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耀仔說書#2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

 

書名: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作者: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

分類:心理學

閱讀難度:★★★☆☆

推薦程度:★★★★☆

 

前言

 

本書作者為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在行為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享有盛名。

 

錯誤認知並非純粹來自無知,而是根據我們自身經驗的必然選擇,這個選擇並非不理性,而是源自「理性的漏洞」。本書舉出「大量」錯誤認知的實例,並且探討其背後的成因。

 

冏星人的說書影片介紹過這本書,建議先去看這部影片

 

(1)無中生有

 

「人類往往假定自然界的種種現象乃是有條有理,但事實並非如此。許多現象獨一無二且漫無規則,人類偏偏想從中找出通例,覓得關連,這無非緣木求魚。」——培根,《新工具》

 

我們傾向替模糊事務應找規律,因為我們理解世界的認知機制是如此,這有助於人類適應環境,但有時也會因此而發現「不存在的規律」,造成錯誤認知。

 

(2)先入為主

 

許多人習慣抱持「先入為主」的看法,無法正確解讀眼前的現象。恰恰說中一位在冏星人的那部影片下留言的網友。該網友質疑「手感實驗的數據」採用NBA費城七六人 (前幾年處於重建期) 這種「充滿雜魚」的爛隊有失偏頗。

 

網友此時就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為這支七六人是近代的七六人隊,但實驗數據中的七六人其實是1980~1981賽季的七六人,例行賽62勝20負進入季後賽,一直打到東區決賽輸給賽爾提克隊(4:3)才止步(該年總冠軍為賽爾提克隊),我想打出這種成績的隊伍,應該沒有被稱為「爛隊」的資格。

 

作者為什麼要用這麼久以前的七六人隊數據?因為這本書的原版早在1991年就問世了,中文版直到2015才問世,導致網友「先入為主」地認為書是近代問世的,數據應該也是近代的數據。至於作者在書中解釋使用七六人隊數據的原因是,只有七六人隊會「依序」記錄每位球員的投籃狀況。

 

(3)迴歸效應

 

迴歸效應舉個例子就好懂了,某次考試成績比平時還高的學生,下次考試成績通常會相對下滑(傾向於往迴歸線偏移),而某次考試成績比平時還低的學生,下次考試成績通常會相對上升(傾向於往迴歸線偏移)。

 

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的「每次」考試成績相當在意,孩童多半在有了傑出表現後獲得獎勵,但由於迴歸效應的關係,下次的表現很容易下滑,父母師長容易因此而認為「獎勵沒有用」。反之,孩童這次表現不佳之後,下一次的表現往往容易從谷底回升,顯得「處罰相當有效」。

 

換言之,迴歸效應「處罰了獎勵行為,卻獎勵了處罰行為」。嗚呼哀哉!多少學子的學習熱忱毀於父母師長的錯誤認知。

 

(4)資料缺乏的過度推論

 

許多面試委員容易高估自己的識人能力,因為數據說明了「入選者的日後平均成就高於當初的落選者」,然而這真的都是因為「伯樂」的高明識人能力嗎?

 

以「好學校」和「好公司」來說,入選者由於入選了好學校或好公司,因此獲得了比落選者更多的資源,日後的平均成就高於落選者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就算當初擇人方式採用隨機取樣,仍然很有可能得出「入選者的日後平均成就高於落選者」的結果。

 

我們無從得知落選者若當初入選的話,日後會達到多高的成就,因此僅看表面數據就去推斷面試委員識人能力高明,我覺得這樣有失公正。

 

 

我不是要貶損面試委員的識人能力,只是提出一個思考路徑罷了!同樣的難題還會出現在「評估政策效力」上,我們無從得知「如果不施行A政策而施行B政策」會造成什麼後果,如果局面大壞(如台灣),就容易出現不管施行任何政策都容易動輒得咎的情況。

 

(5)資料欠缺造成的偏見

 

如果我們在第一印象中討厭某人,之後就會盡量避開對方,導致對方沒有機會扭轉在你心中的負面印象,然而,如果我們在第一印象中喜歡某人,之後就會設法親近他,對方就有許多機會露出馬腳(露出你不喜歡的地方)。

 

負面的第一印象容易變得根深蒂固,正面的第一印象則不易。瞭解這層道理,之後就可以試著給第一眼就讓你討厭的對象一些扭轉印象的機會。

 

(6)非對稱喜好

 

很多人(包括我)都曾抱怨為什麼「公車老是往錯的方向駛去」?這是因為反面例子可以重複出現,而正面例子不行。

 

我可能會看到好幾輛公車往對向駛去,之後才來一輛公車是往我要去的方向,進而認為「公車老是往錯的方向駛去」;然而,如果我遇見的第一輛公車就是往我要去的方向,我根本不會觀察到往後的一段時間裡,這個站有多少台駛往兩個方向的公車。

