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光舉例子。


雲遮月和沒嗓子、煙燻嗓兒、啞嗓兒、破鑼嗓子其實是兩碼事兒。

雲遮月的前提是先有月,再有雲,月是實,雲是虛。月是主,雲是次。月是美玉,雲則是白璧微瑕。

感覺應該是:月明於中天,偶過祥雲幾朵,有如香煙繚繞周身,月照花林,虛實相從,若隱若現。

絕不是陰天打雷,烏雲密佈,世界末日那種感覺。

實大聲洪,固然令人心滿意足,但幽然繾綣,也令人意亂神迷。

雲遮月的嗓子是一種缺陷美,這種美需要細細品味,但卻是更高的審美觀。好似斷臂維納斯。

但缺陷之美,「美」字也是前提,維納斯斷臂固然很美,前提因為斷的是維納斯。

說白了,雲遮月,是雲月纏綿,但月要時時出得來。比如餘叔巖魚腸劍「不回還」的「不」字,在耍腔兒時,中間夾了一個口型稍大的音,音亮、脆、險,後世學此者,此字此腔,很多都是藏在雲裏,或帶點兒腦後音托出,腔兒雖然耍了出來,看似討俏,實際是「月不能出雲」,實因能力不足而已。

而且,譚鑫培、餘叔巖的「雲遮月」,也不僅僅是說嗓子的特點,更是結合自己的嗓音所形成的唱法。知道自己嗓子無法和別人硬磕,轉道以技取勝,從而殊途同歸。

例子不勝枚舉,如餘叔巖所唱尖團字,大都不會咬死,很多還會唱半尖半團,不給人銳利感,則有人評論說餘叔巖「平翹舌不分」,活活笑煞。

又如譚餘一脈所唱「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馬字的開口後,在拖腔中即變口型為「o」(約等於),顯得剔透秀麗。而不是開口音「a」一拖到底,則給人以粗傻之感。而餘叔巖在宿店中唱「一輪明月照窗下」的「下」也是同理,但更進一步,開口唱「xia」,然後變更收斂的拖腔,但拖腔很長,而在最後一個腔兒結束時,順勢開大口,變一個「a」的尾音收。這想必就是威震江湖的「發花轍歸韻」了吧~~(*^_^*)

當然據說「雲遮月」最早的說法不是如此,大抵是有貶義在內。這就不糾結了。


上述提到的音頻在下面列出(反面教材可在b站、油管等視頻網站搜索)

魚腸劍 - 餘叔巖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music.163.com圖標譚鑫培【ca.1908年百代唱片】賣馬原音 - 譚鑫培七張半唱片 - 電臺節目 - 網易雲音樂?

music.163.com圖標一輪明月照窗下(捉放曹) - 餘叔巖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music.163.com圖標

高低啞亮 四美俱全。

中國人講中和之美。不一味追求聲音清透高亢,所謂過猶不及,要上得去下得來,有亮處有啞處,搭配和諧,辯證統一,即是雲遮月。和中國畫以玄色和留白製造意境的審美觀念可以共通。

比較典型的就是京劇老生餘叔巖。

分享餘叔巖的單曲《搜孤救孤》: http://music.163.com/song/5263645/?userid=299672671 (來自@網易雲音樂)

和英國的Adele阿黛老,這個就不放鏈接了。


「雲遮月」是指演唱時,雖然嗓音不高,但韻味醇和,清麗亮颯,如月行雲中,起伏錯落,抑揚頓挫,體現在神和韻的統一,餘(楊)派最有此特點。


鄙人認為,雲遮月就已經是這種嗓音或唱腔的文字定義了!


謝邀,覺得嗓音高亢但不尖銳,略微有些沙啞,音域寬,唱老生楊派的多是這種吧,張克算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