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乙己一到小賣部,所有買文具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建乙己,你的頭又禿了!」他不回答,對櫃裏說,「拿兩張草圖紙,要一支針管筆。」便排出幾張毛爺爺。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熬夜了!」建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到了dead line,晚上沒回宿舍睡覺。」建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畫圖不能算熬夜……熬夜!……建築人的事,能算熬嗎?」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現在練熬夜」,什麼「以後996」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有一個建築大師夢,但終於沒有學好,又苦於改方案;於是愈學愈累,弄到將要熬夜了。幸而畫的一手好效果圖,便替人家畫畫圖,換一個方案。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拖延症晚期。做不到幾天,便丟下大作業去玩了。如是幾次,離交稿日越來越近了。建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熬夜的事。但他在老師那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圖;雖然間或沒有趕上,暫時記在名單上,但不出兩天,定然交上作業,從名單上拭去了建乙己的名字。

建乙己喝了瓶脈動,死人般臉色漸漸脈動回來,旁人便又問道,「建乙己,你當真認會設設計建築?」建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的連一個建築方案都過不了老師這關呢?」建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沒有秩序感,不夠統一,韻律不足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謝謝 @沈小毛 的邀請

作為一個走上獨立之路的野生建築師,我只敢說說發展前景這事——畢竟「前景」對於我實在是黑暗中唯一的燭火,相信對很多感到迷茫和彷徨的建築系學生們也是一樣。

曾經有個尊敬的老師無奈地對我感嘆:建築學,並不能讓人賺大錢——這話其實是很多人悲觀的根源,彷彿學了建築學就只能窮困潦倒了此殘生了。近幾年似乎又流行給各種職業搞刻板印象,而建築狗被常用黑點無非是:加班多,收入少。聽聽,多讓人恐怖,足以讓所有對未來想入非非的孩子們膽戰心驚,幾乎要做好準備為奴十二年了吧。然而與各色人等大搞勸退不同,今天我偏偏想搞搞勸進。

至於「賺大錢」這事,我仔細想了想,其實也沒有任何一個專業天然具有能讓人發財屬性。我並不認為人就應該以賺錢為標準來選擇事業,同樣我也不認為賺錢應該成為某種人生目標。庸庸碌碌的眾生眼裡那些「能賺錢」的人,往往是投入地做著什麼事情,順帶的就把錢給賺了。而憋著勁要賺錢的人,基本上都賺不了幾個錢。當然在大眾眼中,建築學大概也從來不是什麼「熱門」學科。所以選擇學習建築學,通常也不會是為了什麼一夜暴富的前景,而是這個專業裏恰巧有你所喜歡的東西,喜歡做的事情。這一點點的喜歡遲早會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倘若沒有,那確實不應該入此門。

後來在美國的時候與另一位老師閑聊,其雲:雖然我們沒有多麼了不起的收入,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的工作同時也是我們的愛好,這對於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可想像的。兩位老師的話至少印證了兩件事:第一,建築學的門徒,在哪都不是高收入職業。在美國必然不如律師和牙醫,在中國也不如干投行和IT。第二,建築學這個東西,可愛。如果你能發現可愛之處,它就能支撐你的生命力,一直幹到你動不了的那天。其他職業的人也愛他們的工作,幹上幾十年,然後退休,去打麻將或者跳廣場舞。而老建築師可能仍然在做方案,寫文章,做研究。一個終身制的職業,並不是因為有人在背後拿著槍強迫他們,而是所做的事情確實能讓人像愛好一樣一直做下去並且樂在其中。能幹一些自己熱愛的事情直到死,在我看來,這就是建築學最棒的前景

我們宏觀來看,人之所以會一直喜歡做某件事,都是因為腦內獎勵機制在持續起效——並不是多巴胺那種強烈的、成癮性的,讓人一陣顫抖一陣空虛的,而是內啡肽那種平和的、持續性的,穩固而堅定的。在人們所做的所有事情中,唯有一件事情能達到這種效果,那就是「創造」。革命者摧枯拉朽創造新的世界,模型玩家創造精巧的場景,都是在創造。從這個角度說,做設計大約是一個和革命與組模型差不多的玩意兒。與其它設計又不同,建築學的設計成果往往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同時又在世上獨一無二的實體,巨大而且穩定。創造一個建築的成就感,以及其所能產生的巨量內啡肽,僅此一點,就足夠支撐起人的「熱愛」了。另一方面,建築學的門徒又往往精於創造各種東西。從對各種材料的觸摸和使用,到模型工作室裏泡出來的手上功夫;從對形體和美學運用的把握和判斷,隨手就能勾出幾筆草圖,到用各種數字化軟體在三維空間裏呈現一個事物;從手上的技能,到腦中的思想,建築學灌輸給人的東西都是造物的利器。也許你現在不一定能感覺得到,但你終有一天會對此感激。

除了創造各種東西本身,更重要的是建築學能讓人以「造物」的眼光去審視世間的一切。強大的主觀能動性、抽象分析和策略制定的能力,讓人面對世界有更強烈的「意識」,自然的,也讓人在處理廣泛意義上的各種事情都更加得心應手。更何況,咱還有超出常人的審美直覺呢。

