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

首先,我認為鄉村正在消失,這確實是目前所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拿我的村子來著,村裡邊的小學都已經,都只能上到小學三年級,四年級以後只能上鎮上或者是縣城裡面上學,已經不具備基本的教育條件。

其次,村子裡面的謀生職業非常的少。沒有更多的機會,不出去工作,不到大城市裡面去工作,就會錯過很多機會,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高。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離不開堅強的物質保障。

再次,丈母娘經濟的助推。丈母娘都希望女兒能有一個好的歸宿,能夠衣食無憂,能夠過更好的生活。過更好的生活,首先就要有一個物質的保證,要求在城市最起碼是在縣城裡面買車買房,這是剛性需求。

從某種方面來講,「鄉村正在消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讓更多的農村人能夠進到大城市,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教育、衛生條件。讓我們居者有其屋,勞有所得,老有所養。但是過度的城市化,也給我們當今社會的人帶來了許多的壓力和負面情緒,比如現在人們流行的去農家樂和山清水秀的地方去旅遊,就是一種宣洩壓力的表現。

而另一方面,如果說我們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急劇下降,而勞動生產率並沒有得到極大的提升,我們將來的經濟基礎就會動搖。

我們說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表現,反映到現在可能表現為「鄉村的逐漸消失」。參照美國的城市化進程,美國在進行到一定程度的城市化後,出現了逆城市化。我們國家的發展也會遵循這個規律。隨著經濟的更大程度的發展,人們在鄉村也能夠接受到優質的教育、醫療、衛生條件,有更好的居住條件,人們必然會選擇迴流到農村。

我們嚮往詩和遠方,其實詩和遠方就在腳下。繁華過後還是回歸樸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


雖然,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有序推進,部分城鄉結合部、具有發展優勢的鄉村,逐步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範圍,部分鄉村實現了一體化,但鄉村消失的佔比很小。

在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城中村、城鄉結合部一併納入了城市發展規劃,逐步拆遷補償,統一規劃,城市的發展更加速,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的農民也因自建房、宅基地、土地等各種賠償,拿到了賠償款,或者再買房、或者另謀出路,畢竟在城市早已習慣,這些人逐漸變成了所謂的市民,他們所住的這些鄉村正在逐步消失,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中國畢竟是農業大國、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是國之根本,國家人廣地少,偏遠地區、山區的農村,因交通環境、地理位置、發展條件等因素影響,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這些農村依然不會消失,只能加快這些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住環境,加大土地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才是這些農村發展的重點。

現在國家正在發展中,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還需要全國人民不懈努力奮鬥,這是個長期的過程,如果農村消失了、農業消失了、農民消失了,那國家的發展根本怎麼保障,十幾億的人民生活如何保障。


怎麼看待鄉村正在消失這個問題? 對住久了車水馬龍的城市人而言,心中一直嚮往著一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野生活。鄉村生活被城市詩人描寫成帶有無盡浪漫色彩的詩意棲居地,彷彿在這裡就能夠得到心靈的寧靜,能夠發現最淳樸的人性。

但是,故事不是生活,生活總有它的殘酷面,就如同鄉村一樣,有些鄉村是存在城市人的臆想之中的,但還有一部分鄉村存在於農民的生活中。但無論是那種鄉村她都有你我對於生命發源地的敬畏。 住久了高樓大廈,就會想念雞鴨成群的鄉間。但是真正為了生活奔波勞累的農村人,只能說矯情也是需要本錢的。人們靠想像構造出來的世界只能像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成為印刷整齊的文字展現在你的眼前,或者說很多拒絕鄉村走向進步的人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對鄉愁的眷戀之情。 真正的田園生活本就殘酷,只是你的心告訴你「我不會過得世俗」而已。

有人說陶淵明生活的怡然自得,我為何就不能安貧樂道呢?但是文學作品也有現實派啊,你為何不看看「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鄉村不是消亡,只是以它能夠存在的方式繼續延續而已。鄉村不是城市人品茶撫琴的心靈歸處,她是農村人為之奮鬥的家。 她的消失只是為了成全你的發展,遠走他鄉的農村子弟建設的是無處安身的城市,而魂牽夢繞的家鄉卻已是斷壁殘垣,凋敝不堪了。

