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本真主義(authenticism)

【編號】:1-3-2

【評價】:前反思(pre-reflective)

【構造】:(1=秩序;2=衝突;3=中心;4=虛無)

場域論:1 =「宇宙」(universe)

整個場域都充滿了單調重複、無窮無盡的秩序。這個秩序是場域自身的宇宙秩序。視這個場域為一個默認的、平白無故就存在的場域而不考慮它為什麼在那裡。

本體論:3 =「本我」(authentic self)

整個世界中的本體,都是本真主義者的「本我」所創造的,這個本我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尚未第一人稱化的開明統治者,它包容萬物、忍受異質性的衝突進入自己的場域。

認識論:2=「本真的」vs「非本真的」/「異化的」(authentic vs inauthentic/alienated)

表象是在開放包容的本我中,從本真和異化的對立中生成出來的。表象被區分為兩種,離羣索居、高峯體驗式的「本真」現象;蠅營狗苟,庸庸碌碌的「非本真」/「異化」的現象。

目的論:未定(N/A)

【解說】

大眾所理解的「存在主義」,本真主義,是一種拙劣的唯我論,它認為萬物在本體論上都是由本真的自我所創造的,而只是在現象上遭受了某種腐化墮落的異質性力量的污染(比如資本、權力、色慾、科技、智力),就墮落產生了異化的、非本真的塵俗。

【評價】

《存在與時間》和《存在與虛無》各讀了半本湊成一本的文青哲學愛好者,沒有系統學習瑜伽師地論、唯識論、中論、清凈道論任何一論的文青佛教徒,沒有參加過工廠一線勞資鬥爭並且被現實狠狠打臉的文青自由主義小將,沒有學習過現象學和精神分析的文青人工智慧學家(德雷夫斯說的就是你),這些傢伙自鳴得意,高人一等的隱祕唯我論熱情,往往被矯揉造作成這種膚淺的「本真主義」。喜歡把事情區分為「本真」「非本真」兩類的傢伙,言必稱「本真」和「異化」,基本可以診斷為這種庸俗的本真主義患者。

【思想人物】

海德格爾與薩特(被捏在一塊兒曲解的)

海德格爾早期的《存在與時間》飽受「主觀主義」(subjectivism)批評,畢竟他將人的存在——「此在」(dasein),看作是一種在本體論上相比於「實體」(substance)更為原初的東西。

對於存在主義的庸俗理解,往往也就是要否定日常煩瑣的社會關係,而去追求所謂的本真性(Authentizit?t/authenticity)。

「存在先於本質」是薩特的名言,同樣被曲解為「第一人稱的直接的自由」優先於「第三人稱的被社會關係所界定的本質」。

在對這個口號的錯誤理解下,人們把海德格爾想像成年輕時才華橫溢的哲學小王子,中年時利用政治牟利,晚年安心做高逼格隱士的享樂主義者。薩特也相應地成為哲學上低配、道德上高配的海德格爾。

薩特《存在與虛無》中繼承德國觀念論傳統的本體論努力,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對於時間性的類晚期謝林式的探索,都被這些蛇皮文青無視,並在上世紀90年代硬生生將兩個巨人揉在一起做成了一堆矮子,變成痞子文學、色語文學這種等而下之的玩意,真是可笑之極。

【文化形象】

文青

與本真主義相互毒害最深刻的就是大量的偏科文青。他們對於理工科的公理演繹系統有著天然的敵意,把所有和科層制相關的東西都看成的異化的來源。通過各式各樣膚淺的鄙視,文青們將自己標榜為社會上最清醒也最上流的「風流」人物。

然而到了任何行動的當口,這些骨子裡的唯我論者,永遠會選擇最異化、最不本真的惡臭巢穴作為自己逃避辛勞和痛苦的坑洞。畢竟只要是他們自己的抉擇,不論結果怎樣就都是本真的。這種對本真性的歇斯底里的執著,不過是用來無病呻吟的自瀆春藥罷了。

結語:

我的哲學大全體系,在1-1科學實在論總,主要是黑死理性的理工科男;1-2宗教實在論,主要黑國學、宗教、神祕主義神棍;1-3唯我論,主要就是黑這些劣質文青了,在我看來就是人文思想界裏的工賊,要狠狠的批判。1-4庸俗常識,就是噴普通人。

把這一圈笨蛋批判完了,我們就要準備開始真正的哲學討論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