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玄宗皇帝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本來是十位,分別是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到了宋代增加到七十二位名將。分別是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但、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武廟十哲)

通過這些不難看出這些人都是當世的良相名將!就是沒有帝王,然而冉閔沒有弄進武祠這應該是最大的原因了,我可以從兩個層面去分析:

一是冉閔是民族英雄,然而自己稱帝無緣武祠

冉閔建立了冉魏政權,自己稱帝做了兩年皇帝,謚號:武悼天王、平皇帝,儘管冉閔頒布「殺胡令」,解救漢族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滅後趙,但很顯然唐宋此舉是為了褒獎歷代的名將們,而非帝王,所以這也是冉閔進不了武祠的原因。

(冉閔)而是冉閔是現代人吹捧起來的

現在很多人都說「殺胡令」是偽作的,不知道哪位有才的網友為了吹捧冉閔寫了《殺胡令》,然後以訛傳訛,冉閔在現代人心中地位越來越高,事實上,殺胡令並非是指要殺光整個中原的胡人,也不完全是驅逐胡人的指路燈。

有人說冉閔三姓家奴,先殺漢再反叛,因為石遵沒立冉閔為皇儲,所以冉閔藉機建立自己的政權,殺了石遵。再看看之前頒布的殺胡令,很大程度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獲取民心,無論男女老少通通斬殺,以表示自己憎恨胡人的心情,這也導致石袛起兵,隨著隊伍的壯大,冉閔又開始招撫胡人,讓自己的兒子去負責這些事,所以說冉閔並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偉大,很多人也說冉閔拯救了漢人,漢人那時候幾乎滅族了,只能說北方沒有,南方不是有漢人嗎?並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嚴重,下面再來看一張每個時代的人口圖。

所以說,這樣一個人唐宋怎麼可能會讓其進武祠?而王猛、慕容恪能進武祠也無可厚非,人家確實厲害。連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齊大司馬田穰苴都能進,他們進也就不稀奇了。其實我作為一個漢人,無論冉閔是不是吹捧起來的,我都很佩服,因為這無論是事實還是虛無的,它傳達的是一種精神,好比孟姜女哭長城一樣雖是假的但代表了對愛情的忠貞。


因為冉閔那什麼民族英雄都是現代人吹起來的,冉閔可是濫殺百姓的。冉閔胡人養育大結果下了個滅胡令,篡位奪權滅了人家,同族都死的死逃的逃也沒人寫書給他平反…我們還是來看看慕容恪的人生吧!永和十一年(355年),原段氏鮮卑首領段蘭之子段龕乘後趙內亂、冉魏新立之機,統帥其眾南遷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後又東遷廣固(今山東青州)並自稱齊王,向東晉稱臣,被封為鎮北將軍。段龕以為與慕容俊同出鮮卑,致書慕容俊稱帝之非;加之段氏所據廣固,勢力漸強,已威脅前燕的統治。於是,慕容俊任命太原王慕容恪為大都督、撫軍將軍,尚書令陽鶩為副將,率軍進攻廣固。

慕容俊鑒於廣固距離較遠,且有黃河之隔,遂囑慕容恪:「若龕遣軍拒河,不得渡者,可直取呂護而還。」燕軍至黃河北岸,慕容恪先以輕舟渡河,試探虛實。段龕不納其弟段羆拒燕軍於黃河以北的建議,段羆固請不已,段龕怒,將其殺之。 永和十二年(356年)春,正月,慕容恪率兵渡過了黃河,段龕率軍3萬人迎戰,於淄水戰敗,其弟段欽被俘,右長史袁范被斬,數千名士卒投降燕軍。段龕逃脫,返回廣固城中固守,慕容恪進軍將他包圍。慕容恪招撫段龕諸城,段龕所署徐州刺史王騰率眾投降,恪命騰以故職還屯陽都(今山東沂南)。廣固城被圍七個月,段龕難以支撐,遂派人向東晉求援。八月,東晉派徐州刺史苟羨前往解圍。荀羨行至琅琊,畏懼燕軍不進。恰逢王騰帶軍攻打鄄城(今山東鄄城東北舊城集),荀羨遂進攻陽都,斬王騰。經過長時間的圍困,段龕兵力的鬥志漸漸被磨滅,其軍心逐漸渙散,到後來,段龕城中大亂,沒食物可吃,廣固城搖搖欲墜,城池眼看不攻自破。十月,諸將請求加速攻城,慕容恪說:「用兵之勢,有宜緩者,有宜急者,不可不察。若彼我勢敵,外有強援,恐有腹背之患,則攻之不可不急。

