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社會進入知識革命時代,知識首次超越資本和勞動力成為生產要素的首要位置。在此背景下人們面對著成長和認知壓力又該如何自處?是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嗎?應該學什麼?又該怎樣學?知識服務者該提供什麼樣的產品?面對當下的市場需求變革又該遵循什麼樣的邏輯打造產品?

本系列將內容分為以下幾大部分,就以上系列問題與大家進行簡單的探討和分析。

  1. 學習的本質和特徵
  2. 知識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演變
  3. 知識服務市場三要素
  4. 知識供給側改革
  5. 知識內化側服務
  6. 綜合趨勢分析

本文是知識服務的未來系列第二篇,即知識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演變。下面將從學習層次、學習模式、學習體系及學習場域的角度來分別闡述終身學習時代的學習需求變化。

一、學習層次:知識需求層次向深處邁進

科技的發展、社會的變革導致了社會日益需要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

社會技術的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知識革命時代的到來,知識在人們生活、工作實踐中所產生的價值日益凸顯。知識需求市場也日益火熱,驅動知識需求的背後可能是工作升遷、獲取高收入,抑或是改善生活等等,但本源其實都是提升以個人的知識、能力及認知來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

在如今的變革環境下,我們生活和工作在一個變化頻繁且劇烈的VUCA時代 (Volatile 動蕩、Uncertain 不確定、Complex 複雜、Ambiguous 模糊),等待我們解決的工作和生活問題往往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社會日益需要有創新能力和創造力的人,能靈活解決複雜問題的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這種社會變革的底層需求決定了人們日常學習需求的巨大轉變,由行業既定的傳統知識和經驗的學習到向創新創造能力、綜合思維認知能力等綜合智慧學習的轉變。這種創新思維能力其實就是一種基於事實和貼合需求的認知升級,升級的是你的認知框架,也可叫做你的底盤認知系統。

我們按照解決問題的層級及學習需求的類型分為以下類別:知識、能力、思維模型、認知系統及智慧。那麼個人的知識、能力與思維模型、認知系統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知識、能力是既有認知框架的呈現和應用,是解決既有認知框架下問題的方式。傳統經驗認知一般都是個體對世界的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的理解,社會的變革、環境的變化需要我們認知世界的維度更全面更客觀更具體,纔能有效的解決我們當下面臨的問題,這一提升認知框架的過程我們可以叫做認知升級

認知升級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更加反應世界本源規律更加系統的認知框架,而思維模型就是最簡潔的認知框架。思維模型是認知世界過程中被整合過的套路和定式,但有著自己的應用邊界和場景。可以說構建思維模型是輔助我們更好更快更準確的認知和把握現實世界的路徑。

人類的認知進化可以說就是一系列思維模型的變化:比如我們的宇宙觀,從最開始的天圓地方,到地心說,日心說,絕對時空模型,相對時空模型,大爆炸到現在的超弦模型。比如我們認知自身的方式,從上帝造人、女媧捏人的神創論,到如今的生物進化論。這種生物學思維模型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和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

查理芒格在提到生態系統思維模型時曾講到:「我發現把自由的市場經濟,當做某種生態系統是很有用的思維方式。動物在合適的地方纔能繁衍,同樣地,人只要在社會上找到了專屬於自己的位置,也能夠做得很成功。」我們的商業、社會都是某種形式的生態系統,我們藉助這個模型就能更精準有效地把握商業、社會組織的內在機制。

解決信息/知識淤塞的解決方案是提升底盤認知系統,即擴大知識裝載硬碟。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現實面臨的局面一邊是時間及精力的碎片化和稀缺,一邊是蜂擁而來的指數級發展的知識量,人們該何去何從?如何把握眼前的局面?如何突破知識焦慮?要解決知識過載和人學習精力時間稀缺的矛盾,提升底盤認知操作系統是最佳也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提升底盤認知操作系統,相當於提升了修仙小說裏的內丹等級,每提升一級,所囊括的認知及知識量是上一等級的翻倍甚至是指數級的提升。

