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吃草的羅漢


那些不重視行業背景的程序員,後來怎麼樣了?

題圖: from Zoommy



國慶期間是讀書的好時候,帶一本陌生的書,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在秋日的陽光裏,享受着山間氣息與閱讀帶來的充實感,這大概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刻之一了。

長假期間,我讀完了一本名爲《忠誠第一,能力第二》的書,其中有段話這樣寫道:

不僅應忠誠於行業、忠誠於公司、忠誠於老闆、忠誠於團隊,並能忠誠於自己、自動自發、注重細節、敬業樂羣等諸多方面,具備了這一系列的優秀品質,就具有了強大競爭力,就可以使自己從容地走向優秀、卓越和成功。


這段話的前半截,讓我想起前不久在面試中,與兩位候選人聊起有關行業背景的話題。

第一位來自某國內金融企業,他說,金融行業屬於強監管領域,隨着監管力度的加強,行業熱度隨之降溫,對技術的需求也不像前兩年那樣強烈,但我對這個行業的未來還是充滿信心的,所以選擇公司我會優先考慮行業領域,何況不同行業間的業務區別還是挺大的。

第二位來自某互聯網企業,他說,自己是搞技術的,在這近十年間轉戰過電商、金融、通訊等不同的行業領域,感覺都差不多,無非這家業務複雜點,那家代碼行數少一點,分佈式的節點多一點,微服務的原子顆粒更粗一些,搞技術嘛,本就不該有什麼行業限制,什麼行業都可以幹,每個技術人都應引以爲傲。

爲什麼同樣的問題,兩個人的回答截然不同?

有人說,因爲性格特點,也有人說,因爲從業經歷,更有人說,因爲行業差異。不管客觀原因是什麼,我覺得,在許多程序員的心裏,覺得能在三百六十行中打通關是上天賦予我的能力,你卻跟我妄談忠誠?

體面的用技術儘可能的換取最大的回報,是程序員的立足之本,你是引導大家在一棵樹上吊死是嗎?

說個案例,與大家分享下我在這方面的所見所聞。

去年年底,在金融強監管的震懾下,萬達金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裁員,採取的裁員手段是迅速且徹底的,一早到公司,直接領導口頭通知你要裁員,並當場簽字離職,不籤的會將合同快遞到家。

很不幸,我有一些朋友也在被裁的名單之內,有趣的是,他們中有不少在進入萬達金融前從未接觸過金融業務,那爲什麼加入?或許是因爲他們不喜歡以前公司的技術氛圍,渴望更多的表現機會,被領導更多的認可。又或許單純的想提高工資,想把房子換的更大,汽車的品牌變得更高級,所以懷揣着夢想與憧憬,縱身一躍,跳入了當時如日中天的金融行業。

可結果呢?有的一年,有的才半年,就遭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機,可他們並不甘心,心中充斥着自己是個香餑餑的念頭,想繼續在金融行業尋找出路,可之前由於是被 “高薪聘請” 來的,無論心態,還是姿態,都已今非昔比,而此時,大部分的金融企業都在過冬,所能給出的薪資與福利也非常有限,這與他們的要求差距頗大。

這時,新零售行業正驕陽如火,有幾位朋友便向某家在業內算是領軍級的企業投遞了簡歷,通過幾輪面試,順利的進入了這家薪資高,福利好,每年還有出國遊機會的公司。

可能是我多年從事金融行業的緣故,沒過多久,其中一位朋友便打來電話,向我炫耀自己能進到如此具有技術氛圍的團隊,將來前途一定一片光明。

聊天過程中,他向我吐槽了許多金融行業的種種不是,並強調 技術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程序員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行業只是施展技術拳腳的舞臺,只要舞臺夠大,在哪裏其實並不重要。

聽完他這番話後,我向他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任何行業都有起伏,起起伏伏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總覺得自己啥都能做,滿腦子都覺得自己有能力,找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沒啥難處,但基礎沒有打牢,越努力的奔跑,只會相形見絀,空中樓閣。

另外,無論To B,還是To C,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比如金融、醫療強調監管,而外賣、物流則重視地推,再比如有的技術團隊重視基礎深度,有的技術團隊則重視功能實現效率。在傳統電商系統中上公共雲也許沒那麼困難,但在金融領域的某些業務系統卻不被允許,爲什麼?因爲行業特殊性,監管有規定。

我見過許多團隊管理者,一邊在和團隊說,需要重視客戶需求,一邊自己連產品類型都說不明白(比如什麼叫開放式基金?用戶羣體是哪些人?他們都有哪些習慣?),用戶畫像更是無從談起,這樣的團隊,即便你技術很牛,從長遠來看,又能持續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價值嗎?

再說了,無論用什麼技術,還需要人去實施,而人與人之間的高效溝通靠的是什麼?我覺得,是信任。如果你常年跳來跳去,在業務上沒有沉澱,在人脈中中有膚淺的廣度卻沒有深度,何來高效?

所以,我始終相信,因爲信任,所以簡單,因爲簡單,所以高效。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會吐槽,程序員多半起點較低,有時被動跳槽純屬無奈,你以爲我們想嗎?

的確,回想五年前我來到好買,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會待那麼長的時間,因爲我加入的時候也很樸素,就是來做一份具體的工作,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變得如何如何,所以我覺得很多時候可能這個公司適合你,你也適合這個公司的時候,在適當的時候,公司也正好有這個機會,而這個時候恰恰你有準備好了,那就一拍即合。這些,是你可以計劃的嗎?肯定是不能計劃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並未強調哪種方式的對與錯,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打破原有對行業認知上的侷限,用新的視角打開成長的快速通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