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是父母或其他長輩基於一定的人生經驗或知識,利用口訓或書訓等方式對子孫教誨、訓示、勸諭、誡勉的修身、治家之言”。林則徐家訓作爲我國傳統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色。在中紀委網站推出的系列專題“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中,林則徐的傳世家訓“十無益”榜上有名。家訓折射出家規,家規蘊含着家風。挖掘林則徐家訓的教育內涵,對於當下的家庭道德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林則徐雕像

  一、林則徐家訓的家教淵源

  家庭是一個人出生後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是子女生活的最初場所,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對一個人的成長髮揮着巨大作用,是鑄造人格“脊骨”的關鍵元素。林則徐家訓的形成並非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而是與他的早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尤其是他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林則徐的成長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1.淡泊明志的書香之家

  林則徐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其祖父是個廩生,以教書爲生。但到了林則徐父親林賓日這代,因“家口浩繁”,已是“家無一尺之地,半畝之田”了。但林賓日卻沒有因貧而喪志,仍然日夜苦讀,希望通過科舉振興家道。他的文才在鄉里頗有名氣,但在科場卻屢試不第,一直到41歲,因患“眼疾”被迫放棄舉業,從此“孜孜於教誨子弟,成就後學之事”。林則徐自幼聰穎,在他4歲時,父親便把他帶到塾館開始啓蒙教育。父親林賓日“養其廉恥,使達於奇袤;養其天真,庶免於澆薄”的教育理念,“諄諄然、循循然,不激不厲,而使人自樂於向學”的教育方法,“講授書史,必示以身體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務使領悟而後已”的言傳身教,以及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高貴氣節,造就了林則徐沉毅厚道、正而不譎的品性。林則徐的母親陳帙也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嫁到林家時,林家“家無立錐”,還欠有許多債務,但陳氏無怨無悔,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林則徐從小看到母親的辛苦,曾提出要爲父母分擔生活重擔,但母親總是說:“男兒務爲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爲孝耶!”林賓日夫婦的這種生活態度和志存高遠的家風,對林則徐的成長影響很大。

  2.親情融洽的仁愛之家

青花瓷燈

  林家雖然生活清貧,但一家人過得和睦樂觀,家庭氣氛極其融洽。即便在除夕,一家老小十幾口人圍坐在一起歡天喜地享用年夜飯——家裏唯一的一盤素炒豆腐,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這讓鄰居們羨慕不已。而林家用於夜間照明的一盞油燈,平時只放一根燈芯,因過年纔多加一根,於是,喜慶氣氛瞬間點燃。後來林則徐顯達了,但一盤素炒豆腐和那盞兩根燈芯的油燈,一直被作爲林家年夜飯的保留節目,以紀念往日的艱辛和家人之間的和諧友愛。

  林賓日夫婦心地善良,助人爲樂,他們的愛心不但施之於自己的兄弟、子女,而且推及到宗親、鄉里和學生。林賓日所教學生,有的因家貧無法赴考,他就以自己微薄的束脩,予以資助。甚至出門在外,“遇旅人窮困,每竭貲濟之,而已轉匱乏,略不介意”。母親陳氏也同樣富有同情心和好施之德,“平日濟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盡其心而後即安”“親族鄉黨緩急,無不周恤”。寧願自己“匱乏”,也要賙濟別人的高貴品格,是林氏家教的又一特點。

  3.奮發進取的勤勉之家

  林家人安貧樂道,“藜藿自甘”,但絕非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相反,奮發向上是林家家教的一大特色。林賓日親筆題寫的對聯:“粗茶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就是林家守貧礪志的最好詮釋。

夜晚中,林家“男讀女工”的場景

  父親林賓日以教塾爲業,雖收入微薄,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教書育人。經過數十年的辛勤耕耘,終於換來滿園桃李,學生中考上舉人或進士的多達數十人,鄉人對他的敬業樂業精神交口稱譽。爲了謀生,林則徐母親也夜以繼日地勞作,用自己的女工手藝支撐着一家人的體面生活。由於林母剪裁的花草銷路不錯,她便發動8個女兒一起製作,儼然一個家庭手工作坊。林則徐多次提到當時全家人男讀女工的辛勞之狀:“每際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風怒號,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於斯,女紅於斯,膚慄手皸,恆至漏盡。”這既是當時林家生活艱辛的寫照,也是林家人堅毅勤奮、昂揚進取的精神風貌的反映。

  可見,父母的教誨以及林家淡泊、仁愛、勤奮的家風,奠定了林則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林則徐一生以愛國主義對待國家,以重民思想對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對待社會,以廉潔自律對待自己的高貴品格皆源於林氏家風的傳承。

