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393_183864885023434_173890552687534_412941_736381118_n  

跟著賴和去壯遊‧林靖傑導演‧2011年‧客家電視臺出品

 

 

 

 

年暇由臺北徒步回家 

途中計費五日,始由三角湧沿中央山脈至頭份乃折向中港遵海濱而行,

山嵐海氣殊可追念。

                                                                    賴和 

 

背著沉重的行李,六個少年手腳並用渡過大漢溪河灘來到三鶯部落,這是他們此行的起點。一百年前,賴和口中的「三角湧」是漁獲肥鮮的流域;而今,這裡是阿美族人於都市邊緣的棲地,他們把政府強拆的違章原地重建,一次又一次。 

 

溪的另一頭出路不明,高高低低的巖塊考驗著腿力有些孱弱的少年,他們用肢體的各種組合嘗試過溪,氣喘吁吁攀爬之間,有個男生喊著提醒:「反正就是專心,看好腳下的路

 

  

 

一百年前,賴和十七歲,他與醫學院同學杜聰明為伴,捨棄火車,由臺北徒步回家。鶯歌至彰化的一百五十多公里,而今在揹包客棧看來可能還無法登錄為「揹包高手」或「客棧之光」,但當時可是芒草結履的時代,據其詩裡描述他們多半疲於趕路,也曾在夜半遭遇「藏蛇草沒髁,一路總心驚」的無可退處境;迷失的路上,「指南幸有牛腳跡」,GPS尚未誕生的時代,這的確是趟壯遊。

與我們沒喫到名店名物的悔恨不同,那個時代的旅行並不輕盈,陌路未知的一百多公里,肉體的疲憊、迷途的風險,賴和日後以「山嵐海氣殊可追念」淡定作註,彷彿走過的路上有一道溫婉的光束並行。詩裡他說「問路人爭報,途程幸不迷」,也說「欲借一椽來暫避,村人樸直不相疑」,不以旅行的苦彰顯從中解脫的可喜,或自得所見風景之得來不易,他在意人性的聯繫,檢視自己與土地的關係,長成以後,筆下的發聲由此揚起。

 

 

一百年後,這六個少年來自彰中彰女,他們參加客家電視臺的記錄片拍攝計畫,預定也用五天將當年賴和的旅程道地走過一遍。成員看起來有社團活躍份子、格格不入者、偏執者、思慮深沉無法透視者、協調者以及感動就是唯一的熱血青年,他們看重這次的旅行,將其看作帶有壯遊意味的挑戰。 

 

帶著「必有所得」的自我期許,這樣的年輕眼光,能看到多少風景人情? 

 

 300549_192971317446124_173890552687534_439316_2103244898_n

 劇組比少年成員多  (劇照轉載自客家電視臺)

 

 

 

 

300122_183864751690114_173890552687534_412935_1157300105_n

(劇照轉載自客家電視臺)

 

有時候,他們看起來有些少年老成

他們的裝備一團亂,揹包睡袋毛巾披披掛掛,看起來沒有受過系統收納的訓練,徒步的長路上,有人手腕上總掛著裝有柳丁的大塑膠袋,一點也沒有壯遊的氣勢。可他們的心思總是曲折且深,更不怯於表達好奇與詰問,生意冷清的夜晚,一個少年獨坐關東煮小攤前,餐點送上後沒多久,他問老闆:「你覺得,現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修復中不對外開放的姜氏家廟,有的少年就著鐵門小縫進去探險,有人堅持不願進去,理由是「如果你的房間很亂都沒整理好,你會想讓別人進來嗎?」 

 

這些橋段讓一起看片的觀眾們笑出聲音來,我對他們的想法瞭解太少,不自覺地,也把他們看輕了,但其實他們對陌生人的關注如此迫切,以致於問話突兀失禮;他們也不是缺乏冒險的勇氣,因為他們有一套關於禮貌的基本原則。 

 

 

「停不下來」的青春

在一個晚上,是黑暗的晚上,暗黑的氣氛,濃濃密密把空間充塞著,不讓星星的光明,漏射到地上;那黑暗雖在幾百層的地底,也是經驗不到,是未曾有過駭人的黑暗。

                                                                                                                                                              ─賴和‧前進

 

一個少年老愛脫隊,定點放風時,他習慣走遠人羣,聽山林間的各種聲音,若有所思地遠望。他曾經喜歡寫詩,思索問題往往比別人多退一步,彷彿把自己從中心拉遠,全觀著這個世界會看得更清楚。他說,「想作的事有很多,想要好好地去深入,可是現在的我必須去做其他事,感覺時間停不下來,一直一直停不下來……」像是盡量剋制著自己不要爆炸般,少年把語末的哽咽壓制住,轉過身去背向攝影機,又一次走遠…… 

 

走遠的他,應該是淚流滿面。

 

孤獨一部分的本質由「自我選擇」而來,《聽風的歌》裡的主角,年少時訓練自己把心裡所想的事只說出來一半,而長大後,他發現自然而然地變成這樣的人。我想像那少年日後的掙扎,那痛苦必定會遠超過淚流滿面的,我很清楚。 

 

 

 

探求土地正義

行經苗栗,他們分成兩組前往灣寶、大埔瞭解農地徵收作科學園區的抗爭情形,一大片農地被圍籬圈起,怪手開挖出大量土方。老農赤著腳,帶他們巡走田邊,一邊詳述政府徵地手段之強硬,近收成的稻米,遭挖土機全毀。老農熱切講述,而少年的表情有點茫然,雖同有憤慨的心情,使不上力的無能感卻讓他們看起來無比沮喪。「我能做什麼?」他們或許不斷問著自己,「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科學園區!」他們也吶喊。雙腳都踏在這片土地上了,卻似乎是來為它送行。 

 

我是市儈的大人,所以有點厭倦這種無力迴天的片段,並且認定多餘。片末,導演記錄了壯遊三個月後的「717農民夜宿凱道行動」,少年之中只有一人來到現場,期末考前,他坐火車由彰化北上,自備睡袋。 

 

 

 

307937_183864551690134_173890552687534_412924_1525345972_n

 

旅行,你把什麼「收」進了心裡

旅館或廟宇落腳後,總在睡前,每個人會捧著自己的本子聚在一小方空間,或趴或坐地寫著本日私語,靜默地各自振筆。一整天的經歷與思緒轉化為文字是艱難的,無論是美好的或衝擊的,不可遷就、無可隱瞞,也因此這個時刻的少年們神情總是專注,塗改、停筆、微微擺頭,思索的樣子令人著迷;漸漸我也開始相信,這不只是一部企畫概念明確的記錄片,某些意義,開始對某些人發酵著…… 

 

片子裡一個少年向友伴問:這一趟,你把什麼「收」進了心裡, 

「收」是珍存,是把諸多連結納為己有, 

有皺摺的,試著用辯證使其服貼;

有感動的,就記憶那振幅的原始美好;

而「未完待續 目前無解」的,在找到答案之前,不可銷毀檔案。

 

 

 

 

【後記】

之一

某些時候,這些少年的囧樣真的很惹人發笑,我不會說「我完全瞭解,因為我也是那樣過來的」,他們個別獨特著,與誰都不同。如果你不介意看長版的【跟著賴和去壯遊】, youtube上似乎有1-10集,是在客家電視臺播放的原始型式。

之二   

隨著旅程的進行,片中穿插著河洛話念賴和詩句的文言旁白,每一字都讀得深刻,那是林強的聲音。

之三   

府中15很讚,平日的記錄片票價只要20元,但「嚴禁」飲料食物入場,上次的司馬庫斯,我的大拿鐵被控管在邊疆地帶,他們是認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