若我強彼弱,無援於外,力足制之者,當羈縻守之,以待其斃。兵法`十圍五攻"。正謂此也。龕兵尚眾,未有離心。濟南之戰,非不銳也,但龕用之無術,以取敗耳。今憑阻堅城,上下戮力,我盡銳攻之,計數旬可拔,然殺吾士卒必多矣。自有事中原,兵不暫息,吾每念之,夜而忘寐,奈何輕用其死乎!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也!」諸將都為慕容恪的分析表示敬佩,將士們都十分感激他,就連當地的老百姓也紛紛幫忙給他們送糧食。段龕環城自守,廣固城的糧食都吃完了,當時出現了「城中人相食」,無以為守,出於迫不得已,段龕於是悉眾出戰。「恪破之於圍里,先分騎屯諸門。龕身自沖盪,僅而得入,餘兵皆沒。於是城中氣沮,莫有固志。十一月,丙子,龕面縛出降,並執硃禿送薊。」慕容恪安撫廣固的民眾,整個齊地得到了安定,同時把鮮卑、胡、羯等民族的3000餘戶遷徙到薊地(今北京)。燕主慕容俊封段龕為伏順將軍。此戰,慕容恪運用長圍久困戰法,待其食盡,輕易攻取堅城。段龕困守孤城,外援無力,終致失敗。


唐朝最早立武廟,是平定安史之亂後,一要對平叛將士論功行賞,二要對那些安史降將盤踞的藩鎮加以籠絡,因此才褒揚歷代名將武之忠義,以示朝廷對武人的重視,以維持王朝統治。

武廟是「王佐武臣榜」,而非很多人下意識認為的「名將榜」, 根本不是以軍事戰績、或者軍事才能為優先考慮。

連司馬穰苴,這種根本沒打過仗的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故,和一本兵書,也成為了「武廟十哲」,居然得以和韓信、白起並列。

所以一切自立為皇帝、為君主的名將,都沒有入選,包括西楚霸王項羽,否則不是鼓勵那些如狼似虎的藩鎮效仿么?

冉閔生前已經自稱魏國皇帝了,當然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入選武廟。此外,冉閔曾是羯趙政權大將,卻一朝警醒倒戈奮擊,自立為帝,更將其」故主「石虎家族以及超過二十萬的羯人部族斬盡殺絕。因此完全不符合曆朝推崇的「君臣之義」,以及儒家倡導的「仁義道德」。

他建立的冉魏帝國也僅僅維持三年,就更加不會為之後王朝所推崇的,畢竟沒有哪個皇帝,會希望自己的臣子是第二個冉閔,他的事迹也就長時鮮為人知了。

冉魏皇帝:冉閔

至於冉閔的對手慕容恪之所以能入選唐朝和宋朝武廟,

首先當然是因為他軍事才幹甚高,生平戰績出色,確系當時名將:包括棘城之戰,以兩千騎奔襲,擊潰數十萬趙軍;密雲山之戰,慕容恪率七千騎兵伏擊,大勝三萬趙軍;率一萬七千騎兵攻滅扶餘國,俘虜五萬;滅冉魏後,又討平王午、呂護等軍閥,統一河北。接著揮軍東進,野戰獲捷,破敵三萬,圍城經年,攻滅齊王段龕,平定山東;之後在與東晉的長期拉鋸戰中獲勝,攻取洛陽,並將河南各地納入版圖,令鮮卑燕國步入勢力鼎盛期。

