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這樣一則新聞上了熱搜,讓人震驚又痛心:

  在江蘇句容,有個9歲的小男孩,因爲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懲罰,留下一封遺書之後,從17樓跳了下去。

  那個跳樓自殺的孩子,在遺書中用稚嫩的筆跡寫着:

  “nai nai ,我前天把學校的bo裏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網傳孩子留給奶奶的紙條

  孩子的遺書短短一句話,裏面夾雜着拼音和錯別字。讀着都難免讓人心疼。

  案發當天是星期二,孩子極有可能是週六週日在家惶惶不安了兩天,因爲恐懼,不敢告訴家裏人自己打破玻璃的事情。

  週一到了學校,又因爲無法交代而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絕望與恐懼之下,他寫了這封遺書,決定跳樓輕生。

  不敢想象在這段時間之內,孩子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掙扎與煎熬。

  新聞下面有位網友心疼的評論:“玻璃我幫你賠,孩子你回來!!!”

  可是這個生命剛剛開始的孩子,卻永遠也回不來了……

  在我們很多成年人的眼裏,童年是最無憂無慮,最天真無邪的時光。

  但現實其實不是,孩子的童年也充滿着挫折。

  打破了學校的玻璃、考試沒拿到理想的分數、攢了很久的錢丟了、作業沒有寫完挨批了、被同伴們嘲笑了……這每一件小事在孩子眼裏都可能比天還大。

  圖片來源:電影《布拉姆的異想世界》

  他會擔心,他會害怕,他會覺得羞愧、內疚和無助。

  有時候,壓死駱駝的,未必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父母在孩子遇到大大小小挫折時候的反應,有時候會給孩子帶來跨越困境的底氣,有時候卻會成爲讓孩子無法擺脫的枷鎖。

  父母包容接納的態度

  是孩子把挫折說出來的底氣

  很久之前,在上海語文教材上看到的一篇課文。

  課文的一段話,似乎能解釋爲什麼很多孩子遇到挫折,第一反應是瞞着父母自己承擔,而不是尋求父母的幫助。

  那篇課文的名字叫《我喜歡小動物》,作者回憶小時候跟自己養過的一些小動物們的趣事。他說:

  “有一次,家裏買回幾隻鱉來吃,我要求留下一隻給我玩,大人不答應。

  我再三懇求,大概‘哼’得久了,大人不勝其煩,只好答應,但是再三吩咐道:

  ‘要小心哪,不要給咬着,如果給咬了,還得打你一頓鞭子!’”

  這段話其實很說明問題,在正常的邏輯看來,孩子被動物咬了,父母應該做的事情是幫助孩子處理傷口,安撫孩子的情緒。

  但是在生活中,常有些父母覺得這是孩子“自作自受”。

  背後的想法是,希望能夠通過懲罰性的後果,讓孩子提高警惕,不敢犯錯。

  可是這樣做的真的管用嗎?課文後面的話正好可以印證。

  文章作者還是偷偷躲起來跟那隻鱉玩兒,他覺得鱉不敢咬他,不斷伸出手指逗弄那隻鱉。

  可是沒想到,當他再次把手指伸到十分接近鱉的時候,它突然迅速伸頸一咬。

  他的手一下子就被咬住了。作者寫道:

  “鱉咬的痛楚,是很難形容的。

  但我強忍着,不敢哭喊,生怕給大人們知道。

  我舉起手來,企圖甩脫它。但鱉懸在半空中,仍然不肯鬆口。

  我只好拼命用力甩,過了好一陣子,才把它甩脫,手指已經變得血淋淋了。”

  我們生活中,很難想象到底有多少孩子被挫折“咬得鮮血淋漓”卻不敢開口。

  成年人以爲自己的告誡能夠讓孩子“長記性”,可是實際上,在孩子眼裏,這成爲了一種威脅。

  他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害怕承擔“罪責”,本能的想着躲避父母。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父母能夠接納他包容他,他纔會感覺到安全和放心,纔有底氣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

  父母不是說不管孩子犯下的錯誤,而是能夠對事不對人的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幫孩子改正和解決問題。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纔會真正的信賴自己的父母,纔有底氣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

  父母解決問題的態度

  是孩子積極面對挫折的底氣

  網絡上曾看到過一位泰國的父親,經營一家小超市,21歲的兒子平時只愛玩遊戲之類的,無所事事,偶爾幫忙收銀。

  一天兒子坐在收銀臺那裏,還是不停的在玩遊戲,父親大爲不滿。

  他拿出一把上了膛的手槍,放在了兒子的面前,怒不可遏地跟兒子說:

  “你怎麼不去死……你這個垃圾!”

