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數位相機後,相簿三處交掛,Ficker炫技,PCHOME紀實,Picasa私傳,一些動機曖昧、構圖失當的照片被冷落在原始文件夾裡,未被編寫相稱的圖說,也沒有線上相簿收留。照片太多太多,我沒有刪掉任何一張,留存下來的,卻也無餘力溫習。

 

最近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室內裝潢照片,而作者提供的原始圖檔卻令人不敢恭維,一部份轉載自網路,另外親自拍攝的部份則是取景及畫素多半不合格;為了避免被告侵權抓去關,或是傷害讀者眼睛(及公司聲譽),我和同事各自把陳年的照片文件夾瀏覽了一遍,好在我們都算「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觀光客,旅館民宿、室內室外、良辰美景、暖色系冷色系裝潢、白色綠色棕色房間等等,都被我們對號入座編排入稿,尤其同事簡直是民宿蒐集大王,每張照片房間的擺設完美,甚至牀單平整得無可挑剔,如果重新編排一下,加上GPS資訊及住宿費用,這本書應該可以出成《臺灣民宿,跟我GO!》。

 

然後忙完了這些,我想起了文件夾裡那些陌生的、未曾多看幾眼的照片,這些不被珍惜的快門,詮釋著「不很重要」事實,過於平淡,沒有展示的力道,猛然一看還有「這是我拍的嗎」的白癡詰問。

 

 

不很重要,小確幸本不容易向人展示。

 

  

  

  

 

2/6  臺南市區‧某轉角‧ 喫過碗稞肉糉肉圓換下一捲底片前

 

 

  

A點到B點,這裡的人不大走路,騎著小摩托車來來去去,我背著揹包沿騎樓走走看看,自覺有點突兀。小巷裡為了拍照擋到暴衝摩托車的路,該名駕駛(熱心的中年婦人)指引我右彎:「那邊有一個ㄑㄧˊ阿,可以去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