單一的知識、能力的學習只是線性的增長,更多的是解決單一領域的具體問題;個人底盤認知系統是非線性系統,解決的是底層認知領域的系統性問題。

所以如果你只是單純的線性的學習具體的知識與能力,面對海量湧來的知識你很容易形成知識焦慮。而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會焦慮,因為高層的認知是在俯視現實問題,事物的發生、發展及演變已瞭然於胸,新的信息、知識他們可以以極快的速度吸收、消化,並迅速形成有效的決策和判斷。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戰場上行去自如,指揮若定,充滿著一種成竹在胸睥睨一切的休閑和灑脫。

但是不是說掌握了更深的認知框架就萬事大吉了,可以完美的解決現實問題了?NO,認知框架只能算是我們的骨骼,在認知框架下從生活工作實踐得來的微觀體感及隱性經驗纔是認知的血肉。兩者相加纔能有效解決問題,缺框架,解決問題的層次及效率就低,缺微觀體感和隱性經驗,又難以精準有效的決策和判斷問題。

微觀經驗易獲取,認知卻難提升,認知提升需要你持續的學習、思考、實踐與反思,過程因人而異。且認知呈現冪次律分佈,也就是說高手永遠是少的,絕大多數是低水平認知的實踐者,這也就不難理解有人說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

二、學習模式:由知識記憶為主到知識建構為主

上一節已經講到知識需求的層次在向深處邁進,典型的需求就是認知升級,而認知升級所對應的學習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

知識的記憶其實代表的是工業時代的學習特徵。在工業時代,技術對工作、生活的影響和滲透是平的,大家可以按部就班地利用從學校學來的知識安穩度過一生。人類只需把某個某個既定行業內的蘊含工作流程的知識簡單的記憶即滿足了工業時代的工作需求。這種環境里人更多的是承載著工作流程知識的一個生產要素。

在當下的信息時代,社會變革加劇,社會產業形態也已從勞動、資源、資金、技術密集型發展到知識密集型。工業時代舊有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及商業模式受到科技發展的劇烈衝擊。培養人的綜合思維認知能力以適應快速變革環境纔是信息時代的學習發展觀。社會需要能夠深度支持創新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學習方式,這也就要求學習要達到對知識理解、吸收後的創新與創造階段,而不是單單的停留在對分工明確的重複性操作性知識的記憶層面上。

從知識學習的流程來說,學習過程可分為供給側內化側,我們看到、聽到或感受到知識信息後的所有吸收轉化流程都屬於內化側。內化側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緩存側建構側實踐側

我們平時的閱讀、學習大多停留在緩存側,緩存側的知識相當於牛羊反芻階段的食物,只不過是暫存在胃囊裏。我們天天閱讀文章、聽音頻、看視頻,我們以為自己看過了記住了就是學到了,其實這個是我們自以為自己知道了的階段,而真正的學習效果要看我們第二階段的參與量。

第二階段就是要把食物營養和能量徹底轉化為自己的過程,這個消化吸收過程就是建構側。最後是我們所習得知識的實踐與反饋階段。過程的持續循環完成學習的閉環。

圖示:知識學習流程

隨著食物(信息/知識)的充盈和豐富,人們越焦慮反芻階段食物的累積就越多,無意識建構的速度完全跟不上緩存側食物增加的速度。所以現階段矛盾不是食物的稀缺與需求,而是食物持續無限的湧現與建構效率低下的矛盾,表現形式就是知識焦慮。

所以當下學習的正確姿勢是首先保持對外界信息的敏感和適度的緩存側知識的攝取,但不要把主要核心精力都花費在這一階段。

要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知識的建構側,把過去由知識記憶為主轉到以知識建構為主,主動的去思考整理貫通緩存側知識,梳理問題或目標,學會多思考、多輸出、多實踐反思,把緩存側食物逐步的添加整合到既有的知識及認知系統裏。

