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无疑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唐朝诗人们井喷似的诞生,争奇斗艳,竞相绽放,展现出他们的才华与勤奋。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向李白那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有些诗人却被无情埋没,他们的作品不被理解,始终没有出头之日。


崔信明就是其中一位,他很早就已经出名,到了年纪稍长的时候,已经是博闻强识,成为文章圣手,被寄予厚望。然而,当地一个叫做高孝基的相士却泼了一瓢冷水:“我看崔信明才华虽然冠绝一时,但肯定爬不到高位”。


结果一语中的,还真的就让这位相士说中了。崔信明在隋末时就担任了尧城令,结果赴任没有多久就赶上了天下大乱。他所治下的尧城被窦建德团团围住,而他的弟弟正好在窦建德军中效力,劝其开城投降。崔信明不愿投降,又无力抗衡大军,更担心城破被俘,他竟然翻过城墙逃走,在太行山一代归隐。唐朝建立之后,他被征召出来为官,到死也不过就是秦川令,还是没有逃过高孝基的预言。


现在说起崔信明,只是历史长河之中的一名过客,即便是专门研究唐诗的专家,也不会对他有太多的印象。原因很简单,除了史料记载较少外,还因为他留下的作品较少,仅有一首《送金竟陵入蜀》和一残句。这一残句就是“枫落吴江冷”,名气极大,连李白和苏轼都曾经借用过。


“枫落吴江冷”,为历来文人所赞赏,宋辛弃疾在《玉楼春》中说:“旧时‘枫落吴江’句,今日锦囊无着处。” 陆游则在《秋兴》写道:“才尽已无枫落句,身存又见雁来时。”后来,“枫落吴江”甚至专门用来借指诗文佳句。


李白在《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中,将这句话巧妙地化用进来,写出了“枫落吴江雪,纷纷入酒杯”的绝妙佳句。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脍炙人口,最后一句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其实,在有些版本之中,这句话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这样的话,就与崔信明所作一模一样。


这句残诗不仅在后世被广泛认可,在当时就已经相当有名了。不过,这种出名,为崔信明带来不是幸运,而是悲剧。


崔信明如此有才华,自然有当时文人恃才傲物的臭脾气。不过,当时有一个叫做郑世翼的扬州录事参军,更为桀骜不驯。有一次,他们两人分别乘坐客船,相遇在江上。当两艘客船靠近时,郑世翼拱手向崔信明的船舱致意:


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

听说这人是自己的崇拜者,还想看看其余的诗句,崔信明不由激动起来。他连忙答应,从船舱中捧出多年的旧作,悉数交给郑世翼,请他指正。


这原本应该成为文人的友谊的开始,不料却成为了一场闹剧。郑世翼皱折眉头看了几首之后,愤然说道:看到的没有听说的那么好!(所见不逮所闻)


如果只是羞辱还好,谁知道郑世翼却做出了最为决绝的行动。他狠狠将崔信明的诗稿,一股脑扔进了江水之中。也许就是这样的恶人,让崔信明毕生心血付之东流,仅仅存世一诗一残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