  “有種你就別活了!”

  發泄完自己的憤怒,父親轉身離去。在他的心裏,兒子就是個沒出息的廢物,沒出息到連死都不敢。

  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他轉身離開的一瞬間,兒子真的拿起槍,對着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扳機。

  那一刻,父親馬上奔向兒子的方向,崩潰得癱倒在地。

  可想而知他有多麼的震驚,又有多麼的後悔。

  他不愛自己的兒子嗎?他其實是愛的。

  他不管自己的兒子嗎?其實他很想管。

  問題只是出在了管教的方式方法上。

  很多父母都曾經對自己的孩子用過所謂的“刺激教育”“激將法”,希望通過辱罵的方式可以罵醒孩子,希望通過棍棒教育能夠打醒孩子,希望通過威脅的手段可以震懾住孩子……

  圖片來源:電影《歲月神偷》

  可一起起的悲劇,就在這種高壓的教育手段下發生了。

  孩子遇到問題,當然需要管。但打罵和懲罰絕對不是最佳的選擇。

  因爲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跟他站在一起,一起來打敗困難,而不是父母跟困難站在一起,一起來打敗他。

  明智的父母,會選擇用一個解決問題的態度來對待他,幫他分析問題,給他一個向更好方向邁進的動力和支持。

  從每一個小事兒上,孩子都會明白,原來犯錯了也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父母的會跟他一起面對。

  那麼孩子以後再遇到任何困難,也會從正面的角度去想怎麼樣解決,而不是被挫折壓得喘不過氣,困守在惡性循環裏面。

  父母支持維護的態度

  是孩子跨越挫折的底氣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在他的《爲何家會傷人》中,提到過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叫阿蘭的姑娘在高中畢業之前,一直都是聰明、漂亮、性格活潑的尖子生,人人都覺得她能考入重點大學。

  但她在高考中卻考砸了,只能上一所普通的本科。

  上了普通大學的阿蘭性格很快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她不再跟高中同學聯繫,因爲擔心被嘲笑;

  她也瞧不上自己的大學,不跟大學同學來往,因爲覺得他們不配做她的朋友。

  最後她連課都沒辦法上,大二就退學了,在家把自己關在臥室裏不再出門。

  圖片來源:電影《不求上進的玉子》

  心理諮詢師跟進之後發現,這個姑娘把自己關起來,其實都是爲了逃避來自他人的否定。

  原來阿蘭的媽媽一直以來對孩子都是高壓政策,如果孩子考不到前三名,就懲罰她面壁跪半個小時“思過”。

  媽媽的想法是,這種教育方式能夠督促女兒專心學習。

  可是沒想到,長期的這種教育,讓女兒把高壓內化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考得不好時,阿蘭會自動跪上半個小時自我懲罰。

  好成績,成了阿蘭最大的心理支柱。一旦這個支柱垮了,她的精神世界就崩塌了。

  在孩子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很多事情都容易繞到死衚衕裏出不來。

  作爲孩子的父母,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在日常的點滴小事兒中,給孩子傳遞出我們的支持和愛。

  我們要告訴孩子:“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無論你怎麼樣,我都會無條件的愛你。”

  我們父母接受了那個不完美的、失敗了的孩子,孩子才能接受那個不完美的、失敗了的自己,才能走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當他面對生活以後的曲曲折折,大大小小的不如意,想到父母是他的退路,家是隨時可以依靠港灣,他心裏就能平添一份勇氣。

  幾米有句話說:

  “世界愈悲傷,我要愈快樂。

  當人心愈險惡,我要愈善良。

  當挫折來了,我要挺身面對。

  我要做一個樂觀向上,不退縮不屈不饒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戰的人。”

  成爲一個這樣的人,很不容易,要養育一個這樣的孩子,就更加艱難,必然要耗費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的成長,也需要太多的耐心與守護。

  可是我們作爲孩子的父母,我們又別無選擇。

  只有用接納、積極、信任的態度對待他,他纔會有底氣跨越一次又一次的難關,最終成爲內心強大,陽光健康的成年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