最後是經過實踐的檢驗與反饋。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以上階段的持續循環,最後沉澱出來的就是你自身的能力和智慧。

三、學習體系:由碎片化到系統化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信息內容日益多元、載體日益分散、形式日益創新,我們獲得的效率也更加便捷,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就可獲得一切想要的信息和資訊。但同時各種信息工具也徹底撕裂了我們的精力和時間,造成我們系統性時間及精力的稀缺。

與此同時,緊張的工作節奏和生活壓力,使年輕人集中式、系統化學習成為奢望,形成的一個典型的學習場景是學習的碎片化。優點是可以隨時隨地自主化學習,TAXI裏、地鐵裏、餐廳裏,甚至廁所裏都可以實現自主的碎片化學習。

但缺點也非常明顯,無法形成系統化的深度思考,呈現散點式非系統化的結構記憶,大多數知識資源只是形成了知識緩存,造成時間及精力的巨大浪費,也很難看到明顯的學習效果。

學習的本質是解決問題,但能解決問題的一定是系統化的認知及能力,問題是複雜的,解決每個問題都涉及綜合性的認知,不可能靠幾個碎片化的知識點去解決。

所以碎片化學習既是當下的主要學習場景,但也面臨無法取得有效學習效果的尷尬。但其實對應的解決方案及未來的方向也非常清晰,那就是匹配學習的系統化,學習的碎片化與系統化若結合起來,將是天然的最佳拍檔。

要想達到系統化的認知效果,就要認識到一點,即碎片化學習不是碎片化記憶或單純的碎片化閱讀學習,而是碎片化的思考建構。因為知識的建構過程天然就是碎片化的,人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或一個系統化的時間內就能獲得完整的系統化認知,而是靠著無數個碎片化時間產生的思維碎片經過思維碰撞、整合而成。

所以,我們只需要把這種天然碎片化建構的過程整合起來,便可以形成系統化的效果。一般來說碎片化學習有系統化效果的背景和前提是要有一個清晰的框架和目標方向。在這個框架和目標方向的指引下,將碎片化的思考建構過程整合起來。

這個框架和目標可以是一個主題,可以是個任務,也可以是一個問題。圍繞著這個目標,無論是去搜索與閱讀、海上交流與實踐,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通過碎片化的知識建構過程,逐步的將其與已掌握的知識網路相連接,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內,才能實現零存整取,自成體系。

比如我們現實中更多人走的路徑其實是基於工作任務,基於工作任務目標,去實踐探索、交流思考,驗證反饋,快速的實踐著學習的閉環,這裡的核心是工作任務目標的指引和達成。

那工作任務之外,我們可以開展問題式學習、主題式學習等等,核心的關鍵都是要保持有清晰的框架目標。

在此前提之下,還有一些高效率的方式輔助系統化的學習。比如保持記錄和輸出,將碎片化思維整合記錄可視化,可以極大加快知識的思考建構過程。這種偏個人導向式的碎片化學習非常適合有一定行業基礎想要深挖的學習者。對行業知識從0到1開始積累的同學還是更適合以書籍、課程等系統結構化的學習為主。

四、學習場域:非正式學習的崛起

以上三節分別講到了學習層次、學習模式及學習體系的市場演變,那麼承載這些變化的主戰場是什麼?如何有效實現以上層次、模式、體系的變遷?答案是:非正式學習!

