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炒註: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中華帝國一直在改朝換代的劇情中循環。從暴秦、強漢、亂晉、盛唐、弱宋,到最後明清的封閉,我們習慣於從君王的性情、國家的政治軍事史以及官僚的人品道德中去思考過去。但在這些歷史表面的背後,是國家財政的負重前行。財政的興衰,決定了國家的政策和民心的向背

第二周期:集權財政制度的成長直至死亡

從王莽篡漢、東漢虛弱到南朝滅亡,集權財政制度在與世家大族的對抗中,節節敗退,最終死亡。

為便於閱讀,我將第二周期分成上下兩篇。上篇寫秦漢,制度的成長及衰退;下篇寫東漢至南朝,制度的衰退至死亡。

四、世家大族的形成

當官僚集團與地主階級結合時,此類家庭只要再把學業世襲了,世家大族成長的土壤已經成熟了。世家大族出生於西漢末期,在東漢蓬勃發展,消失於唐中期。<關於世家大族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我會單獨開一篇>。

漢武帝時,設立太學,凡進入國立太學的青年,成績優異者可以做官。但到了西漢末年,慢慢產生了一個固定階級。一是因為當時書籍不普及,竹簡可不便宜;二是因為書籍不好流通。因此,擁有良好物質條件的官僚集團和地主階級,只要把學業世襲了,在政治上的特權也就變相世襲了,那麼經濟特權也就順理成章了。

東漢建立時,基本完整繼承了西漢末年的社會結構。東漢對太學進行了擴建,隨著學問的代代相傳,名門望族逐漸形成。

黃巾之亂後,中央政府名存實亡,平民失去保護,紛紛依附到世家大族尋求保護,通過契約把自己從國家公民變成了門第私戶。據記載,當時佃農的田租額達到了60-80%。世家大族實力逐漸強大,而國家財費無著。

於是,國家與社會中間隔著一條鴻溝,政府並不建立在公民的擁護上,反而依靠世家。這一情形,極像西歐史上蠻族入侵羅馬帝國後的情況。

講完了世族,接下來我們看看,東漢至南朝的國家財政,在世家大族的壓制下,是如何艱難騰挪的。

五、王莽篡位,復古主義改革

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並實行改革,但完全無法實行,新朝急速滅亡。

托古改制

西漢末年,官僚集團和地主階級的發展造成中央控制力下降。王莽篡漢後,試圖恢復中央權威,回到儒家所嚮往的周代

1、全面恢復周代的土地國有制。平均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一律不得買賣。以此打破地主壟斷和土地分配不均,增加中央政府對農業稅的控制力。由於抵制強烈,王莽有所妥協,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但土地改革也只堅持了4年。

2、設置五均六筦。全面恢復武帝時期的鹽鐵專營和均輸、平淮二法,把範圍擴展到社會上所有的重要物品,快速擴充財政收入。

3、貨幣改革。政府重新發行貨幣,試圖通過貨幣貶值來增加政府收入。7年間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除了最後一次的撥亂反正,前3次都貶值了。

王莽改革,充滿了激進主義與理想主義,得罪了全國所有階級,也沒能增加中央財政收入,財政崩潰,可謂白折騰一場。公元23年,王莽被起義軍砍了腦袋,人們對之恨之入骨,他的舌頭被分而食之,頭顱被漆制。

王莽不是社會主義穿越者

網上有人拔高王莽,說他是社會主義穿越者,因為他的改革措施跟當代的社會主義改造很像。其實這只是缺乏一定歷史知識的人的一種誤解。

王莽的目的是仿照周代制度維護自己的統治,所謂的社會主義改造只是一種巧合,其改革措施在西漢以前都有例可循。最具代表意義的土地公有制改革,仿照的是西周的井田制,也並不徹底,很快就被改為允許買賣,並迅速被叫停,因此土地公有制改革反映了作為儒家代表的王莽的政治投機與不切實際,而不是社會主義前瞻性。

王莽改制集中反映了儒家是「思想巨人,經濟矮子」。儒家一味地認為周代是理想國,對計劃和市場、公有和私有、政府的角色等實際問題從未深入思考過。在措施上永遠是「以農為本、輕徭薄賦、為官清廉」那三板斧,從來不提商業,在後面北宋的范仲淹和司馬光身上我們還會看到這些。<關於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塑造,我會單獨開一篇>

嚴格意義上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所有改革措施都能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找到影子。

王莽之後,中國封建社會再也沒有徹底的土地改革,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後的社會主義改造。

六、東漢一朝,癌細胞形成

東漢與西漢,雖然都有一個「漢」,卻是兩個氣質完全不同的王朝。西漢雄風,東漢羸弱。我們現在所謂的「強漢」、「漢族,漢語,漢服」,指的是西漢,與東漢無關。而後人一想到東漢,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兒皇帝和外戚專權。如此反差的原因,就在財政里。

