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近期街道風貌提升 詳細城市設計

項目所:詳細規劃二所

協作所:風景園林二所項目地點: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規模:380公頃

完成時間:2017年

街道對於小城鎮的意義極為重要,傳統小城鎮大多數都是從原先的十字街格局生長起來的,人們在這裡生活、工作、交流……他幾乎承載了城鎮生活的全部公共空間。項目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錫林郭勒盟西部的蘇尼特右旗,簡稱「西蘇」,是內蒙中部邊陲的國家級貧困旗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在城市建設方面,就要求我們更加註重提升城市品質的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反思傳統街道風貌提升項目的表面光鮮,從傳統城市空間需求的「自上而下」價值認知到「自下而上」價值共識轉變,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嚮往為核心出發點,我們提出「適需性」設計思路來開展本次項目的系統性設計工作。

何為「適需性」設計

1. 「適需性」設計思路框架

「適需性」設計思路核心是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城市空間中「人」的切實需求。那麼「西蘇人」的切實需求是什麼?

通過對西蘇自然基底特徵、社會意識特徵、文化價值特徵的多元分析,我們認為現狀西蘇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切實需求:

需求一:極端自然基底特徵下對舒適生活的切實需求

需求二:傳統社會意識特徵下對友好交往的切實需求

需求三:多元文化價值特徵下對印象認知的切實需求

針對西蘇人的切實需求,我們提出以實現小城鎮美好生活為目標的適需性設計思路框架,以街道風貌提升為突破口,提出從三個方面展開適需性設計思路探索,包括「空間場所的適地營造、人本交往的適情表達,文化印象的適度彰顯」,由此營建小城鎮美好生活模式,實現西蘇空間品質、環境品質、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

2. 「適需性」設計探索

項目任務是以旗政府所在地的賽漢塔拉鎮三條主要道路賽漢大街(1.8km)、腦穆根街(1.9km)、都仁路(4.5km)的近期街道風貌提升及詳細城市設計內容,規劃範圍504公頃。

三條街道佔到老城區道路面積比例的40%

規劃區範圍佔到老城區現狀用地範圍的60%

以城中村為主的機遇用地佔到規劃範圍用地比例的40%

(1)【空間場所】適地營造

極端氣候下的舒適生活營造——以打造舒適生活為目標的空間場所適地營造,如何最大限度減輕極端氣候特徵對小城鎮人行為活動的不利影響?

☆ 極端氣候下的「宜居」生活營造

引導界域圍合、陽光領域、服務便捷的社區單元模式。

界域圍合:建議社區單元東、西、北密植樹木,北側建築布局強調連續性,以有效阻擋常年盛行的西北風影響;

陽光領域:建議社區南部設置20米綠化帶,少種樹,南側建築布局強調通透性,爭取最大化陽光空間;

服務便捷:為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社區服務設施強調集中、沿街布置,方便市民到達。

引導城鎮空間劃分兩級居住單元,布局三級服務中心。

兩級居住單元:一級社區組團4個,二級浩特鄰里街坊12個;

三級服務中心:城市及服務中心,社區級服務中心,街坊級服務中心。

☆ 極端氣候下的「宜行」生活營造

增補慢行空間基礎:以增補東西向道路為主,同時北側預留較多綠化帶,陽光更充足,慢行更舒適;

提升慢行空間品質:包括激活現有道路灰空間以及設置社區15分鐘健身圈體系

☆ 極端氣候下的「宜游」生活營造

從「沿街走」到「街區逛」:以現狀內向型的機遇用地空間為基礎,形成內部貫通公園體系,彌補老城大型綠地公園不足的問題, 形成連續的公園帶,轉變傳統沿街走的生活方式,打造集合公共服務、慢行體驗、休閒遊憩於一體的內向型多元複合活力中樞。

(2)【人本交往】適情表達

傳統意識下的交往空間重塑——以重塑西蘇傳統友好交往的社會意識為目標,優化街道交往空間,激活社區交往空間,讓西俗人的交往生活感覺更安全、更親切、更溫暖!

