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茶友問小編一個問題——喝茶有沒有優越感?

  開始還疑惑,隨着詢問才明白,原來他指的是:

  “有些人喝茶就是抓一把茶葉泡在水裏大口喝;有的人很莊重,動作講究,器具一大堆;還有的人煮茶用的器具特別簡單,就是普普通通煮茶分杯。哪一種更好一些?”

  這其中有沒有優劣之分?

  小編認爲,並沒有。確實存在這種區別甚大的喝茶表現,但如果要說是優劣之分,未免太偏離茶之一道了。

  正如人生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茶也有三重境界。

  茶葉,因爲蘊含着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從而被智慧的古人所發現,並製作而成。

  而隨着歷史慢慢推移,茶的好處,被越來越多人發現。

  慢慢的……茶葉品種也多了起來,從最初的綠茶發展到如今六大茶類,甚至流至海外,成爲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適合品茶的場合也越來越多,朋友聚會、招待客人、商務會談都離不開茶的身影。

  這階段,我們對於茶的認識,只停留在茶的口感、湯色、年份、類別,還有沖泡手法、使用的泡茶器具等,這些表層的體現。

  對於茶的認識便是:可以提神、解渴,而且好喝。

  如果說這就是茶,那並沒有錯。

  這正如人生第一個階段,對世間萬物初相識,看到花就是花,看到樹就是樹,看到天空就是天空,對一切的認識都是純粹而簡單的。

  這個階段,最純淨,也最清晰。

  當茶已經融入人的社會,茶的定義再一次發生變化。

  茶藝、茶文化、茶道隨之誕生。

  在這一層裏,茶已經不單單是本質那般只有解渴、提神功能,它還被賦予了諸多精神、思想層面的東西。

  有些茶友認爲這三者很高深莫測,難以摸索,從而產生對茶望而卻步的念頭,甚至會因此出現杯小茶開篇時被問到的問題,即喝茶中有沒有優劣之分?

  答案在開篇同樣也回答了,這三者,或者說不同的喝茶方式並沒有明確的優劣之分。

  杯小茶也希望茶友不要因爲這三者的“高深莫測”而卻步。

  因爲這三者,是可以用漢字說清楚的。

  茶藝、茶文化、茶道這三者,我們用表現形式來進行區分:

  強調有形的部分 ,例如泡茶的動作、茶器、禮儀,或泡茶時的外在表現,稱之爲茶藝

  強調無形的部分,如思想、審美、意境等,這些內在的變化,則是茶道

  強調茶葉知識,如茶的歷史、製作工藝、地域、品種等知識,這些稱之爲茶文化

  在這一重境界裏,茶的內涵物質與延伸出來的茶藝、茶文化等相比較 ,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

  這個階段,茶不再是一片樹葉,而是某些思想、審美、人生哲理

  人生的第二個階段不正是如此嗎?

  對事物多了一些思考,也多了些不一樣的認識,透過事物的外在,思考更“深層”的東西。所謂花非花,霧非霧,便是如此。連莊子在逍遙遊篇中都提到過: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這個階段,看似很清楚,其實最困惑,對事物的認知更多,但也更復雜。

  茶,根本上就是一片葉子的故事,從一片樹葉採摘下來,經過複雜的工藝製作,再將之投入茶器,與水交融。

  好了,一杯可以解渴、提神,讓人身心愉悅的茶就這麼製作完成。

  對茶葉,我們從最初對茶品類的認識,再學習沖泡技法,瞭解茶的製作工藝、歷史,再慢慢的,接觸茶藝、茶文化、茶道,一步步提升……

  這是一位茶人的轉變過程。

  經歷了前面兩重境界,再去琢磨,就會發現,茶之根本,不過是煮水點茶這般。

  拋開華美的茶席、免去複雜的茶技,以最簡單、最恰到好處的形式煮水泡茶。茶水交融,只爲瞭解渴、提神、解乏,只爲了暖心暖胃。

  發現了嗎,茶是什麼?

  一片初生的樹葉,經過工藝的"折磨",成爲一片茶葉。再經歷滾滾沸水的衝擊,方成就這杯玉湯。過程多麼不易,這不正是一片葉子的故事嗎?

  始於鮮葉,落於器皿,終成就玉液。

  這便是第三重境界,也如同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經歷了對事物充滿好奇的少年時期,也過了霧裏看花,不明就裏的中年階段,已是世事洞明,參透人生的階段。

  看盡人生百態,卻仍對生活充滿熱愛。

  這階段看人,正合了那句話,叫:醒眼看醉人。

  大有一種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悟,看着過往人的忙碌,心中都會不自覺浮現出司馬遷那句話: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最後,杯小茶認爲,茶的三重境界,應以平和的心來看待。

  君須知:之於茶一道,他人看法如何,與己無關,在第幾重境界,也無所謂。茶人關心的,不過是一杯提神、解渴的茶湯。

  關心的,只是這一片葉子的故事。

  版權聲明: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