上位方式的先天不足

經過短暫的戰鬥,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登基建立東漢,擁護他的「雲台二十八將」大多是世家大族。而且,哥哥劉縯的威望其實比他要高,可是死於鬥爭之中。劉秀繼承了兄長的遺產。

劉秀時期,水排的發明使中國冶鐵業出現巨大進步,並惠及農業,長江流域的開荒也有所進展,農業和民間經濟得以較快恢復,全國人口恢復至5000萬。但世家大族在地方的強勢,困擾著中央的財政,削弱了中央的權威。

光武帝通過新設尚書台,剝奪了三公九卿的權力,加強君主專制;並通過合併皇室財政與國家財政,統一由大司農掌握,來控制中央財政。光武帝可以做到專制,但他難以做到集權,在與地方的鬥爭中總是處於下風,民間稅收大部分被中間階層的世族所抽取。

「度田」失敗,放棄西域

光武帝上位14年後,決定通過整理田地和戶籍的「度田」政策,梳理土地稅和人頭稅,以實現財政集權,但各地豪強紛紛武裝反抗,最後光武帝自認時機不到,息事寧人。

鹽鐵被世家大族壟斷,政府壟斷和專賣收入就消失了。財政收入的不足(可能只有漢武帝初期的一半左右),制約著中央集權的發展。

至此,東漢又回到了西漢初期,中央保持著名義上的權威,地方擁護著中央表面的權威。

東漢無力對外擴張,再大費周章地去經營西域不大可能了。所以當時的西域各小國聯名上書劉秀,要求光武帝派遣軍隊和西域都護,延續西漢在西域的權力,但是劉秀拒絕了。

整個社會的財富聚集在少數世家大族手中,皇權虛弱,不斷冒出的兒皇帝成為擺設,東漢的社會階層板結了。

戰爭壓垮財政

東漢財政收入每年40億錢左右,其中官員俸祿就佔去一半。帝國財政要想有所盈餘,只能從其他開支上下手,所以開國幾位皇帝提倡節儉。

由於財政收入不寬裕,東漢一直避免戰爭,東漢每年給北方和西方的蠻族交錢,大約每年2億錢。公元91年,竇憲破匈奴後,東漢財政開始吃緊。

從漢安帝(公元107年)開始,東漢與西面羌族發生正面衝突,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60年,直至平定羌亂。高達320億錢的戰爭費用直接拖垮了東漢財政,政府甚至靠明碼標價賣官來籌錢。

西北羌亂才平,東北鮮卑又崛起,但東漢已無力平定,眼睜睜看著鮮卑做大。

迫於財政壓力,漢恆帝下令全國田地每畝加征10錢(畝產值90錢),但世族的阻擾根本無法做到全面徵收,至此東漢進入了不可逆的崩潰階段。漢靈帝時,又加征10錢,單單土地稅率就已超過25%

黃巾起義爆發後,為了籌集軍費,皇帝創設了集財政和軍政於一身的州牧,皇帝對地方的控制虛弱,便通過集權的州牧過問地方事務。州牧的坐大導致出現了三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唐「安史之亂」與之很像。

七、三國兩晉,癌細胞擴散

三國兩晉,前後持續200年,世族掌權,是春秋戰國之後的又一大動亂期。與春秋戰國不同的是,此時只是在既有體制里掙扎,沒有打破體制的變法改革。

曹操屯田,財政第一

軍閥混戰中,獲勝的一方往往是財政實力強勁的一方。曹操重視屯田,徵召軍士和流民在當地耕作,建立更加持久的財政體系,在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

董卓囤積貨幣,但由於物資短缺和戰時貨幣經濟的停止,無法買到足夠的糧食,最終歸於失敗。袁紹的軍糧一靠臨時籌借,二靠直接掠奪,不可持續的財政讓他的後勤十分脆弱,官渡之戰中,曹操正是先斷其糧草才擊潰袁紹。

曹操統一北方後,在全國推廣屯田,將農田的稅收制度化,最終曹魏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控制人口達到440萬,成為三國最強大的國家。

東吳的孫氏與當地世族聯手統治,延續了東漢的門閥結構,財政實力較低,既無力擴張,在無外界刺激下也可依靠慣性保持政府的運轉,控制人口近240萬。

蜀國地貧人少,人口100萬不到,財政收入本就有限,連年北伐耗盡國庫,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

