露發行數量、發行價格區間等信息。

  招股書顯示,新氧近三年營收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其總營收從2016年0.49億元先躍升至2017年的2.59億元,增速高達428%;2018年總營收進一步增長138%至6.17億元(約合8980萬美元)。新氧科技2018年實現淨利潤5508萬元,同比大幅增長220%。

  此外,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調研,2018年透過新氧平臺促成的醫美服務交易總額爲21億元(約3.1億美元),佔當年線上預約醫美服務交易總額的33.1%。 在用戶參與度方面,2018年,新氧手機app佔線上醫美服務手機app用戶每日使用總時長的84.1%。

  在新氧提交IPO招股書之前,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金星實益持有1200萬股A類普通股,在該公司A類普通股中的持股比例爲100%;董事長邵琿實益持有15,893,494股B類普通股,在該公司B類普通股中持股比例爲28.8%。

  近幾年,在“顏值經濟”的帶動下,中國醫美服務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互聯網醫美行業更是乘風而上。

  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ISAPS發佈的報告稱,儘管中國市場2015年平均每千人的醫美療程約1.5次,遠低於美國的12次、韓國的20次,經濟情勢卻提供了龐大的成長動能。在2015年醫美產值突破5000億元之後,市場預期中國市場醫美產值將以15.5%年複合增長,2018年或將達到8000億元。

  成立於2013年11月的新氧,創立之初以爲消費者提供醫美信息爲主要盈利方式。如今新氧一方面以精準用戶爲敲門磚,吸引整形醫院、整形醫生資源,降低其獲客成本;另一方面向醫美消費者提供諮詢、在線預約服務,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同時恰好解決前述行業的盈利痛點,提高產業透明度,使客戶及消費者均能夠從中獲益。

  上海一位醫美銷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一個消費者花一萬元做整形手術,醫美機構的收入大約佔30%,做手術的醫生分得10%,剩下的均消耗在獲客和營銷上。新氧創始人金星此前也曾表示過,“大家都認爲整形醫院很暴利很賺錢,事實是這些機構的毛利率可以到達70%,但淨利率卻往往低至10%以內。

  新氧在其招股書中表示,根據第三方調研反饋,由於其平臺用戶羣體高度活躍,對醫美服務供應商而言,新氧科技的獲客效率要比其他線上渠道更高。不過,第一財經記者對比了已經在港提交招股書的藝星醫美來看,其淨利潤從2015年的1300萬元增至2017年的1.138億元,翻了9倍。同樣,高營銷費用支出也不可小覷,其2017年該部分的支出爲3.05億元。高收入與高額營銷費用掛鉤,毛利率雖高,但淨利率卻很低。

  關於如何切實優化消費者體驗,2018年6月,金星在接受德勤訪談中曾表示:“對於消費者來說,我們一方面能夠幫助其找到正規、合法的醫院,另一方面我們有醫美日記、醫美百科等產品,使得消費者可以在去醫美機構之前做做功課進行自主選擇,而不像過去所用產品、設備等完全由諮詢師做推銷。”

  第一財經記者留意到啓信寶信息中,新氧存在自身風險68條,多爲涉及肖像權、名譽權糾紛和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等等。同時,新氧還存在關聯風險7條;裁判文書記錄46起;開庭公告14起;法院公告8起。

  新氧在其招股書中表明,未來,公司將會繼續專注於加強平臺信息和服務的可信度、透明度以及專業度,積極主動地部署人工智能及其他創新技術,持續增強品牌認知度及拓寬用戶獲取渠道,拓展至其他消費醫療領域並觸達新的用戶羣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