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農村聽著《流浪歌》《心雨》長大的 接觸到或者聽聞披頭士也就是三四年前才知道 當然 聽的不多,故事也知道的不多 ,都說約翰·列儂是神一樣的存在 影響樂隊和音樂人的 音樂人 。我也聽過 也喜歡


The Beatles(披頭士)——幾乎全世界的人都聽過的樂隊名。

我們都知道披頭士很偉大,他們掀起「披頭士狂潮」,帶領「英倫入侵」,是至今保持著生涯內專輯總銷量第一的樂隊,等等等等。


具體說到披頭士音樂的創新性,我認為是以下幾點:

披頭士的創新-1:節拍節奏

披頭士打破了4/4拍統治搖滾樂的慣例。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主歌部分為4/4拍,副歌部分則切換成3/4拍典型的華爾茲曲式,主歌和副歌就這樣轉換的時候,節拍也在4/4拍和3/4拍之間轉換。

《She"s Leaving Home》中,整首歌都是3/4拍。

《Good Morning,Good Morning》,在節拍上的嘗試就更加的逆天了(就當時而言),嘗試了一個奇數節拍5/4拍(在序曲部分向副歌部分「nothing to do to save his life」轉換時節拍從4/4拍轉換為5/4拍。在3個小節的5/4拍後接上一個3/4拍小節和一個4/4拍小節。)

綜上,只舉了3個具體例子,披頭士的實際作品關於節奏的嘗試遠不止如此。


披頭士的創新-2:旋律

搖滾樂繼承了布魯斯音樂的衣缽,這就意味著初始的搖滾樂並不是十分重視旋律,因此60年代初的搖滾樂旋律不太好聽(60年代初滾石樂隊就是一個典型例子,70年代時旋律就變得很優美了)。

而列儂、保羅和哈里森能夠在較大的音域範圍內,將階梯式和跳躍式的旋律結合起來,為歌詞量身定做旋律。有時披頭士的音樂甚至會上行或下行一個完整音階。

《Norwegian Wood》 中,從第五音級(主音音符向上的第五個音級)開始逐漸下降到主音音符下第五個音級。

《Yesterday》,從第一和第二個音級開始,然後上行八度再緩緩回落(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這樣的旋律設計還是覺得很棒)。

《Hey Jude》《She Loves You》《Something》則是在沒有過多技術處理只是幾位大師靈感迸發而創作出來的旋律優美的曠世之作。


披頭士的創新-3:和聲與調性

和聲和調性」給人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我盡量給不太熟悉樂理的朋友講的稍微明白一點)。在披頭士和沙灘男孩以前,大家在彈琴的時候也沒覺得12小節的布魯斯曲式和1-6-4-5的和聲進行方式有什麼不好,幾乎就都是大調或布魯斯音階(可以說是駕輕就熟的不求上進)。

解釋一下什麼是「1-6-4-5」的和聲進行,以C和絃為1的話,那麼這個和聲進行就是「C-Am-F-G」,例如我小時候的一首傳唱於街頭巷尾的流行歌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嗎》,主歌和副歌全部是這個和聲進行,以至於我後彈這首歌的時候都感到羞愧。

人家披頭士就是看不慣這種12小節布魯斯曲式和1-6-4-5曲式,就是看不慣大調,就是要挑戰自然音階,因此就有了以下的神來之作:

《Michelle》就是D小調黑豹第一張專輯裡的《Take Care》也是D小調,美極了)。

《Penny Lane》的和聲設計,放棄了常規自然音階6和絃而採用了自然音階的反面半音階的6和絃。接著低音部又下降了半個音階,最後降到第五音階並作為自然音階和聲融入主旋律(大大提升了旋律的可聽度,很多新金的和聲進行就參考了這首歌的和聲進行方式)。

像這樣的嘗試還有《Back in the U.S.S.R》《Help!》《In My Life》等。


披頭士的創新-4:音效

披頭士在音效方面也為後來的搖滾樂及流行音樂做出來巨大的貢獻,這裡包括普通樂器的非主流用法;非主流樂器的應用;外部音效的應用;聲音的電子合成技術應用:

反饋音效的應用 《I Feel Fine》

倒帶縮混技術的創造《In My Life》《Tomorrow Never Knows》

四聲道錄音技術的率先應用,從1965年的專輯《Rubber Soul》開始

自然音採風混音應用《Good Morning,Good Morning》《Yellow Submarine》

聲音蒙太奇《revolution9》

非主流樂器的應用:

長笛應用《You"ve Got to Hide Your Love Away》

西塔琴的應用《Norwegian Wood》

古鋼琴《Because》

管絃樂《A Day in the Life》等等,

大家就直接聽《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吧,因為這張專輯採用了多種錄音技術(多軌錄音、磁帶倒放、磁帶片段剪接,合成器的使用)。另外還是用了多個銅管樂隊、一個弦樂隊、單簧管樂隊、卡祖笛、汽笛風琴及一些印度民族樂器等,即便是過了50年後的今天這張專輯的構思和技術性也依舊強大到爆。


披頭士的創新-5:曲式

又是一個不明覺厲的名詞,其實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寫作文時的段落和結構

段落:通常情況下,4小節構成一個樂句,再由若干樂句構成一個樂段。我們經常說的A大段,B大段之類的就是指一個完整表達的樂段。

50、60年代暢銷歌曲幾乎都遵循著歌曲時長2分30秒,每個樂句4小節,樂段也是典型的AABA模式。

結構:AABA模式也是一個比較說得通的起承轉合。

披頭士覺得遵照這樣的曲式寫歌很無趣,最重要的是影響了音樂的自由性,影響了自由性就影響了整個音樂情緒的完整巧妙的表達。於是....