三國控制總人口800萬,只有實際總人口的1/4,另外2400萬人口要麼是流民,要麼依附在世族門下。

改革破產,西晉崛起失敗

司馬氏繼續發揚曹操的屯田政策,走到哪都發展農業,鼓勵種田,保持政府獲得足夠的財政收入來支持戰爭。

西晉建立後,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全國,雄心勃勃的晉武帝隨即開展財政改革:清查全國的人口和土地,並把土地平均分配給老百姓耕種。經釐清,晉朝人口達1600萬人,比三國總人口多了一倍,但依然只有實際人口的一半。

晉武帝的改革包括:

1、占田制,國家准許農民有權佔有法令上所規定的田畝,並就其所佔有的部分土地繳納土地稅。不少豪門世家的佃戶,也都紛紛脫離主人,並開墾了大片荒地。

2、戶調稅,以戶為徵收單位向國家繳納定額的絹和綿。

3、蔭親蔭客制,規定除官員不課田,不繳戶調外,可按官位高低,蔭其親戚,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這是一種保障貴族、官僚們經濟特權的制度,是晉武帝的一種妥協。

4、恢復人口,下令17歲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則由官府代找婆家。

晉武帝的改革顧及到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不可謂不完善,若能良好地延續下去,西晉很可能就成為繼漢朝之後的又一強大王朝,就不會有後面的蠻族入侵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晉武帝改革與東漢光武帝「度田」一樣,很快失敗。

晉武帝的西晉是通過禪讓得來的,上位方式的先天不足,與東漢類似,因此他對世家門閥做出了大量的妥協和讓步,他看似完美的改革中其實有著大量後門。作為國家政治制度核心和世族護身符的「九品中正制」完整保留。

土改只能在曹魏故地推進,蜀吳故地因為繼承了東漢的土地權屬關係,土改不了了之。到了最後,越來越多的納稅人口和土地再次消失在了官僚世家的庇護之下,稅基繼續縮減,西晉財政無以為繼

改革的失敗,使得晉武帝很鬱悶,晚年沉迷酒色,逃避現實。為對抗世家大族,他又決定通過大肆分封司馬氏諸侯王,一口氣分封了27個同姓王,加強皇族勢力。

但由於中央疲弱,王室諸侯捲入皇權爭鬥,晉武帝去世的第二年(公元291年),西晉便進入了「八王之亂」,這一次西晉沒有了西漢「七國之亂」時的好運,中央很快就失敗了,地方勝利,蠻族趁勢入侵,中國進入「五胡亂華」黑暗時期。

晉惠帝出逃洛陽時,剩下僅剩3000文錢,連一隻雞都買不到;匈奴圍困晉懷帝時,官員都在挨餓,可見中央財政之窘迫。西晉沒有財政能力進行大規模對外戰爭,永嘉之亂後,西晉幾無招架之力,很快滅亡。

公元317年,西晉王室南遷,衣冠南渡,建立東晉,離晉武帝去世不到30年。

在中國歷史上,一般來說,禪讓得來的政權都比較弱勢。比如王莽的新朝、曹魏、西晉,包括後面的南朝。這是因為禪讓本身就是上層社會的一場巨大的利益交換,皇帝會受到無數掣肘,無法做到財政集權。

傀儡般的東晉

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但皇權更加衰落,因為東晉是客居政權,「王與馬共天下」,王(世族)在前,馬(司馬)在後,政府更加依賴江南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飛揚跋扈,東晉王室如同傀儡一般。

東晉查不清土地,理不清戶籍,雖然將土地稅率增至1/10,但稅基不足,中間的世家大族又截留大部分,進入中央口袋的就十分可憐了。

東晉是中國歷史上門閥統治的巔峰時代,大門閥頻繁反叛(王敦、蘇峻、孫盧、恆玄、劉裕),打仗也得靠門閥,在門閥眼裡,皇帝就是個橡皮圖章

大司馬恆溫為了應對北伐,解決財政不足的問題,在他的主持下,終於理清了戶籍,但他去世後,又回到以前的鬆弛。由於納稅土地嚴重不足,到了公元377年,晉孝武帝直接宣布不再徵收土地稅(實在是收不上來),直接按人口徵稅。

淝水之戰後,東晉財政吃緊,開始加稅,每人的稅負由3石變成5石(畝產3石,1石約等於60公斤)。隨著戰爭的進一步加劇,土地稅重新進入政府眼帘,寒門出生的太尉劉裕趁釐清土地之際,一舉廢掉皇帝,建立南朝宋,拉開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大戲序幕。

八、南朝的騰挪,艱難的續命

在更加板結的社會裡,南朝騰挪著最後的資源,在財政的緊箍咒下艱難前行,然而無論怎麼改朝換代,世家大族巋然不動,僵化的南朝靜靜等待外界颶風的席捲。

宋的歷史重演

劉裕出身寒門庶族,掌握軍權,公元420年建宋以後,以東晉前車之鑒,強勢削藩,集權中央。打擊豪族,重用寒門,輕徭薄賦,整頓戶籍,厲行土斷,改善國家的政治和財政狀況。但運氣不好,劉裕即位才2年便去世,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些,讓庶族形成穩固的實力,國家將是另一番景象。