燕國鼎盛時疆域

而和冉閔對決的廉台之戰,以數萬騎圍攻步兵萬人,斬首七千,生俘冉閔。雖然初戰十戰十敗,之後靠兵力和騎兵優勢方才獲勝,似乎略失名將水準,有勝之不武之嫌。

但可對比韓信垓下之戰,是以三十萬漢軍和十萬楚軍決戰,身後還有三十萬劉邦軍支援,一樣被項羽打得中軍敗退,也是靠兩翼夾擊、兵力極大優勢才反敗於勝;之後韓信以六十萬大軍圍攻所剩不到十萬、且兵少食盡的楚軍殘部,尚且被項羽成功突圍,亦無損一代兵仙之威名。

是役冉閔展現了不亞於西楚霸王項羽的神勇,單人擊斬三百餘敵人的表現,和項羽烏江之戰的絕唱一樣,是中國冷兵器史上僅有的兩例。而慕容恪也沿襲了兵仙韓信當年在垓下之戰的策略,並創造性發明了「連環馬」戰術,中軍退卻後、兩翼包抄夾攻將冉閔軍全殲。

面對項羽、冉閔這樣冷兵器史上千年一出的絕世猛將,作為優秀智將,韓信和慕容恪的表現同樣已算得上竭盡所能,無足苛責。

燕太宰、太原桓王:慕容恪

誠然慕容恪野戰甚強,攻城戰表現相對有所欠缺,攻克廣固耗時一年,攻擊五百晉軍把守的洛陽也耗時一個月。其用兵風格更多是操練精兵的正兵流,這是不及他弟弟慕容垂之處。

畢竟慕容垂在決戰中擊敗了東晉名將桓溫和劉牢之,參合坡慘敗後率軍報復,還能令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望風而逃。對手含金量甚高,晚年對西燕和北魏的謀戰手段更已入兵家化境。

但慕容垂麾下的後燕軍隊,害民擾民的不良記錄頗多,慕容沖的西燕軍隊更以殘暴著稱,相反慕容恪麾下的前燕軍隊,史家用了「軍令嚴明,秋豪不犯」這樣的詞來形容。

因此,唐宋兩朝武廟,在排除了那些自立為帝的胡族君主如慕容垂後,雖然效力於胡族僭偽政權,不被列入正統王朝、但依然能入選的便僅有慕容恪和王猛兩人。

前秦丞相:王猛

王猛不但是政治家,同時又作為統帥,揮軍攻滅前涼,在慕容恪死後率秦軍六萬,潞川之戰大破慕容評的三十萬大軍,一舉滅燕,為氐族前秦帝國從關中一隅到席捲中原,統一北方,十分天下有其七,立下殊功,因此名列武廟也實屬正常。

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宰相崔浩,曾經對同時代的幾位前輩名人有過一番點評:「王猛之經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

認為苻堅和王猛的君臣相得,就如齊桓公和管仲一般;慕容恪輔佐少主,忠心不二,就如同霍光輔佐漢昭帝一般;而劉裕雖然擊平逆亂,對東晉皇帝司馬德宗而言,卻也是預備改朝換代的曹操了。

唐、宋兩朝官方和史家一致肯定慕容恪,甚至破例將一個胡族政權的親王放到華夏朝廷的武廟裡祭祀,確是因為慕容恪其人的生平操守和人格魅力,在當時五胡政權如出污泥之白蓮的緣故。

就連一生矢志抗清毫不妥協,終生不肯剃髮的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論史時極其痛恨胡人,連對以漢化典範著稱的前秦皇帝苻堅和北魏孝文帝元宏,也大肆抨擊其虛偽與沐猴而冠,(雖然他老人家更多是借題發揮,譏刺康熙帝玄燁。)

明末思想家,船山先生:王夫之

但唯獨提及慕容恪亦頗為讚賞與肯定,稱讚他是五胡部族唯一的君子。

「五胡旋起旋滅,殫中原之民於兵刃,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惻悱之言,自其中發,功成而人免於死,恪可不謂夷中之錚錚者乎!」——王夫之《讀通鑒論》

最令人惋惜的,便是慕容恪的祖父遼東公慕容廆和父親燕王慕容皝,在諸胡亂華、晉室退守江南時,數十年里忠誠華夏正統政權:東晉王朝、對抗叛虜、招撫百姓、牧守一方,堪稱恩澤遼左,海外孤忠。

