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萌娃控訴父母的視頻走紅網絡。視頻裏有一個梳着兩條麻花辮的小蘿莉,穿着睡衣坐在牀上,聲淚俱下地勸爸爸去醫院治病:“(你)去別的醫院檢查檢查,爲啥你給我講故事的時候老是睡着。”很多網友聽到這裏忍俊不禁,原來在萌娃的心裏,講故事睡着是病啊。

  萌娃的媽媽在一旁邊拍視頻邊哈哈大笑。惹得萌娃生氣大喊:“不想要我,我就跟姥姥住。”沒想到媽媽並沒有給她臺階下,反而鼓勵她“要去就去吧”。

  聽到這裏,萌娃泣不成聲地說:“我要是跟外婆住了,你倆在一起開心了,可我一個人好孤單啊,你們都不陪我玩。”

  有網友看完視頻後對母親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意見,因爲小孩的悲傷情緒非常真實,作爲家長不但不重視,還簡單粗暴地打壓她,實在很不通情達理。

  在親子矛盾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忽視對方的感受,放在其他人際關係中同樣如此。殊不知一個人的情緒和感受非常重要,這是你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連接點。但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時,常常會犯以下幾種錯誤:

  第一種,制止孩子表達情緒,比如大聲呵斥他們“不準哭!聽到沒有”。

  第二種,否定孩子的情緒,比如“這有什麼好哭的”。

  第三種,迴避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一哭就給他買玩具,至於對方爲什麼哭就沒有耐心去探究了。

  面對孩子釋放負面情緒時,家長偶爾缺乏耐心可以理解,但也不能次次如此。情緒的背後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壓制別人表達情緒的家長其實是在壓抑孩子的自我,同樣,否定情緒也是在否定一個人的自我。這絕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如果孩子可以自由選擇誰做爸媽的話,想來他們也不想要整天否定自己的家長。

  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家長們可以參考以下幾條建議:

  1. 讓孩子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國人的傳統思想是隱忍,喜怒不形於色,喜怒哀樂這些情緒最好都不要表現出來,不要讓人猜透你的心思。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有的父母從小教育孩子發脾氣是不好的行爲,這容易誤導孩子。長次以往,也許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甚至委屈傷害都不敢表達出來。切莫束縛孩子,讓他們盡情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展現自己的真性情。

  2. 父母要包容孩子的情緒,予以安撫,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的情緒,在父母看來也許很幼稚。就如視頻裏,孩子爸爸講故事睡着,對成人來說,很容易理解。可在一個孩子的心裏,這是天大的事情,是不愛的表現。此時,父母切忌表現出輕視,漠視,甚至嗤之以鼻,這樣只會傷害孩子的感情,使孩子不再信任父母。要儘可能多多安撫孩子,讓孩子懂得無論如何父母都是愛他們的。

  3. 分析孩子鬧情緒的原因,解決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父母要正視孩子的情緒。也許稀鬆平常的事,在孩子看來就很難理解。孩子鬧情緒家長要從中分析原因,也許換一種方式好好解釋,孩子就能豁然開朗。視頻中的媽媽若是能這樣解釋“爸爸上班回來很累很累,也會堅持給你講故事,太累纔會睡着的,爸爸媽媽都很愛你”,孩子肯定能更好的理解。如果確實遇到了無法解決的事情,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解決。有利於雙方建立信任和安全感,孩子成長的中遇事才原意跟家長溝通。

  4. 尊重孩子,不要觸碰哈孩子的情緒底線。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底線。告訴父母,怎樣的行爲是自己不能接受的,怎樣是自己喜歡的方式,這樣家長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觸及孩子的底線。必須尊重孩子,不能再三做出孩子不喜歡的事情。

  跟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請始終保持自己的耐心跟初心,因爲撫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父母的一種修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