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抄袭。侵权必究!全网追踪】

  在伊斯坦布尔,有很多艺术性的地方,这几个地方必去!

  当你进入该建筑,走在内前廊,擡头就能看见位于第三扇门——也是最大一扇门(皇室之门)——上方那幅光彩夺目的马赛克镶嵌画《万物的主宰耶稣》。穿过这扇门就是建筑的主空间,以穹顶、巨大中殿和金色的马赛克镶嵌画而著称。

  这一层的重点是半圆形后殿,那里有一幅创作于9世纪的华丽镶嵌画《圣母和圣婴》。后殿上方的镶嵌画曾经描绘了大天使加百列和米迦勒,现如今只剩下一些残片。历任拜占庭君主都是在这里加冕的,加冕时皇帝的宝座会被放置在正厅的登基方石位置,就是主层镶嵌着大理石的那块地板。

  奥斯曼时期新增的设施包括一个讲经坛和一个用来指示麦加方向的朝圣壁龛,镌刻着镀金阿拉伯字母的19世纪的巨大圆匾,被称为苏丹包厢的奇特悬空亭,以及登基方石后面华丽的图书馆。

  擡头向东北方向(如果你面对着后殿就是向左)看去,在穹顶下方北边墙上的半圆形楣拱内有3幅9世纪时的马赛克镶嵌画,分别是小圣依格那修、“金口若望”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安提俄克的圣依格那修·提奥多鲁斯的肖像。在其右边的一处穹隅上,有一幅刻画了六翼天使(守护上帝宝座的天使,长着6只翅膀)面容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14世纪。

  皇室之门东北的侧廊上有一根哭泣柱,柱上有张残破的铜制面孔,面孔上还被刺穿了一个洞。传说这根柱子受过神奇工匠圣乔治的祝福,如果你将手指伸进洞里,再拿出来时变湿了,那么你身上的疾病就会痊愈。

  楼上画廊

  从内前廊北侧尽头走上一段旋转的石头路面坡道即可进入画廊。

  当到达坡道尽头时,你会发现一个由绿色大理石铺成的大圆圈,它标出了皇后宝座的位置。

  画廊南侧(向前直走然后左转)保存了马赛克镶嵌画《最后的审判》的残余部分。在这幅创作于13世纪的华丽画作中,基督在中间,圣母玛利亚在其左,施洗者约翰在其右。

  继续往前,来到画廊东侧尽头(后殿),一幅名为《女皇佐伊和君士坦丁九世与基督》的11世纪马赛克镶嵌画映入眼帘。

  该画像的右侧是一幅12世纪的马赛克镶嵌画,描绘了圣母玛利亚、约翰二世和皇后艾琳娜的肖像。被称之为“好人约翰”的约翰二世位于圣母的左边,以慈善行为而著称的皇后则站在圣母右边。艾琳娜旁边是他们的儿子阿历克塞,不幸的是,他在画像完成后不久就去世了。

  在画廊北侧,你还可以发现一幅描绘亚历山大国王的马赛克镶嵌画。

  离开教堂

  在离开教堂外前廊之前,千万别忘了回头看看门口内部半圆壁上的壁画。这幅名为《君士坦丁大帝、圣母玛利亚和查士丁尼一世》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10世纪。画面中,君士坦丁大帝正在向手托着幼年耶稣的圣母玛利亚奉上伊斯坦布尔,而查士丁尼一世则献上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当你从美丽之门——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的宏伟青铜大门——离开教堂后,会发现左边还有一个通往一座小庭院的门。在6世纪时,这座小庭院曾经是洗礼堂的一部分。到了17世纪,洗礼堂变成了易卜拉欣一世和穆斯塔法一世的陵墓。庭院中的石雕水池原本就是作为洗礼之用。

  许蕾姆夫人浴室位于圣索菲亚广场的对面,修建于1556至1557年间。由希南设计,苏莱曼大帝下令建造,并以大帝的妻子哈塞基·许蕾姆苏丹——即历史上著名的罗克塞拉娜——的名字命名。

  看完你心动了吗?赶紧拿起行李行动起来吧!

  【注:本文作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抄袭。侵权必究!全网追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