隨著學習的移動化碎片化的發展,社會進入全維度學習場景時代,核心是三大維度的變化,分別是知識資源的碎片化、具身感知維度的豐富及時間場景的碎片化

知識資源的碎片化一是知識服務商基於碎片化場景的供給,二是社會化學習資源的網路化分散式特徵,導致了知識的碎片化。具身感知維度也由最初的傳統課堂、紙質圖書,發展到網路圖文、音頻、視頻、直播以及VR等虛擬化感知場景,而且不同感知維度還可以挖掘飽和利用,如音頻可以在開車、逛街時隨時自主收聽。時間場景也被分割成碎片化的時間,已是生活的常態。

不通顆粒度的知識資源、時間及不同的具身感知維度的靈活組合,釋放了時域空域對傳統學習的限制,大幅降低了學習的門檻和學習發生的精力投入。隨時可學,處處可學,使學習場景日益豐富,而這種全維度學習場景下的學習效果,更多的靠的是非正式學習能力。

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共同構成了人們畢業後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學習成長方式。正式學習就是你參加的培訓班、訓練營及公司有組織的培訓活動等有明確目標引導有專門服務組織指導的學習活動。

非正式學習就是你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意無意的知識建構和成長,如與他人的研討交流、問題搜索、信息閱讀等等。非正式學習無處不在,生活中隨時隨處都能發生。隨著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隨著全維度學習場景的豐富,宣告了非正式學習黃金時代的來臨!

社會化媒體的出現和繁榮,促進了成人與非正式學習的高度融合,原因在於非正式學習特徵與成人特點高度一致。成人具備自己已有的經驗與知識,更需要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成人已有的經驗與知識基礎之上重構。社會化媒體正改變著人們學習以及獲得信息的方式,也在加速推進多維度學習場景下非正式學習的崛起。

同時基於知識網路的社會化分散式特性,知識的來源也改變了,由統一到分散,瀰漫在網路的每一個角落。知識的傳遞逐漸由過去老師向學員的單向傳遞轉向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多向傳遞。知識的創造也從少數到到學習者之間的協同創造與建構。互聯網時代這種知識的產生和傳遞特性也決定了非正式學習的主場地位。

另外個人的學習成長需求永遠是個性化場景化的,而正式學習永遠滿足不了這種長尾式需求,正式學習只能滿足大眾需求的最大公約數。適合長尾個性化需求的學習的只能是非正式學習,而個人的成長恰就是由這無數個性化需求背後的的認知和能力的累積而逐步成長的。

非正式學習可以說是社會化媒體時代我們獲取知識經驗的主要形式,也是一個人成長進階的主要方式。在企業培訓中有個721模型,說的是企業的正規培訓其效果最多也就10%,20%來自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主要指工作中借鑒、參考別人好的做法,以及與他人溝通、討論、交流等過程中的互相學習;70%的經驗來自工作中的學習,主要是把學到的一些知識應用到工作中,邊工作邊學習邊總結,再應用,不斷調整,形成可靠的經驗與技能。這裡的7和2 都屬於非正式學習範疇,如果擴展到個人的生活實踐中,可以說個人的知識經驗90%以上都來自非正式學習。

從入門到入行,適合正式學習;從入行有優秀,從優秀到成為高手,需要非正式學習。真正的高手,從來都不是靠正式的學習或培訓學來的,而是靠著極強的自學能力和持續的思考、領悟及實踐,不停的持續的驗證、糾偏、完善自己的能力及認知,一旦靠這種能力及認知部署到實踐的決策中,累積起來便是高手的成就之路。

而且能力分為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正式學習只能提升人的認知能力,而非認知能力(溝通、協調、組織等)則主要通過生活工作實踐來鍛煉提升,而這也是屬於非正式學習的一部分。

所以說真正有效的知識建構其實主要來源於非正式學習,尤其是在這個終身學習時代。正式學習只能是有益的補充,想要持續的進步和成長,千萬不能忽視了非正式學習。如果說在終身學習時代,要有什麼核心競爭力的話,不是你的經驗,也不是你的認知,而是你的持續的非正式學習能力。

圖示:知識市場需求演變關係

所以,知識革命洶湧而來,阻擋我們成長的只能是我們對待學習的認知。把握正確的學習姿勢,就是你成長進階的最重要的武器。

如果說,你的認知水平代表了你的高度,而你對待學習的認知,就是成長的加速度。高度很重要,加速度更重要!

作者:伍修,微信:mytx321,歡迎交流溝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