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吳淞江的滬瀆口有個小廟,叫「重玄寺」,因為地處偏僻,除了附近的漁民燒香祈福外,少有外人問津。

過去的靜安寺

有一年秋天,幾個漁民搖船出吳淞口,發現遠處的海面上隱隱約約漂浮著兩個人影,就將被洶湧的海浪吞沒。漁民們趕緊搖船過去救人,靠近一看,原來只是兩尊石佛,隨著波濤反覆浮沉。漁民們驚恐萬分,以為是海神顯身,慌忙跪在船板上磕頭。

忽然,風雨大作起來,漁船顛簸旋轉,大家齊心協力把住舵,不讓漁船傾覆。過了一會,風雨停歇,海上又風平浪靜了,兩尊石佛早沒了蹤影。石佛的事情傳開了,蘇州有個叫朱鷹的信徒帶著幾個僧人趕到吳淞江邊,在問清楚石佛的位置後,就在岸邊焚香誦經、虔誠地頂禮膜拜起來。岸邊圍觀的人很多,忽然,眼力好的人看見海天相連的天際處翻起了白浪,好像沸騰的水,席捲著兩尊石佛滾滾湧來。

在人們的驚呼中,石佛被海浪衝上了海灘,人們簇擁過去,只見兩尊石佛背後分別刻著「維衛」和「迦葉」的名字。漁民們商議後,一起抬著兩尊石佛,供奉到重玄寺裏,重玄寺因此有了些名氣,香火漸漸旺了起來。

到了宋朝,重玄寺裏出了個形容怪異的和尚,法號智儼。有一天,智儼外出給附近的村民去做道場,路過一個叫「蝦子潭」的地方,他拉住一個捕蝦人就討蝦喫。

蝦子潭

捕蝦人叫他付錢買,他說:「我現在沒錢,你在此等我片刻,我去做個道場,回來就拿錢還你。」捕蝦人舀了一瓢蝦給智儼,他和著水將蝦都生吞了,然後抹抹嘴巴,高高興興地到村裡做法事去了。事後,村民只給智儼提供了齋飯,並沒有另付酬金,他倒也不索要,飯後作了個揖,就甩手走了。

智儼走回「蝦子潭」時,發現那個捕蝦人還蹲在樹下,等他還蝦錢。智儼有些尷尬地說:「我沒有拿到錢,還你的蝦如何?」捕蝦人急了:「你這和尚太誑人,喫掉的蝦如何還我?」智儼也埋怨捕蝦人小氣:「不過借你幾隻蝦飽飽腹,拿水來,看我還你就是。」智儼將半瓢水喝下去,只聽他的肚子咕嚕咕嚕響了起來,頃刻間,張嘴吐出一隻只活蹦亂跳的蝦來。

捕蝦人捧著滿瓢活蝦,發現這些蝦的芒須都已經被消化掉了,驚嚇得目瞪口呆,他將這些「無芒蝦」全部倒進潭裡,口中嘟噥著「妖僧妖僧」,奪路逃走了。從此以後,「蝦子潭」裏釣來的蝦都沒有蝦須,味道卻比過去更加鮮美,成了滬瀆一絕。「無芒蝦」的事情不脛而走,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蝦子潭」獵奇,滬瀆重玄寺的人氣也越來越旺盛了。

傳說中的「無芒蝦」

寺院貼近江邊,常受風雨海浪的侵蝕,再加上人多踩踏,寺基有傾圮的危險。這天,智儼說他即將圓寂,叫人把許多草繩掛在寺院的走廊上。附近的信徒聞訊後紛紛趕來參拜,他們將帶來的錢都一串串掛在草繩上。不久,智儼圓寂了,僧人們將草繩上那些沉甸甸的錢收集起來,足以遷移、重修寺院了。

吳淞江南面有條蘆浦,蘆浦西側有條沸井浜,因為那裡有個天然湧泉,日夜突沸著汩汩泉水,人們說這個泉通海,都叫它「海眼」。

靜安寺前的沸井(湧泉)

僧人們就將寺院遷移到湧泉北側重建。當年的沸井浜後來填掉築路,叫過湧泉路,現在叫南京西路。當年寺院重建後改名叫靜安寺,取自《大學》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夜晚的靜安寺

如今的靜安寺是個金碧輝煌的寺廟,周圍已成繁華熱鬧的商業中心,日夜浮光掠影、喧鬧嘈雜,通海的「海眼」早在馬路施工時閉目,此處再也聽不到海泉的泡騰聲了,這大概是智儼和給靜安寺取名的僧人們所料不及的事。

一段歷史,一個典故,一件趣事,一點談資。聽知滬者說那些曾經的上海故事。如果想得到音頻文字版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滬申故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