  二、林則徐家訓的豐富內涵

  林則徐家訓內容豐富,其核心思想是教子做人,以德立身,具體圍繞着爲人處世、做官爲學和勤儉持家三個方面展開。

  1.爲人處世之學

  林則徐傳世家訓《十無益》:“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佈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集中闡述了爲人處世、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多方面的思想。

林則徐《十無益》格言

  “立人”。《十無益》開篇首講“立人”:“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善”作爲一種道德範疇,頗受古人重視。林則徐要求子弟在待人接物中涵養愛心,做好人、行善舉。他認爲,心存仁善勝過最好的風水,這是對儒家的“仁者愛人”的精湛詮釋。

  “待人”。《十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孝悌”是傳統儒家文化的倫理體現,善伺父母爲孝,善待兄弟爲悌。力行孝道是百善之首,“在某種意義上,傳統的中國文化可以稱爲孝的文化”。林則徐家訓繼承了儒家倫理規範的這一內容,特別重視“孝悌”。他認爲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每天敬神拜佛也是徒勞無益的。同樣,如果在家庭裏連自己最親密的兄弟都不能好好相處,又何談其他呢?

  “處世”。《十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讀書”“博學”“聰明”的前提是要學會做人,但如果爲人處事品行不正,即便飽讀詩書,知識淵博,聰明過人,又有何用?“妄取人財,佈施無益;淫惡肆欲,陰無益”,靠欺騙和掠奪他人財富,即使事後樂善好施也不能抵消罪孽,如果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雖然屢屢行善多積陰德,也是枉然無益。“要學做事,先學做人”是《十無益》的思想內核,這不僅是林則徐個人的修身標準,更是他教育子孫後代爲人處世的經典範本。

  2.做官爲學之道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沈覲壽書)

  林則徐一生抱定父親對他“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的期望,用自己的學問、才能和品德,爲國家的興盛和富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誓言,充分體現了林則徐以身許國、不計個人榮辱的崇高境界和愛國主義情懷。同樣,林則徐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長子林汝舟爲翰林院庶吉士時,林則徐特意寫信告之:“服官勿貪利祿,勿戀權位……吾兒其牢記之!”他認爲,出仕做官不是爲了利祿、權位,而是爲了報國恤民。後來,當他得知林汝舟在京居官深受官場不良習氣影響而過於驕傲圓滑時,便在《訓長子汝舟》的信中嚴厲批評了兒子,並教育他要紮實爲政,先學做人,再學做事,而不要貪圖官位虛名。甚至在給夫人的信中還反覆叮囑她要管束好兒子,“須千萬謹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勢,與官府妄相來往,更不可干預地方事務”,嚴禁家人利用他的權力干預地方事務,爲自己謀取好處。

“師友肯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

  鼓勵子弟勤讀詩書,修身養性也是林則徐家訓的一大主題。林則徐以自己的人生經驗,激勵子弟勤奮讀書,從小養成良好的學風。“師友肯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寄託了林則徐對後人的期望。在《致家人》信中,林則徐教導兒子“勿荒棄學業,須磨厲自修”“男兒讀書,本爲致君澤民”。林則徐不但督促兒子學習,還傳授許多治學方法。其一,做學問要借鑑名家經典中的精華爲我所用,“用翻,用跌,用襯,或拓開,或推深,或旁敲,或反逗,皆文字妙法;其二,要寫出好詩,除了熟背數百首名篇之外,還要到大自然中去激發靈感,因爲“山水與吟詠,尤相觸發也”;其三,讀書要學以致用,“貴在用世”。林則徐反對子弟一味死讀書,注重社會知識的學習和處世的歷練。他的次子林聰彝一直在家讀書,缺少社會經驗,林則徐就寫信給他,要他來廣州增長見識,在社會這所大學校中學習。

  3.勤儉持家之方

李商隱畫像

  勤儉不僅是修身齊家的重要內容,亦是傳統持家之方。李商隱《詠史》詩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儉成奢敗是一條歷史規律。林則徐從小就在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耳濡目染,真切地感受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道理,所以他每天上學,都要先將母親和姐妹們所剪制的彩花提到店鋪寄賣,晚上從書院歸來,再到店裏收取貨款回來交給母親。成年後的林則徐常舉自己父母勤儉持家、樂善好施的事例來教育子孫要艱苦奮鬥、勤儉持家。林則徐家訓中也將勤勞和節儉視爲做人的美德。他認爲,勤可補拙,儉可養廉。一個人生活中奉行勤儉,則其物質慾望就少,精神生活會變得充實。如果一味地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享受,經濟條件不容許時,則有可能做出違法的事情。他告誡兒子“首以戒懶爲要”,並要求長子林汝舟給弟弟們做好表率,“爾能勤,二弟皆學勤”。林則徐還專門寫了一副對聯掛在家裏:“芝草無根,醴泉無源,人貴自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希望勤奮、自立的家風,能夠世代流傳。林則徐在《析產鬮書》信中寫道:“餘服官中外已三十餘年,並無經營田宅之暇。惟祖父母在時,每歲於俸廉中酌留甘旨之奉,祖父母不肯享用,略置家鄉產業”。他還特別囑咐諸子:“產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並須知此等薄業,購置甚難,凡我子孫,皆當念韓文公‘辛勤有此,無迷厥初’之語,倘因破蕩敗業,即非我之子孫矣。”從中可看出林則徐節儉養德之家風。