 

(7)預設立場

 

由於個人偏好的影響,我們會不斷蒐集對自己的看法有利的例證,最終得到自己喜歡的結論,這個結論其實是主觀的,但我們會因為自己已經蒐集過這麼多例證了,進而自以為客觀。

 

舉個例子就好懂了,認為「死刑能夠嚇阻謀殺」的人,往往可以找出許多證明;另一方面,認為「死刑不能嚇阻謀殺」的人,同樣也能找出許多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明。

 

這裡我個人補充一個網路笑話。

若有一個女大學生晚上去陪酒,你會覺得她不思長進,但如果是一個陪酒小姐早上去上課,你就覺得她很努力上進。

 

事實上,女大學生與陪酒小姐的身分根本不衝突,斜槓世代本來就存在能把多重職業都做好的人才,你注意到自己對別人的偏見了嗎?

 

(8)烏比岡湖效應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己的客觀程度高於平均值」,但這完全禁不起客觀的考驗。民調指出,只有25%的美國民眾看好美國的經濟前景,卻有54%的民眾認為自己可以賺大錢。

 

這也反映了一般人對於個人成敗的認知,一般人往往把成功歸功於自己,而把失敗歸咎於外界。

 

(9)達克效應

 

曾有網友在冏星人的說書影片下留言:「謝謝冏星人X分鐘帶我看完一本書。」該網友以為看了冏星人的說書,就能理解該書的「全部」內容,即使冏星人一再強調「看她的說書取代不了看書」,仍會有觀眾對自己的看法保持著奇特的自信。

 

根據達克效應,如果該網友能多看一點書,最終就能認知到自己以前的實際程度。

 

為什麼人類會有上述的「樂觀」認知?景氣不佳卻認為自己能賺大錢,胸無點墨卻認為自己聰明睿智,我認為都是基因搞的鬼,一個人如果很悲觀,有可能會在沒有繁衍後代的情況下就自殺或以其他方式死亡了,他那容易悲觀的基因也就在這裡終結;反之,樂觀的基因很容易就能傳播下去。

 

(10)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所見所聞,大多都是來自二手資訊,然而大多數在你眼中的「二手」資訊,實際上可能已經是「三手」、「四手」、乃至「數十手」了,對於所有轉述而來的資訊,你都應該保持著審慎的態度,適時地懷疑,包括你現在所看的《小耀仔說書》。

 

一般來說,你所信賴的人告訴你的消息,你都會相信,殊不知他的消息來源也許不是這麼可靠,因此若是只留意告訴你消息的「對象」是否值得信賴,還是不夠的。

 

(11)三角驗證法

 

藉由多方地得知別人的看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進而修正原本的偏差認知。

 

比如說,某A對我是一套說法,對別人是另一套說法,如果我知道了另一套說法是什麼,就能從中拼湊出更接近某A真實的想法。

 

(12)後此謬誤

 

如果一個人

1.生病了

2.接受某種治療

3.病症減輕

很多人便會斷定「此療法有效」,然而每個個體的自癒能力都存在差異,你是如何斷定病症減輕全都是因為療法有效,而不是自癒能力的功勞。

 

有些病症無法痊癒,也不會持續惡化,而是保持時好時壞,病患何時會尋求治療?當然是病況惡化的時候,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治療完全無效,病症往往也會從谷底好轉,此即先前提過的迴歸效應。

 

因為這些「錯誤認知」,導致無效的偏方療法大行其道。如果有人認為錯誤認知又不會讓你少一塊肉,我現在就是要告訴你,錯誤認知可能會讓你「少一條命」。

 

相關概念;倖存者偏差

 

(13)巧合?我不這麼認為

 

多數人容易低估一群人裡面至少有2人同一天生日的機率,當一個團體只有23人時,有人同一天生日的機率是50%。

 

我們的直覺估算並未意識到我們時常接觸的事件有多「大量」,我們經歷的事物多不勝數,生活中有無數交際,就像我們(一般人)在腦中無法估算23人的團體,有人同一天生日的方式有多少種組合。

 

結語

 

錯誤認知是基於人的天性漏洞,因此是無法「根除」的,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斷力,減少產生錯誤認知的機會?

 

作者建議我們多接觸模糊性科學,例如:心理學、經濟學…等,著重於無法準確預測的現象,探討複雜難解的成因,讓這些學門挑戰自己的既有認知,培養多元解讀的習慣。

 

想成為真正理性客觀的人,關鍵在於如何解讀世事,如何適時質疑,如何徹底驗證想法,而不是埋頭鑽研單一面向的知識,但卻從來不願換個方向思考,永遠待在思想上的同溫層。

 

看看藍蛆和綠吱,這就是長期待在思想同溫層的下場,最後就會活入跟正常人不同頻道的平行時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