其叔父建威將軍慕容翰同為一代名將,亦以不能為國家驅逐羯賊、收復中原為未竟之志,遺憾而終。即使是慕容恪與冉閔的廉台決戰,同樣是以晉朝輔國將軍的身份,打著正統王朝旗號,去討伐僭越稱帝之人。

而其兄長燕王慕容儁攻滅冉魏、入主中原後,卻迫不及待叛晉自立為帝,從朝廷屏藩就此自墮為「五胡亂華」的一份子。慕容恪對之愚忠和順從,因此自然也影響了後世風評。

如慕容儁能秉父、祖之志,忠誠於朝廷正溯,對東晉王朝謹守藩臣之禮,而不貪圖帝位虛名的話,那樣前燕政權便能得到北方漢人民心,合法性必將大大加強,國祚亦將大大延長,絕不會如歷史一般旋起旋滅;而王猛縱有逆天之能,氐秦只能僻處一方,坐等敗亡了。

而這樣一來,英傑輩出的慕容氏諸兄弟,都將以華夏光復功臣的身份載入史冊,青史流芳,又何至於被當做亂華胡虜中的一員,飽受非議和譏評呢?

【慕容自龍驤以來,世豪東夏,其子孫俱英朗雄傑,發在童孺,天之所興,其誰廢之!太原德業邁於狐趙,吳王才器不下管蕭。昔舜生諸馮,東夷之人,可以其鮮卑而少之?償恪而不死,更得明主事之,與吳王垂左提右挈,驅駕才俊,混一之業,指顧而定矣!】——明·張大齡:《晉五胡指掌錄》


石閔不是英雄就一三姓家奴,他要是民族英雄吳三桂都能洗白了

看人口數量自己理會,還有粉冉閔的多數都tm是被網路文學毒害的弱智,還有一部分皇漢黨


呵呵,果然所謂的文人最不要臉,兩片嘴皮一翻黑的可以說白,白的可以描黑,冉閔九歲時生父被石虎所殺後石虎收其為子,冉閔從之,自小胡化不知何為漢節,石虎死冉閔欲上位全體胡人反叛,冉閔懼怒交集遂下殺胡令目的是要籠絡漢人,冉魏不過河北一隅,存在兩年半時間百姓不思耕種田地荒蕪餓死百餘萬胡漢各半,說明其殘暴無能心中只有權力,讓兒子做單于(注意是單于不是皇帝,漢人不待見他又想從胡)說明他心裡根本沒有民族概念,而某些用心惡毒的人卻想把他炒作成漢人的民族英雄,我們那些拯救民族於危難的真正的民族英雄都被它抹殺了,我們的民族竟然淪落到要一個認賊作父的毫無民族概念的無能之輩來拯救,真真可惡!

這些人為什麼要這樣炒作?其實它們的矛頭指向的是元朝和清朝兩個少數民族皇朝,想要挑撥我們讓我們內訌最終搞垮我們現在的社會,元朝清朝冉閔這三個話題已經被它們翻來覆去的炒作了多少年了,這些狗東西為什麼還不死心呢?能不能換點新花樣


因為歷史對冉閔這個人存在很大的爭議。一方面他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開國君主。民族英雄,中華文明之保護者。

冉閔為今人所廣為人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可以說他是拯救了漢族的抗胡英雄。

遙想當年,冉閔一聲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人無月不戰,日日相攻。可見冉閔當時的政策是順應民意的,代表了最廣大被侵略中原人民的意願。

當時的民族矛盾確實無法調和。

那些穿者獸皮,吃著生肉的野蠻胡人部落。根本就不懂得禮儀廉恥,生命的價值。

但是冉閔當時的做法,不單沒有讓北方漢族人口恢復,反到造成了五胡在之後對漢族的反報復中,北方漢族人口的進一步減少。並未帶來太好的效果。

他唯一的作用就是證明了漢族不是孬種,讓五胡明白了,想要在中原待下去,只有融入漢文化之中,別無其他。


皇漢歷史三大民族英雄:

1吳三桂

2李成棟

3,冉閔。

其實皇漢不應該光紀念冉閔,也應該紀念其餘倆。

至於唐宋沒紀念冉閔,是因為冉閔是個閹人,還吃過石虎的大便,所以沒法子紀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