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成都一位歌手的慢吟淺唱,唱得都是大實話,火爆一時。開始的時候,人們都覺得吧詞過於媚俗,其實細琢磨,則無一句虛語,大實話正是最為樸素的真理,真理從來也是樸素的。以真理的大標準,也是唯一標準,去看中國火箭炮發展,以為就對了。此前107,無一物是虛設,無一物不實用,神的是12管能戰,一管能發,有炮管能打,沒有也可發射,扛起來滿山跑,扛著跑不礙事非常符合人機工效,有道,上不過頸,下不過臀,寬不過肩,重心帖身,一造再造,世間傳唱107神教,因此之謂,實用的就是好裝備,107之後多年,又有一款「衛士」,將神話繼續,甫一出世,即遮蓋住了所有先進火箭炮的光輝,在世間大放異彩。我們不只賣裝備,更大方地轉讓生產線,指導生產,包教包會,個人專業如此,不免多啰嗦幾句,請多原諒。

●我有神三。記得是去年,對岸演習,新兵發射一枚雄III,擊中了自家一艘漁船,船長被打死,引發島內軒然大波。不由嚴查一番,在查驗操作程序中,一道道保險設置不怎麼科學。按照演習的規定,當接到發射命令,得解鎖了保險才成,逐一按提示操作,新兵慌慌,不管這一套,一按發射按鈕,嗖地一聲出去,怪不得這新兵,發射時,自以為真的,那股興奮勁就甭提了,又跳又蹦。雄3就這設計技術,還自以為神器,每當看到對岸山上有狗尾巴草晃動,便講我有神三,對此,魂舞大漠也只能表示呵呵。一款武器性能如何,全在初始設計,我們的107神,衛士則更神,不拿錢來偷走,自個擺弄一下可以試試,看看能否發射得了呢?誤打誤撞,完全不可能。要說有多麼高的高技術,多麼新的新科技,也是沒有的,但是它很管用,也很實用,明此也就足夠。

●不傳之秘。或問我國苦心孤詣,設計成功一款窮人大殺器,技術說出去就流散出去,是否有點過於便宜之虞?並非這樣,國際軍火銷售,進行技術轉讓,多是有規矩可循的,你生產多少,付給我多少技術專利費,要想轉口貿易,必須經我許可,否則,這樣的活你還是幹不了。別看「衛士」技術低,看似沒多少高科技,但是也並非大多數國家可以玩轉的。不然的話,如俄美這樣的軍事強國,不早就研究了去?絕招密典,不傳之密,總有一些仍能操之在手,不然這玩意早就臭遍大街了呢。「衛士」之後,我們更推出SR系列,威力更加迅猛,諸元標定實現自動化,火力準備時間更短,打擊精度更高,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改變,程序大同小異,但是操作更簡便,一學就會,將107開創的事業繼續,中國火箭炮,正是實現了引領的準備。什麼「法瑪斯」,什麼印度皮納卡,咱們對岸「雷霆」2000末敏彈,根本沾不上邊邊兒。

●誰可繼之?進口過「喀秋莎」,又引進過「龍捲風」,我們開啟創新模式,將技術始終捏在自家手中,早不再閉門造車,是先進的技術,我們學習,可以借鑒參考,但從不囫圇吞棗。說白了也是給人逼的,沒有先進的飛機,也沒有先進的導彈,火箭炮似乎就是我們手中唯一的大棒子,要將它造得更加可靠,皮實是一方面,還有精度,二者缺一不可。在琢磨了多年之後,改進升級不斷,始終就沒有放手,幾十年都在研究,技術上當然早不是當年107,但107的傳統在繼續,使用前緣科技,將火箭炮的事業繼續,把一件裝備當做事業來干,還有什麼干不好的呢。正應了《時間都去哪了》,什麼一輩子,滿腦子,油鹽柴米到老眼已花,一顰一笑都有滿滿的付出,現在滿臉溝壑縱橫,誰還能分得清,哪道溝,哪道紋,為哪個細節而刻下?