☆ 讓交往更安全

優化傳統沿街交往空間:近期路權優化,遠期路權更加明晰;

☆ 讓交往更親切

對於街道上的一些閑空間或者現狀利用不充分的公園、廣場等,在明確權屬的前提下,結合周邊使用人群屬性,進行優化提升;

☆ 讓交往更溫暖

激活社區內部交往空間:在西蘇舒適生活模式基礎上,在街坊核心提供10*20米的平整場地、1個大巴停車位

(3)【文化印象】適度彰顯

多元文化價值下的印象認知彰顯——以彰顯西蘇多元文化特色印象為目標,通過城市維度、建築維度、環藝維度進行原生文化格局傳承、原真文化外延演繹、原景文化創新演繹!

☆ 城鎮維度——原生文化格局傳承

原生文化格局:以西為尊、聚合向心的聚落特徵;

城市空間傳承:延續城市向西發展方向,明確老城功能空間核心。

☆ 建築維度——原真文化外延演繹

原真建築特徵:傳統蒙古包體現輪廓鮮明、色彩鮮明以及符號鮮明的建築特徵;

四位一體建築維度演繹:建築屋頂、建築立面、建築材質、建築附著;

根據街道不同功能屬性,在演繹手法上又略有不同,展現一街一韻一風采:

賽漢大街

功能基礎:承擔城市公共服務和禮賓服務職能

形象定位:莊重大氣、禮賓熱情

演繹手法:引導立面劃分從「非對稱」到「對稱」,從「無段式」到「三段式」,強化屋頂統領、立面對稱的單體建築莊重大氣的禮賓形象

腦穆根街

功能基礎:承擔旅遊商業及生活服務功能

形象定位:溫暖活力、風情濃郁

演繹手法:以商業街人的適宜步行距離300m為依據,設置屋頂核心標誌點間距300米,中間以200米以內為依據,設置具有吸引力的次級標誌點建築構件的精細化也多從商業街的人行尺度考量,強調精緻化展現多樣民族元素,烘托風情濃郁的特色商業街氛圍

都仁路

功能基礎:承擔對內對外交通與交流展示功能

形象定位:簡約明快、新穎現代

演繹手法:用新材料抽象演繹傳統元素內容,以統一著裝的外附著方式,解決現狀街道風貌參差不齊的主要問題。

☆ 環藝維度——原景文化創新演繹

打造城市特色斑馬線——蘇尼特羊特色文化彰顯;

不同功能屬性下的街道傢具設施設計;

3. 「適需性」設計延續

通過空間場所的適地營造、人本交往的適情表達,文化印象的適度彰顯,有效完成了我們對西蘇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回應。

那麼如何保證美好藍圖的落地實施,或者說可持續性?

(1)精細化控制引導「五要素、三體系」

我們知道地方管理水平的參差不齊、後續項目委託的不確定性都會影響最後的實施效果。因此,我們希望能延續我們的適需性設計思路,提供一套為甲方量身定製的建築風貌管控體系,提出「精細化」控制引導的「五要素、三體系」。

街道風貌整體控制引導;

重要節點(段落)詳細控制引導;

普通節點(段落)標準控制引導;

建築立面標準化構件控制引導;

建築立面三線控制引導。

(2)近遠期行動計劃

近期(2017—2018年):小規模、核心化實施,以街道核心段落美化、亮化行動啟動;

中期(2019-2021年):漸進式、全線化實施,以街道沿線兩側美化、亮化行動推動;

遠期(2019-2021年):整體性、全域化,以中心城區整體空間提升進行兄同行提升。

4. 「適需性」設計理念提升

【大街道大系統】格局

如何以街道提升為突破口,限時限地、保質保量,對小鎮空間實現「系統提升」。

【精管控精實施】體系

如何應對地方實施弱能力,重點突出、剛彈有序,對工程落地實現「精準管控」。

最後,對這樣的小城鎮,我們應該多一點實地了解、多一點人文關懷,讓街道更有生活,讓城鎮更有溫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