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和海關總署日前聯合發布公告,自12月1日起187項商品的進口關稅將進一步下調,涉及服裝、家用電器等多個行業,其中部分母嬰用品甚至調整為零稅率。這個消息的發布,引發了消費者的奔走相告,認為此舉將導致進口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調。關稅下調真的會帶來進口商品的大降價嗎?

進口商品的價格除了生產成本外,大致包括國際物流成本、進口環節稅、國內銷售成本和利潤幾大塊,進口環節稅只是其中較小的部分。而進口環節稅又分為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三個部分,關稅又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所以,關稅在進口商品價格中所佔的比例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海關工作人員對外接受採訪時也說,進口商品的零售價與報關價差距較大,以一款零售價為500元的進口化妝品為例,其報關價可能僅數十元。那麼乘以原先10%的關稅稅率,實際徵收稅款僅為3元左右,對零售價來說影響不大。財政部工作人員對外接受採訪時則說,抽樣顯示關稅額在商品零售價中實際佔比僅為0.5%至7%,降關稅對縮小商品境內外價格差異直接作用有限。

那麼問題來了:進口商品的價格何時才能變得親民?筆者認為,這要從進口商品價格組成來分析。上面說到,進口商品的價格除了生產成本外,大致包括國際物流成本、進口環節稅、國內銷售成本和利潤幾大塊,只有企業願意在這些環節上進行調整,進口商品的價格纔有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

那麼這些環節有沒有希望在短期內得到改善呢?筆者認為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目前已經有企業在這些方面進行變革了。在這裡,筆者不得不提的是純進口家居生活電商平臺——喜地。

為什麼要提喜地?因為筆者認為它的模式代表著跨境進口電商的未來,也最符合消費者的利益。大家都知道,進口商品從生產領域進入國際消費領域、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需要經過許多相互區別而又相互銜接的中間環節。這些環節越多,商品的流通時間也就越長,國際物流成本和採購成本就必然相應增加。因此儘可能地減少流通環節、儘可能地直達供貨、儘可能地減少商品的集中和分散,就會使物流更快、成本更低。

而喜地採用的全球優質原產地工廠直供模式,進口商品從海外工廠出廠後到中國海關清關,然後直接進入位於上海免稅區的喜地百貨倉,省去了海外代理商、海外經銷商、代購等眾多流通環節,降低了國際物流成本,滿足了進口商品價格下調的第一個因素。

其次我們再來看國內銷售成本,毫無疑問,身為電商平臺的喜地直接跟消費者進行對接,省掉了國內貿易商、國內經銷商等中間商,也就剔除了中間的層層加價環節,降低了國內銷售成本,滿足了進口商品價格下調的第二個因素。

最後我們再看看利潤,根據喜地公佈的定價策略,它採用的是每個單品毛利潤控制在4%以內的一刀切策略。喜地的這種微利模式,也進一步降低了進口商品的價格空間。

「海外原產工廠直供+電商平臺+微利策略」的喜地模式,也最終讓喜地上進口商品的價格明顯低於其他海淘網站。

可以說,喜地就是跨境進口電商領域的一條鯰魚,它獨特的銷售模式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了進口商品的大幅下調,這勢必也會刺激其他跨境進口電商平臺的跟進,一起降低國際物流成本和國內銷售成本,同時對利潤空間進行壓縮。這樣進口商品價格就將迎來一場革命,而進口商品也將變得更加親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