衛士火箭炮源自於於我軍對炮兵壓制武器的需求。相較於美軍的M270和俄羅斯的BM-30龍捲風系列火箭炮,我國之前裝備的83式273mm火箭炮無論是威力上還是精度和射程都遠遜於國外同類產品。解決這一問題,國內開始了新一代多管遠程火箭炮的研發工作。航天科工七院研發了衛士-1系列火箭炮。考慮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七院的方案相對保守,選擇研製一種低成本無制導型火箭炮。但是受於當時技術條件限制,衛士-1系列火箭炮的效果很不理想,精度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在測試實驗中甚至出現了擊毀靶場觀測儀的情況。

衛士家族的開創者——衛士-1火箭炮

毫無疑問,衛士-1系列落選了,而仿製俄羅斯的BM-30系列的03遠火則成為了部隊的寵兒。隨著技術的進步,國內各家軍工企業對手裡的火箭炮著手改進。考慮到03遠火已經深深的紮根於部隊,相關科研人員更多的將精力投放於出口外貿中。於是便有了著名的衛士家族,在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總公司和航天七院聯合開發下,先後推出了衛士-2,衛士-2D和衛士-3等多種型號。在如今各大防務展上,衛士系列火箭炮最大的賣點就是擁有廠家所宣傳的恐怖射程,如衛士-2系列的200公里,到衛士-2D系列的400公里(射程各個版本說法不一)。

網上所流傳的衛士系列的射程

雖然衛士系列擁有非常恐怖的射程,甚至遠超我軍裝備的03遠火系列。而且改進型號精度也非常不錯。但是在答主看來,它相對來說並不適合我軍,而是更適合出口。理由如下:

首先它的最大射程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恐怖。以衛士-2為例,它的設計精度(CEP)為620米,這精度要比彈道導彈低太多了。如果通過加裝精確制導方式(如GPS),成本會直線上升,而且功能與近程戰術彈道導彈重疊。況且雖然精度有所提升,威力卻不如彈道導彈,多發齊射的成本也未必比彈道導彈低。

此外是配套體系問題,和很多人理解的火箭炮遠程洗地不同,現代遠程火箭炮並沒有那麼簡單。遠程火箭炮需要保障它們在最大射程處的目標定位、觀察校正和毀傷評估等一系列工作,以我軍為例,如果想要保障300~400KM外的精確打擊,集團軍層面是無能為力的。如放在更高層級又沒有了使用靈活性的優勢,還不如彈道導彈。

因此,衛士系列現在的定位很明確,就是通過出口外貿給缺乏遠程投送手段的第三世界國家。他們可以使用超遠程火箭炮襲擊城市級別大小的目標,但是對於我國這樣大國陸軍來說它已經缺乏裝備價值。


軍事裝備中為什麼沒有裝備衛士、sr系列火箭炮

衛士2d火箭炮,是目前我國外貿系列中最先進的火箭炮,口徑425毫米,外貿口徑380毫米。光是射程就超過我軍現役phl03火箭炮兩倍以上。

前身衛士2火箭炮的射程已經超過了300公里,衛士2d的射程也在360公里以上,並且「衛士」系列一開始就擁有模塊化能力,即在車的發射架中填裝各種適配彈藥,而我軍目前裝備的火箭炮,使用300毫米實彈時最大射程150公里,且只有殺傷彈、末敏彈可以使用,衛士2d則擁有破甲-殺傷彈,雲爆彈,穿甲彈,子母彈,殺爆彈以及殺爆燃彈等等彈種。而sr-5模塊化火箭炮,則可以通過安裝定向器,適配122、220甚至300毫米火箭彈,並且相對前二者,擁有更多的發射彈種,可以通過需要靈活搭配。

而相對於ar3,也就是phl16型火箭炮,sr5看似更勝一籌。不過,ar3使用的口徑是300、370毫米,而sr5是122、220、300毫米,只有122與300與我軍通用。這兩種火箭彈,尤其是122毫米火箭彈,威力不能滿足解放軍需要(火力不足恐懼症),並且難以安裝制導頭,射程較近。而300、370大口徑火箭彈,不僅可以滿足大口徑炮射導彈的改裝,也可以使用單顆質量較大的戰鬥部彌補散布較大的缺點,並且改裝空間、射程相對122毫米火箭彈來說也更大一點。

目前我國裝備的122毫米火箭彈,沒有發展制導彈藥,且射程與plz05榴彈炮重疊,已經停產。而衛士2d使用火箭彈的口徑達到了425毫米。雖然滿足了威力、射程、改裝空間,但本來我國陸軍彈藥使用口徑多達十多 種,並且單車載彈僅僅8發,且300毫米火箭彈已經足夠使用,再搞出來個425毫米火箭彈,後勤壓力更大,並且需要使用大量車輛才能滿足前線對火力支援的需要,豈不是弄巧成拙,多此一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