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陌生人.jpg

勇夺2016义大利金像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剧本的《完美陌生人》有个非常有趣的设定,「每个人得把手机正面朝上摆在餐桌上,有简讯必须大声读出、有来电必须扩音接起,今天这场饭局,没有秘密」。

想当然,随后一连串的事件接踵而来,原本和乐融融(或说虚伪矫作?)的好友或夫妻关系分崩离析,彼此间的爱恨情仇接连上演。

这个剧本的确不错,尤其在一开始,大伙似乎话中有话(例如Bianca暗示被排挤的部份),隐隐透露一场无可避免的风暴即将来袭,那种幽微的不安感令人期待之后会摊出什么样的复杂度。

但是进入到秘密揭晓的部分却令人感到失望,演来演去几乎不脱男女感情关系的范畴,要不是外遇、劈腿,就是夫妻或情侣间的不信任。唯一认真碰触到的恐同议题到头来搞的像是说教一般,深怕观众接收不到剧里透露的价值观。

不过,正当好奇一切都已失控该如何收尾时,大伙却悄悄地回到了像是没有参加过这场揭密游戏的状态,各自带著另一伴开车回去。外遇的依旧外遇、欺瞒的依旧选择欺瞒,完全把有揭密与没揭密的两种后果呈现出来,无比的讽刺。编剧的巧思让前面不断摊开的秘辛、爆料有了更上一层的反思性总结,这神来一笔的结尾,为本片大大加分。

总之,这种舞台剧式、在狭小空间内利用快速对白推演剧情的电影不算少,《完美陌生人》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明明可以到八、九分的电影,却把格局自我限缩到七分的水准,难免有些可惜。

最后,我想问一句:「既然每个人身上都背负著一被揭开就家毁人亡的秘密,为何当初还要加入这场游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