《Yer Blues》時長4分鐘

《Helter Skelter》時長4分半

《A Day in the Life》時長5分鐘

《Hey Jude》時長7分鐘

《revolution9》時長8分鐘(彷彿回到了古典音樂時代,這個時長足矣演奏一個樂章)

《A Day in the Life》這首歌更是開創性的運用了三段式(ABC,當然現在三段式曲式雖然常見但也並非大多數)曲式。那麼這首歌也是披頭士最神奇的一首歌,我們可以稍微剖析一下:

0:44-1:10 為第二次歌唱部分,屬樂段A,但是構成這個樂段的兩個樂句,第一個樂句為4小節樂句,第二個樂句則是5小節樂句,所以這個句段為9小節;

1:11-1:44 4小節樂句後跟著一個5小節樂句,最後是一個2小節樂句,本樂段為11小節(多麼神奇);

2:16-2:48 2小節引子,第一樂句為6小節(包括兩個2拍小節);第二樂句為5小節(包括一個2拍小節),所以樂段B是更為神奇的13小節。

再來分析一下這首歌的情緒,40人的樂隊從「我想讓你興奮起來」剛結束的兩個音符的振動音型開始。接下來的10小節,樂隊的每個樂器都在向高音區上升,並且每個樂器的演奏似乎都各自為政,總體的音樂效果就是雜亂上行,沒有調性和中心和絃。那麼呈現的情緒效果也是恍惚混亂和崩潰。

這個創新讓人震撼,這也使音樂的語義表達更加的豐富和抽象!


披頭士的創新-6:歌詞

關於歌詞這一部分,披頭士大概分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65年以前(按作品發行時間算)的「盲目樂觀」階段歌詞內容大概都是——小傷心,你不愛我卻愛他,手拉手,寫情書,「耶耶耶」,「噢噢噢」,「嘿嘿嘿」,小思念之類的... ...當然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絕大多數的歌詞狀況(可能確實那個時候的美國青年除了小情小愛也沒什麼正事兒)。

當然,那個年代也有關注社會現象以及表達追求真理、美德之類歌詞的產生,Kingston、Peter,Paul and Mary和偉大的Bob Dylan。

而1965年披頭士歌詞的變化(準確說應該是約翰列儂)就是受了Bob Dylan的直接影響才誕生了充滿社會責任感,寫作技巧高超多變,題材廣泛的歌詞,作為潮流的引領者和時代的代言人對後來搖滾歌曲的歌詞影響至今。


披頭士的創新-7:專輯概念

披頭士十分重視專輯中歌曲之間的關係,《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就是歌曲高度統一的典型。

那麼有人會問如何解釋雙向風格的「白色專輯」,人家蟲蟲四天王也為此付出了精心的設計,雖然是雙向風格但把曲目進行了平衡設計,例如(這次用中文,方便大家心領神會):

1、《革命1》與《革命9》

2、《蜜蜂餡餅》與《野蜜蜂餡餅》

3、《哭泣的吉他》和《溫柔的槍》

4、《黑鳥》、《小豬》、《猴子》和《搖滾浣熊》

這對後面樂隊或音樂人定義音樂專輯的結構和風格樹立了一個典範。


總結一下

我至始至終沒有把披頭士的偉大落腳到幾個人的故事和獎項上,因為畢竟最感動我們的和對當今流行音樂(大的範疇包括搖滾樂)最大的啟發還是他們的作品。

無論媒體和大眾如何演繹幾個人的傳奇人生,但是他們的作品卻客觀的存在於那裡,因此我把披頭士的偉大落腳在了作品的分析上。

披頭士的很多創新之處並非前無古人,披頭士的創新之處也並非憑空創造,我認為「披頭士創新」的最大意義在於這些創新藉由披頭士被無限放大並對流行音樂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們的創新精神讓打破常規後的音樂被發現了更大的可能性,這被我們稱作自由

那麼對於我們普羅大眾而言披頭士的意義不僅是讓我們享受到了那麼多的經典作品,更享受到了在披頭士啟發下與自己情投意合的當下的優秀音樂作品,讓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些情趣和色彩。


以上文段摘自微信公眾號:soundlibrary聲音圖書館。


感謝邀請,首先,披頭士樂隊,真正將搖滾樂這種音樂形式,帶入了主流音樂圈。並且,不斷的探索實驗,幾乎每張專輯都有新的創意,涵蓋了布魯斯搖滾,嬉皮文化,後期對迷幻搖滾的實驗探索也非常成功。開創了多種搖滾曲風,為後來的太多樂隊提供了發展的方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