從這個角度說,建築學的職業前景並不僅僅是當個建築師——建築師也有很多種,靠設計能力做精品建築的,靠紮實功底做大型建築的,野生的做方案的,國企下面做施工圖的,都是建築師,工作內容也千差萬別,完全取決於你更擅長幹什麼。倘若不做設計,去當老師,或者研究建築理論當個評論家,又或者因為對思想和美的追求乾脆去當策展人,再或者精於軟體去搞各種數字化支持,還可以去當甲方建築師折騰別人的方案,另外還可以搞各種相關培訓(聽說最賺錢的一羣)……也有很多建築系畢業的人去做了其他行業,比如TED創始人理查德.沃曼,還有吳彥祖。而且往往,建築學的學生們在另一個領域也能殺出一方天地。所以前景就是:學了建築學你肯定餓不死。不僅餓不死,還會活得挺小布爾喬亞的,更不會去在乎什麼就業前景一類幼稚的話語。而且我始終相信,建築學需要在學校教你的那些基礎東西之上建立常年的修為,而這種修為會讓你一生只是向上走,終能擺脫那「冷氣」。建築學這東西看似沒有那麼多紙面的系統的東西能讓你回顧,但卻能改變你的思想和人生。

所以不要被那些加班多工資少的抱怨嚇住了。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在熱愛什麼的人,不會永遠陷於當下的困苦、失望、現實的醜惡。如果給別人打工讓你體會不到創造的快樂,也可以像我一樣自己選擇獨立野生。建築學不會逼迫你成為某個固定系統的奴隸和工蟻,而是給了你戰鬥的武器,心手合一,知行合一,有此神器,你遲早會成為那個站在山尖上的人。《金光咒》曰:廣修億劫,證吾神通。

錕斤銬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分割線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燙

上面有道友提出「做菜」這個類比,我恰好2017年時在上海米·salon做過一個speech,題目就叫《廚子,作家,建築師》[捂臉]

[捂臉]

但我媽指出這樣在外行人聽起來完全不夠高大上


從幾千年前原始人穴居 以茅草搭蓋容身開始 建築就是以所及的材料構建遮風擋雨之所

木材 石頭 泥土 甚至羅馬人發明瞭混凝土技術

再到現代鋼和玻璃的運用 隨著技術的發展 建築的大興土木 上至王公貴族下至百姓 都在不斷追求著功能、舒適性、裝飾性的平衡

宗教和集權促進了建築成為一門為統治階級和資本服務的學科

建造百年的教堂會經曆數代人的設計更改和勞動

美第奇家族定義了古典主義 米開朗基羅等大師其實就是貴族的門客

大木做 小木作 是最早的中國建築學記錄 紫禁城的中軸線就是樣式雷家族為王權服務實現的審美

社會的發展給予建築更多的標誌性 藝術感 乃至政治含義

在西方真正讓其成為學科是在文藝復興之後,大師逐漸出現 《建築十書》,柱式有了規範,拱券技術的進步讓教堂成為最具有符號化的城市象徵,甚至世俗化的場所也有了令人沉醉的氣氛營造。

西方建築史是和石頭的極致運用分不開的

混凝土和鋼構的發展讓現代建築更高更恢宏

東方朝另一方向則是木構結構的發展 榫卯 樑柱體系無不體現著經驗和勞動智慧的傳承

如果拜祖師爺 西方建築的鼻祖是石匠 雕塑家

東方是從手拿鑿斧的木匠開始

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在試圖擺脫地心引力 將構築物建的內部空間越大越高

所以 建築師長時間更應稱之為匠人。

直到建築行業的黃埔軍校包豪斯誕生了諸多大師

再到柯布西耶封神 梁思成等近代大師修訂中國建築史

建築學逐漸真正意義成為專門的學科進入到教育

至少在一百年前電子 航空 生物等科學技術爆炸發展之前 幾千年來大興土木都是平民百姓難以去進行個人創作的頂級門類

建築工程 太貴了

工業化 成熟的商業化 使建築這一學科可以更細的分化和發展

僅僅遮風擋雨早已不能滿足更多元的需求

需要美 讓建築學更追求藝術

建築師可以藝術家自居了 而非匠人

建築學涉及工程技術 結構 材料 甚至氣候 交通 文化等等多學科的融合

它更是一門綜合其他學科的統籌學科

所以它是文理兼修的學科

也是一門工科類藝術向的學科

雜且需要專

考研不考高數

這是一門靠才氣可為 無才但勤也能補拙的專業

現在太多形而上理論讓其更加封閉和孤芳自賞,說到底建築學是一門應用學科。

隨手感想 觀點分散

歡迎指正。


有趣 思維開闊


提出的三個分問題:

  • 「建築學」專業的主要課程有哪些?
  • 開設院校及專業排名是怎樣的?
  • 就業方向和發展前景如何?

試回答第三個吧,前兩個比較容易找實證。

  • 就業方向推薦一條成長路線:前兩個階段---建築/規劃設計院5-10年&>投資開發企業6-8年。第三階段根據自身特質---(A專長設計方案)設計工作室做項目主設;(B專長項目分析)投資開發企業做項目策劃;(C專長多專業融合)大學任教;(D專長評價)政府職能部門任職。
  • 發展前景:個人感覺類比「廚師」最容易體會:
  1. 畢業後需要找個好師傅帶路,學歷多高沒什麼用,得有點「匠人傳承」之類淵源;
  2. 需要不斷地改變,抄襲也好、模仿也好,總之只要沒成為所謂「大師」你就得不斷變化;
  3. 市場需求五花八門,總得關門練幾手絕活,還得整點文化理論之類的噱頭;
  4. 面對市場,你擅長做什麼不重要,客戶點什麼你就得做好什麼,這點很重要;

建築師就是「城市的廚師」,不信調研一下,很多建築師回家都做得一手「好菜」2333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