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強權不一定能帶來真的富強,但很大程度上確實能保證穩定。樹倒猢猻散,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又開始各走各的路,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之後,卻沒幾個國家過得比以前更舒坦。我們就拿烏克蘭來看,曾經單以軍力就被短暫視爲世界一大國的“蘇聯兵工廠”不但爲了示好西歐而自廢武功,如今也過得相當窩囊。

小國曾嫌蘇聯窮鬧獨立如今卻更慘,女孩個個絕美卻被逼站街

“大國”尚且如此,小國就更不用說了,從聯盟中分裂出來的諸多國家裏最慘的莫過於摩爾多瓦了。

對於俄羅斯人而言,蘇聯的解體並不單單意味着一個盛極一時的偉大國家的隕落,更在於一個民族信念的動搖。曾經,蘇聯人民堅信勤勞和勇敢可以達到一切目標,那些好逸惡勞的人會被恥笑。在嚴格的管控與民衆積極的響應下,毒品在整個蘇聯都沒有市場。然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年輕人居然把吸毒當成一種時尚;摩爾多瓦的情況比這更糟。

歷史上,摩爾多瓦曾與幾個鄰居分分合合,人文上算是一個整體。1812年,隨着沙俄的擴張,摩爾多瓦曾被併入沙俄的版圖。1859年1月,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合併爲羅馬尼亞,然而僅不到20年後,摩爾多瓦再次被俄國掠走。“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摩爾多瓦宣佈獨立,隨後便迫不及待地同羅馬尼亞再次合併。1940年6月,蘇聯將整個比薩拉比亞地區全部納入版圖,這塊地區的大部分領土與德涅斯特河左岸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即摩爾多瓦)合併,成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新成員。

小國曾嫌蘇聯窮鬧獨立如今卻更慘,女孩個個絕美卻被逼站街

蘇聯政府向來注重政權的穩定,而摩爾多瓦這種歷史上就不安分,一有機會便要鬧分家的“刺頭”顯然是個巨大的麻煩。爲了讓摩爾多瓦老老實實地聽話,蘇聯高層開始人爲地改變當地人口的結構:他們把大量的斯拉夫人送到摩爾多瓦,不過,不同種族的人並沒有像兩杯水一樣混合到一起,相反,他們形成了“劃河而治”的尷尬局面——斯拉夫人大多集中在德涅斯特河右岸,摩爾多瓦人則集中在河的左岸,這也爲後來摩爾多瓦內戰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正所謂“小國無外交”,雖然蘇聯解體打破了冷戰的鐵幕,但失去了“中央”的摩爾多瓦根本沒有足以支撐本國經濟獨立發展的能力,狀況一落千丈。即便是在和平逐漸成爲主流的今天,摩爾多瓦也清楚地認識到,不拜個山頭是很難混下去的。爲此,摩爾多瓦從2009年開始就瘋狂地全盤歐洲化,希望以狂熱的姿態得到西歐各位大哥的認可,投入西方世界的懷抱。然而,摩爾多瓦的熱情並沒有換到他們想要的未來,反而讓國家陷入了大麻煩。

小國曾嫌蘇聯窮鬧獨立如今卻更慘,女孩個個絕美卻被逼站街

早在蘇維埃政權建立的第一天,列寧就高聲向全世界保證,他們要爲紅旗之下的每一位公民提供優質的教育。隨後,蘇聯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備的教育制度,哪怕是一座與世隔絕的山村裏只有1名兒童需要上學,政府也會在那兒建立一座能夠提供免費午餐的學校。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蘇聯人的整體受教育程度和識字率都位於世界第一,不過遺憾的是,即便是這樣的教育體系也沒能拯救摩爾多瓦。尤其是在蘇聯解體前的最後一個十年裏,摩爾多瓦的年輕人甚至認爲讀書也改變不了貧窮的現狀。蘇聯解體後,大量文化程度很低的年輕人陷入了迷茫,爲了掙錢,他們只能賭博般地押注每一個“機會”。

摩爾多瓦人嚮往意大利、法國這些強盛而浪漫的歐洲強國,因此,不少心懷不軌的人投其所好,到摩爾多瓦對當地年輕的女孩承諾,他們能夠爲女孩們找到在羅馬和巴黎的餐廳裏當服務員的工作。女孩們欣喜若狂,她們紛紛背井離鄉走上求職之路。然而,這些女孩會被送到一個叫做威勒斯塔的小城裏。

小國曾嫌蘇聯窮鬧獨立如今卻更慘,女孩個個絕美卻被逼站街

威勒斯塔是位於南斯拉夫、馬其頓和保加利亞三國交界處的小城,這兒曾是一座名滿歐洲的旅遊城市,然而如今已經成了一座少女的地獄。每年,數以十萬的年輕女孩被哄騙到這裏,他們會被奴役、毆打和強暴,一直到這些女孩沒有力氣再反抗。來自摩爾多瓦的少女個個美若天仙,身姿優美,因此頗受人口販子們的青睞。經過“訓練”之後,女孩們成爲妓女,她們會被賣到烏克蘭、匈牙利昏暗的街角小巷裏,或是阿姆斯特丹的斯威格(歐洲著名紅燈區),從此永不見天日。在歐洲街頭失蹤的女孩很有可能會有一天出現在威勒斯塔,那時的她們已經染了一身病,渾身黑斑和淤傷,呆滯的雙眼看不到一絲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骯髒的交易形成了巨大的網絡,似乎已經難以摧毀了。國際警察組織曾不止一次地鋪下天羅地網,試圖一舉搗毀這個黑暗的產業鏈。然而,每次經過“洗劫”後不久,這個產業鏈又開始重新煥發“生機”。曾有許多非常有影響力的記者試圖通過採訪和報道的方式拯救這些被奴役的女孩,女孩們卻說:“100個像你們這樣的記者,恐怕也幹不過當地的一個蛇頭。”更要命的是,女孩們似乎主觀上接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曾嫌蘇聯窮鬧獨立如今卻更慘,女孩個個絕美卻被逼站街

曾有一位嫖客對一名年僅21歲的女孩動了惻隱之心,他花了2500美元將女孩贖了出來。重獲自由的女孩回到了摩爾多瓦,當看到距離家鄉約30公里的基希訥烏依舊貧困後,女孩竟然回到了威勒斯塔。大字都不認識幾個,她們別無選擇。隨後,德國人、法國人、美國人、俄羅斯人甚至是烏克蘭人,都成了她的常客。大家不妨想一想爛到根裏的墨西哥,這種情況比起毒品氾濫且無法收拾的墨西哥,其實根本好不到哪兒去。

在貧窮的逼迫下,約有40萬摩爾多瓦婦女淪爲妓女,約佔本國女性總人口的10%——也就是說,每10名摩爾多瓦女性中,就有一人因生活所迫而失足。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1994年3月,摩爾多瓦人情緒激昂地投出了手中的反對票,阻止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再次合併,他們爲自己國家實現真正的獨立而歡呼。實際上,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的經濟一落千丈,他們甚至連恢復到蘇聯時代最後幾年水平的能力都沒有。

小國曾嫌蘇聯窮鬧獨立如今卻更慘,女孩個個絕美卻被逼站街

人們總戲言稱“蘇聯解體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摩爾多瓦卻是蘇聯解體的一個悲劇。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強權不一定會帶來真正的富強,但很可能會帶來穩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