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位於徐家彙商圈和衡復歷史風貌區交界處的衡山坊承辦了一檔上海時裝週主題秀。策展人受衡山坊建築外牆上垂直綠化的啓發,將花園洋房搬進了秀場,人造t臺就這樣融入了被綠色植被環繞的老洋房羣樓中。

  2013年,郭怡妦曾參與衡山坊的垂直綠化設計。現任劉宇揚建築事務所景觀與規劃合夥人的她,至今對這一項目印象深刻。在這位景觀建築師眼中,該項目是上海商業地產建造專業綠牆的典型案例。

  考慮到業主後期的養護壓力,設計團隊在幾棟建築中選取了鄰近街角的衡山·和集小樓,在其中光照最好的一面外牆上着手建造綠牆系統,也就是人們如今看到的垂直綠化。仔細觀察這堵鬱鬱蔥蔥的綠牆,上面種植了多種爬藤植物和觀葉植物。郭怡妦介紹,不同植物拼接的綠牆所需的建造成本和養護成本不同,衡山坊作爲商業空間需要相對多樣的景觀,因此採用了稍微複雜的綠牆設計方案,用不同植物拼貼出了動態的美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衡山·和集的綠牆完成後,衡山坊其他樓宇的商戶看到了環境改善帶來的新消費機遇,也加入了立體綠化的探索中。沿衡山路的一棟建築甚至建造了3米高的綠牆,還裝點了景觀花卉。這令郭怡妦感到欣慰又欣喜,“這就是立體綠化的感染力,讓商家看到綠化對形象塑造的重要性,願意主動承擔立體綠化的建設責任。”

  在上海蔘與景觀規劃多年,郭怡妦總結上海的立體綠化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建造於新建建築,另一類則是對既有房屋的改造。

  “新建築比較好辦,只要在做立體綠化的結構計算時符合建築荷載就行。”所以,一棟新的寫字樓在屋頂究竟是種樹還是鋪設草坪,只要屋頂“承受得住”就行。一些新建小區地下停車庫的頂部也建造了立體綠化。同樣,只要荷載和投入成本允許,具體栽種哪些植物無過多限制。

  比較繁瑣的是老建築的綠化改造。郭怡妦告訴記者,不少城市改造項目都有增加立體綠化的需求,一些建設年代較早的寫字樓、居民樓做改造時,最大的困擾就是當年初建時尚未考慮屋頂荷載,無法種植造型變化更爲多樣的喬木。加上老房子的防水系統改造難點較多,因此這類房屋的立體綠化普遍多爲“體重輕”“身板薄”的草坪、草甸或佛甲草,景觀層次雖不豐富, 但更貼合需求。

  對於不少人關心的改造成本問題,郭怡妦認爲還是要回到建設立體綠化的初衷來思考。“立體綠化是爲了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增加綠視野,讓人們生活得更快樂、舒適,不希望因此增加建築能耗。”所以,選取每棟建築最適合的方案纔是“王道”。

  以立體綠化的種植土爲例,營養成分高的優質山泥、湖泥不需要補充大量營養液,但重量大、價格稍貴。輕質營養土重量輕、價格相對便宜,但後期需要爲植物額外補充營養液。究竟選擇哪種種植土?郭怡妦表示,應該先從設計角度出發,選取適合建築功能、耐候性高的植物來降低養護成本。即便一些“不差錢”的樓宇有條件選取最好的泥土、植物和養護方式,仍應優先考慮建築本身的功能需求。

  另一個“只選對的不選貴的”例子位於上海西南角的漕河涇開發區。郭怡妦爲那裏一處辦公園區設計立體綠化時,沒有采用常見的大草坪,而是選用了生長方式更自由的草甸。栽種時直接播撒了20餘種草籽,讓青青草原恣意生長。“草坪需要經常澆水,維護成本很高,草甸更耐旱,只需幾年就能生長到穩定的自然狀態,很適宜在面積大的園區推廣。”龍美術館(西岸館)的屋頂綠化採用了較爲抗旱、耐曬的佛甲草,至今完工五年,基本無需維護也能保持綠意盎然。

  城市立體綠化建設也帶動了園林、規劃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如針對不同的綠牆建設體系,業界已經研究出各類成熟的防水系統和自動化灌溉系統;立體綠化對植物的要求與地面綠化不同,園藝相關行業也因此開發出更多耐候性強的植物和種植方式。作爲景觀園藝中對施工技術要求較高的細分領域,立體綠化也間接帶動了園藝產業技術的深化,爲城市生態建設拓展了更廣闊的研究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