宋文帝繼位後,繼承父親的經濟政策,繼續釐清戶籍和土地,休養生息,國家財政狀況逐漸改善。宋文帝在位30年,國家逐漸步入正軌,然而,操之過急的元嘉北伐,前後三次,全部失敗,不僅沒能收復失地,反使財政支出驟增,財政又變得緊張。

宋孝武帝繼位後,進行了全方位的「宋孝武帝改革」,政治上,恢復祖父劉裕的集權政策,「寒人掌機要」;經濟上,加大徵稅力度,擴充財政收入。「宋孝武帝改革」跟漢武帝時很像,重點在於斂財。在財政的支撐下,宋孝武帝兩次擊潰北魏軍隊,開始居傲自滿、好酒奢靡、大興土木,民間的財富很快耗盡,財政開始崩潰。

宋孝武帝去世後,宋陷入宗室內鬥的旋渦,將軍出身的齊王蕭道成(蕭何後代)趁勢崛起,逼迫宋帝禪位,此時距離宋孝武帝去世僅13年。

南朝宋享國60年,是南朝存續最久、國力最強的朝代,將「收入增長-財政盈餘-支出猛增-財政赤字-財政崩潰」這個歷史規律快速而完整地演繹了一遍。

齊的短命

蕭道成篡位後,首先是整理財政。力行節儉,用鐵取代金銀器具,取消衣服豪華裝飾,以此減少支出。整頓戶籍,增迦納稅人口。與開國皇帝劉裕一樣,齊高帝在位時間也很短,僅3年。

齊武帝繼承父親政策,提倡節儉,繼續整理戶籍,但爆發了世族抵抗的「卻籍之亂」,平定之後,齊武帝停止整理戶籍。與光武帝和晉武帝的失敗如出一轍。

齊武帝的後代們爭權奪利,奢侈腐靡,宗室蕭衍掌握軍權,篡位建梁。

南朝齊沒能恢復經濟,財政收入始終裹足不前,成為南朝最短命的王朝,僅23年。

愛佛的梁武帝

南朝梁55年,梁武帝一人獨享47年。

梁武帝的節儉算是出類拔萃,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饑。但也僅僅是節儉限制財政支出而已,制度上幾無建樹,一切照舊,世家大族依然過得滋潤。

南朝梁的運氣也比較好,同時期的北魏由於孝文帝改革激起的矛盾,爆發了長達幾十年的內亂和起義,國力急轉直下,無力進攻南方,南朝梁有了難得的踹息之機,財政收支逐漸好轉

有了點家底,沒有用在北伐的民族事業上,而是花在了皇帝個人喜好上,梁武帝後期喜歡上了佛教,號召全民信佛,由於僧侶不用納稅,以致一半的戶口記名其下,國家財政蒙受巨大損失;興修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就發生在此時,耗盡財力,財政直接塌陷,衰弱的梁朝給了外族可乘之機,爆發了「侯景之亂」,梁武帝被活活餓死。

侯景之亂後,南朝梁的好運到頭,北方的西魏相繼奪取富庶的四川和江陵,南朝梁更加衰弱,軍閥陳霸先廢梁立陳。

陳朝的衰敗

公元557年,陳霸先建立陳朝。失去了四川和江陵這兩個糧倉,再加上地方勢力割據,南朝的實力已遠遠落後北朝。南朝陳的疆域面積只有前三朝的一半,人口也最少,加上統治者又極度腐敗,它的財政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經無法與北朝對抗了。

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舊制度終於圓寂。

衰敗的南朝之所以能存續169年之久,是因為在血與火中誕生的北朝,建立一套全新制度需要時間。當它完成了制度重建後,以鳳凰涅槃之勢席捲整個南方。

四、小結

世族不在乎政權歸屬,他們看重的是自己的世襲利益,依靠世族上台的政權,留下了國家財政虛弱無力的痼疾。光武帝、晉武帝、宋武帝曾試圖扭轉現狀,一一失敗。集權財政名存實亡,國家內外紛爭不斷,社會猶如一潭死水,百姓生活暗無天日。

無法阻止的開始,無可避免的走向毀滅。

北魏以均田制解放佃農,隋朝以科舉制瓦解世襲世族,集權財政制度涅槃歸來,開創盛唐。具體分析請看下篇《財政眼中的帝國興衰(三)—隋唐》。

歡迎交流、分享,作者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拿破崙小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