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首個機器人學院——佛山機器人學院在廣東揭幕並對外開放。而佛山機器人學院的首席執行官,博士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機器人專業,如今則作為武漢工程大學工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教授魏巍,正與武工大一起,探索智能科技的"新革命"。

對接國家重大需求 整合學校優勢資源

隨着尖端科技的發展與成熟,工業機器人得以成為製造業的主角。工業機器人在許多生產領域的使用實踐證明,它在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以及經濟效益,改善工人勞動條件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目前,整個機器人應用行業基本上以每年30%到50%的速度在增長。

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武漢工程大學於2014年成立了工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魏教授介紹:"智能化的生產設備為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產品質量,也可以解決相關企業'用工荒'問題。"

經過幾年的發展,武漢工程大學的工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與湖北省內外眾多裝備製造企業展開廣泛橫向合作,為廣大企業解決生產製造過程中遇到的產品升級換代智能製造等問題,幫助企業提升產品核心價值。該中心現在的設備技術着力於焊接和切割領域,在工業機器人中應用最為廣泛。據瞭解,中心面向的是產業化而非單純的科學研發,目前已有項目投入使用,在湖北省內,與宜昌、荊門、十堰等地區產業開展廣泛合作。

為大力促進工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健康快速發展,武漢工程大學積極提供人力及物力保障,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部分老師、博士以及相關企業科研人員等參與其中。研發團隊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實現資源相容互通。同時接納學校的研究生進行項目的研發工作,為學生們提供了能接觸前沿科技、增強實踐操作的高水平研發平臺。除此之外,更是結合學校優勢學科"磷化工"進行深度的延伸和拓展,研發自動化、智能化相關的採礦設備。

研發中心雖以工業機器人為主,但團隊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不僅限於此。機器人行業衍生出來細分的行業種類繁多,主要涵蓋服務型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涉及到醫療、民用等各行各業。魏巍教授坦言:盡管美國製造業回歸,但絕不會成為其主力行業,相比而言,中國智能製造有着更為廣闊的前景。我們將國外先進的技術帶回國內,可以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父子三人 共同創業研發機器人

除了擔任武漢工程大學特聘教授外,魏巍還與父親魏倫,弟弟魏徵共同創業,2016年,他們的四川華巍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四川南充。

據悉,今年64歲的魏倫退休前是哈爾濱焊接所的一位專家,曾擔任國家重大項目焊接設備研發,其中一項重點項目自動化焊接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而魏巍教授2003年自清華大學畢業後,前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參與的一項手術機器人發明專利被硅谷一家風投公司收購,風投公司基於這項專利進行改造,生產出手術機器人產品,並決定聘請他為公司技術總監;生於1987年的弟弟魏徵則畢業於上海交大,後到美國普渡大學讀研究生。

他們父子三人共同研發的焊接切割機器人更是入選南充市首屆"嘉英薈·南充雙創大賽"第一次季度選拔賽"十大雙創新秀";2018年2月,"感動南充2017"評選結果公佈,魏巍教授更是榜上有名。未來,他們研發生產的焊接切割機器人將銷往軍工、重工等行業。

"這臺機器人由我們父子三人研發生產出來的,領先於國內同類產品,其柔韌性、靈活性更強,運動空間範圍更大,可以各種角度、姿態實施焊接切割。"魏巍介紹,他主要從事機器人自動化領域的技術研發工作,負責這臺焊接切割機器人的機械結構、關節運動的計算;父親魏倫主要從事機器人專用逆變式焊接電源系統的研發、生產、製造,負責這臺機器人焊接切割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弟弟魏徵從事控制系統的開發和機器人接口部分的軟硬件開發。

無論作為高校教授還是創業者,這位海歸精英都始終抱持着一種信念,那就是未來的智能製造必將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必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而也正是有了像魏巍教授這樣一批又一批愛國知識分子的不懈奮鬥,才共同"描繪"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宏偉藍圖!延伸閱讀:魏巍,哈爾濱人,武漢工程大學特聘教授,博士,加拿大工程協會會員、美國IEEE會員、中國焊接協會理事、中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焊接學會機器人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海聚工程"海外高層次人才,北京市特聘專家。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武漢工程大學工大青年官網、人民日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