年邁的父母成為鄉村最後的守望者,因為這裡留下了太多的記憶,她們如同血管一樣無法捨棄。鄉村的消亡,不是誰的過錯,只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有些代價必須承受。 鄉村的消亡不是憑藉情懷就能夠指責的,你的文藝與詩意不是農民用來填飽肚子的。獨立宣言開篇就說:任何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那為何鄉村就不能迎來她的轉變呢?難道她就應該長此以往的存在著,只是為了滿足你功成名就之時好有個卸甲歸鄉的去處嗎?還是說為了滿足你膨脹的優越感?多少農村子弟承受著城市人的白眼?承受著從出生就帶有的不公?為什麼鄉村的消亡就是你可以隨意指摘的?她的消亡很多不過是農村子弟為了更好地生活比你更痛苦更無奈的選擇,因為那裡永遠埋葬著自己的親人,是自己深夜魂牽夢繞的記憶。

那些還在堅守著鄉村的老人是最值得我們敬畏的,因為記憶實在是太過沉重,所以他們無從割捨,那是命一樣的存在。那些背井離鄉的年輕人,從來都不是鄉村消亡的罪人,他們只是為了家人更好生活的辛苦人。 鄉村的消亡只是時代發展的代價,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她的消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參與,所以誰也不能站在神的角度去評判這件事。那些想要尋求心靈寧靜的文藝人,我只想說「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評論說出您的看法。


據統計,中國現在每天都有20個村莊在消失,這說明我們國家的城鎮化進程正在加快,未來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村消失,越來越多的鄉村融入的城鎮里。但鄉村絕對不會徹底消失,只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各自所處的位置,地理資源等等扮演成不同的角色。

有山有水,有獨特的旅遊地理資源的地方肯定會大力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旅遊項目,而且會越做越強,越做越大,滿足那些在都市的鋼筋水泥的叢林里,每天忙碌著奔波著的都市人對鄉村悠閑生活的嚮往。

中國是人口大國,自然是少不了糧食的生產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農業現代化任重而道遠,傳統農業必將被科技農業所代替,大量的新型農業機械裝備勢必會解放大批的農村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將會投入到更多更高科技的其他行業中去,智慧農業,綠色農業將會是未來農村的主旋律。

而這些鄉村,小山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正在逐步消失,不管當地的老人怎麼堅持,走出去,到更好的地方去生活去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因為在這裡,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等等社會資源都是沒有辦法和城鎮比的,為了下一代,必須得有捨棄才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提出了美麗中國,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我們都應該為我們國家這樣一個宏偉的目標一起加油努力,美麗鄉村,美麗中國,加油!

謝邀,鄉村消失這一現象確實正在潛移默化的發生,這是整個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城逐步推進的必然結果。但身為一個從小鄉村走出來的農家子弟,在面對這一現象是很難做到冷眼旁觀、心如止水的。其中還摻雜著幾分心痛、幾分不舍和幾分無奈!這種感情就像是看著自己的父母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老去,逐漸的失去活力但卻無能為力的心情是一樣的。

記憶中,兒時的家長是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大人們勞作時熱火朝天,特別是每年暑假期間的「雙搶」(搶割早稻與播種晚稻,搶棉花蟲害防治),那種氛圍比現在春節過年還要熱鬧。孩子們每天無憂無慮,打彈珠、釣魚、摸蝦、看動畫片、放野火等等。

現在我們這一代人基本上都離開了,有的考上大學之後離開,有的帶著妻兒在外打工。平時回家基本上只剩下60歲以上的老人和還沒上學的孩子!每年最熱鬧的也就是過年那三五天,但相互之間也少了之前的真誠,多了一些攀比和冷漠。村子裡爺爺輩的基本上都差不多離世了,很多父輩的也不在了,再等一二十年估計我們村也就消失了。

雖然對這種現象感到無奈,但是看到鄉村裡面的人現在都走出去了,都在外面努力奮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是讓人感到高興的。


問我怎麼看?當然是平常心看待了,要不然還能怎麼辦?

據統計,中國現在每天消失100個村莊,也就是一個小時大概有四個村莊從我們的面前消失,合著我寫這篇文章,您看完以後中國差不多已經有1個村莊沒了。

換個角度想問題、100個村莊消失未必是壞事

100個村莊消失了,又有一些衛道士出來嚷嚷了,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消失、老祖宗的東西到我們這一代就保不住了,我贊成保護優秀的中華傳統鄉村文化,但不是那些封建衛道士整天張嘴閉嘴喊的那樣,每天消失100個村莊,也就意味著100個村莊里的人進入了城市,實現了城鎮化。我們過怕了靠天吃飯、土裡刨食的日子,讓那些衛道士與國家的城鎮化進程背道而馳吧,咱們老百姓還是能進城就進城,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實際上只有城市裡的中產階級或者富裕階級在考慮著保護農村,反正他們不用常年住在那裡,只是偶爾心情高興,開著他們的車帶著他們的老婆孩子去農村度度假而已。