  三、林則徐家訓對當代家庭教育的啓示

  林則徐家訓是留給後世子孫修身治家之訓,其中許多精警之言和善益之論,簡約凝鍊,便於踐行,對當代家庭教育具有可資借鑑的價值。

  1.以身示教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是育人的起點。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一兩的身教勝過一噸的言教”,因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子女的性格、品德與行爲習慣的養成。林則徐非常重視上行下效的表率作用,“欲正影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雖然林則徐家訓有許多訓誡子孫後代的條規,但作爲家長,他躬身自行,以身垂範,爲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十無益》正是他以身示教的最好詮釋。反觀當下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長言行不一,要求孩子要誠實守信,自己卻常常說謊、欺騙;一邊敦促孩子要勤奮好學,一邊自己卻耽於麻將,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直線下降,嚴重影響了教育效果。爲此,我們可以從林則徐家訓中汲取智慧,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來影響子女,這樣才能使家庭教育落地生根收到實效。

  2.嚴慈相濟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於如何教育好子女,卻是現代家庭教育的一大難題。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兩種極端的方式:溺愛式教育和強權式教育。所謂溺愛式教育,就是一些家長把孩子視爲掌上明珠,過分的寵愛、溺愛,傾其所有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甚至對子女的一些不良行爲不加訓誡反而大加讚賞,這種放縱失教的結果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是非觀念,爲以後的成人埋下隱患。強權式教育就是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意味着權威,父母的命令意味着“聖旨”。家長往往從自己的主觀意願出發,全然不顧及孩子的個體差異和真正需求,爲孩子規劃了過高的人生目標,一旦孩子做不到或做錯,便採取打罵、恐嚇甚至威脅的手段進行懲罰。而林則徐則繼承了其父的家教方法,即教育孩子應嚴中有慈,慈中有嚴,愛教結合,嚴慈相濟,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們懂規矩且有孝心。林則徐的這種教育理念對於我們正確處理現代家庭教育中愛與教的關係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

  3.孝親敬長

  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家庭和睦、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縱觀當今的社會,由於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教育的理智往往被情感所代替。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長輩對孩子傾注了過濃過重的愛,一切以孩子爲中心,對孩子的需要,不論是否合理有求必應,處處遷就,而忽略對孩子的人格教育,造成部分孩子驕橫跋扈、目無尊長、出言不遜,不知謙恭禮讓。林則徐家訓“孝親敬長,睦親齊家”,要求子弟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善待鄰里,這對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和堅守。

  4.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是一種智慧、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品質。林則徐在家訓中就屢屢提及要勤儉節約。林則徐位極人臣,完全有條件享受榮華富貴,但他卻常常告誡子孫要“慎守儒風,省嗇用度”,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早起、戒懶,勉勵子弟勤於學業、勤於勞作,自己動手,自食其力,以勤儉傳家。當今社會,不少青少年愛慕虛榮、互相攀比,追求享樂生活,勤儉節約的美德在他們身上已被奢侈炫富的惡習所取代。如果我們能夠引用和借鑑林則徐家訓對青少年進行“勤儉爲本,適度消費”的教育,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5.德遺子孫

林則徐的《析產鬮書》

  做長輩的應該給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麼?這是每個做父母都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如今社會,不少家長還是認爲應該給兒女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如房產、錢財等等。林則徐卻認爲,給兒女留金錢財寶,不如給兒女留美德良言。家訓其實就是珍貴的精神遺產,它能教會後世子孫如何做人,給其指明人生的方向,能夠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林則徐家訓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林則徐這種“薄錢財而重德才”“遺產不如遺德”的教育思想可謂光耀於世。

  總之,林則徐家訓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着豐富的家庭教育資源,我們要堅持古爲今用的原則,合理開發和積極挖掘其中可資借鑑的精華,讓家庭、家教、家風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中得以薰陶和昇華。

(來源:2018年第3期《海峽教育研究》·

陳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