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政策的逐漸開放,暴露出的生育問題問題也的得到了廣泛關注,新京報近期的一則報道中提到,中國不孕不育者已超過 4000 萬,占育齡人口的 12.5%,其中男性不育者達 40%。導致男性不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一種是先天性的染色體問題導致的。

正常情況下,男性有 X 和 Y 兩條染色體。但是每 1000 名男性中就約有一名有多餘的一條 Y 染色體, 稱為雙 Y 綜合症。 而每 500 名男性中就會有一名有多餘的一條 X 染色體, 稱為克萊恩費爾特氏綜合征(KlinefelterSyndrome)。

患雙 Y 綜合症的男性的生育能力大部分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克萊恩費爾特氏綜合症患者就沒那麼好運了,這會使他們無法生成可育精子,也稱先天性睾丸發育不全綜合征,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育。

近日,由詹姆斯·特納 (JamesTurner) 帶領的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 (Francis Crick Insitute) 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給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希望。研究發現通過幹細胞技術有可能將皮膚細胞轉變為精子,從而幫助因染色體三體而導致男性不育症。

首先, 研究人員們從擁有三條染色體的不育雄性小鼠體內提取皮膚細胞進行培養,然後用幹細胞技術將這些皮膚細胞轉為能夠形成其他細胞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他們驚喜的發現,約三分之一的幹細胞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那個多餘的染色體。最後研究人員將這些幹細胞孕育成有潛力形成精子的細胞, 並將這些細胞重新注入小鼠的睾丸。

不久後他們在小鼠睾丸內提取到了成熟精子,並利用輔助生殖技術在體外成功孕育出健康且具有生殖能力的幼崽。然而,這個包含希望的方法卻伴隨著癌症的風險。研究人員發現這個方法有 50%-60% 的可能性能夠孕育出新的生命,但是注回體內的細胞卻在 29%-50% 的小鼠中發展成了腫瘤。研究所項目負責人特納對此說道:「事實上我們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在實驗室里把 iPS 培養成可育精子, 同時避免形成腫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