發財致富、擺脫貧窮走出去才有希望

有時候咱們農民生活在山裡的人,缺乏真不是金錢,而是見識、眼光和遠見。當年潘石屹也是來自農村的一個小夥子,他走出了農村,成就了事業,而他的小夥伴每天在山裡種植蘋果、不是說他的小夥伴日子不見得好,按照世俗的眼光還是潘石屹更成功,眼光會更高,視野也會更大,他的發小一輩子呆在山裡面,兒子娶媳婦都困難,不走出農村他能賺大錢成功嗎?福布斯排行榜上不缺乏來自農村白手起家的人,例如劉強東,但有幾個是靠著在農村經營產業走進福布斯排行榜的?

時代前進、世界發展,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

馬克思在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中告訴我們,世界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變化。村莊在消失是不可改變的歷史方向,我們也不必去改變這樣的方向,只要他能讓我們過上好日子,比啥都強。


怎樣看待鄉村正在消失這個問題?。

鄉村不會消失,鄉村只會越變越美,未來的鄉村將會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地方。

歷史發展離不開變革。如今農村的貧困,農業的落後已經制略了鄉村經濟發展,導致了人口外流,形成了空心村,老弱病殘婦女村。造成了成片的土地荒廢,大量的勞動力流失。這些現實雖然嚴重,卻並不代表鄉村就會的消失。反而會讓鄉村絕地逢生,變成一片新的天地。

窮則變,變則通。事物只有發展到極端的情況下,改革就會順意產生。江西填湖廣,江西並未消失,湖廣填四川,湖廣仍然發展。少數的高山移民,惡劣環境的遷移並不能說明鄉村就會消失,不要被一些危言聳聽的言語而迷糊了眼睛。

土地承包權又一個30年不變就是最好的證明,更何況中央一號文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地鄉村改革列為重中之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農民優先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如今中央也下大力氣狠抓農村農業,真金白銀的實幹。把鄉村興旺作為首要任務。未來的鄉村將會前途無限,變成人人嚮往的地方。又豈有鄉村會走向消失這論斷。

鄉村的環境,鄉村的美麗,鄉村中的這一片天地,城市是永遠不能複製。所以我說,鄉村是決對不可能消失。

這只是老農民的一些見解。若有不同看法,請評論區留言。


我認為農村正在消失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現象,隨著城市化不斷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程。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未來的人口結構正在逐漸向發達國家靠近。

在美國,農業現代化生產高度發達,我也人口比例也極低,我農業總人口佔比不超過全國人口的2%。但美國的農業人口,收入並不低,幾乎達到了美國中產人群的收入水平。在美國,農民是一個很吃香的行業。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民收入不高,農民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得不去城市尋找新的就業機會。也就導致了農村人口的越來越少,直至農村的逐漸消亡。

與此同時,國家正在開展農村振興戰略,集中優勢力量來發展農村,努力提高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民生產效率。對於那些相對人口較少,資源較匱乏的農村,主動採取了移民搬遷政策,在移民搬遷的過程中部分農村就逐漸消亡。

對於未來農村數量越來越少,我認為這個是國家經濟繁榮的一種變相的體現,國家要在農村階層不斷進行體制改革,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增加農民的生活收入,通過土地集中流轉和規模種植等方式,讓農民真正成為高收入人員,讓中國農村逐漸向西方發達國家靠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住在農村的人種地年頭好能掙錢,大家看病難、上學村裡沒有學校,還是泥土道、吃水困難裝的自來水下天汗了就沒水、春天凍,天天上好遠的人家挑水,東天自己燒爐子、也沒有地方打工掙錢,有的鄰村裡的道路都是水泥路可好了,好羨慕,還有城裡有監控、路燈,有地方打工掙錢,


城鎮繁華,擁擠污濁。鄉村蕭條,冷落清幽。大好河山,各有干秋。城鄉之間,萬縷乾絲。城鎮為門面,鄉村是後盾,沒有城鎮明珠,顯示不出文明,沒有鄉村故地,城鎮後繼無人,風光不再?

故此,長治久安,一定要平衡發展,鄉村消亡,明天就是城鎮的死期,也就是文明的悲哀?振興鄉村才是發展王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