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不是神話小說,是一本歷史真實記錄的史書,一部荒誕不經的神話小說怎麼可能流傳成千上萬年呢?只是現代的人們無法理解當時的情況罷了。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這樣,上一代史前文明由於某種衝突爆發了全球核子大戰(核爆炸),終於一方勝利,消滅了「敵人」,但是地球已經被重度污染,很多生物已經被輻射發生了基因突變,山海經裡面記載的4000多種奇怪生物都是發生了基因突變的動物(背部長眼睛的羊,胸部聯在一起的人,人面蛇身,九尾狐,九頭鳥,獨眼壽。。。),基因突變的動物是無法長久遺傳基因給後代的,這也是現在很多書中的動物現在根本找不到的原因。文明也已經被破壞殆盡。於是倖存的少數文明人決定重新凈化地球,發展文明。

那麼當時的任務有2個,第一,凈化全球環境,第二,重新發展文明。

一,凈化環境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污染物盡量擴散稀釋,方法只有大規模攪動海水,用以製造全球性的洋流和大風,攪動海水可以用撬動大陸板塊的方法,這樣可以再次用少量核爆達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大禹治水」不是大禹治理洪水,而是大禹製造洪水。這裡司馬遷都沒有讀懂(可能是由於司馬遷知識結構的局限性。

《山海經》中《海內經》寫的很清楚:「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禹和鯀開始布置核反應堆,均勻分布在亞洲板塊四周(定向爆破))。。。。。。「帝乃命禹卒布土,已定九州」(黃帝命令禹停止布置核反應堆,亞洲板塊的核反應堆已經布置足夠了)。。。。。「后土生一鳴,一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核反應堆埋在板塊邊的海水中,生出巨大的水蒸氣鳴叫,過了12年,壓力巨大,板塊開始移動,也就是地質學所謂的燕山運動,北部的內蒙古本來是海邊,結果短時間上漲2500米(參考地質學),然後被困住的大量海水從北方傾瀉向南方,由於秦嶺的阻礙,海水從禹和鯀已經布置好的河道流出四川西部(當時印度板塊還沒有撞過來,四川西部是海岸線,西邊是特提斯海。我也懷疑四川的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失也和印度板塊的突然撞擊有關係,因為引發了大地震,三星堆裡面的很多青銅造型和山海經裡面很相似,所以山海經描述的時期和三星堆文明應該處在同一時期,所以印度板塊不是緩慢撞擊亞洲板塊,也是人為的板塊運動,是突然性的,短期的和劇烈的)。

所以《山海經》甚至很多西方古代書籍中的大洪水,都是這些上古文明的倖存者製造的,目的就是利用大陸板塊攪動全球的海水運動,擴散和稀釋核輻射,讓地球恢復正常。但是這同時也造成了全球的板塊運動,造成了本來古代中國四面環海的結構變為了北方陸地的連接和西面的印度板塊擠壓。(山海經的地理是描寫板塊運動之前的地貌,不是現在的,所以很多人不理解)

第二:重新發展文明,上古的倖存這已經不多,那麼地球上還剩下一些尚未開花的野人(人類的祖先),於是這些倖存者商議,大家分成4個小組,分別在全球的四個野人部落傳播文明,那就是四大文明的產生。

就說中華文明吧,三皇五帝記錄基本上都是神一樣的任務,比如伏羲女媧的人身蛇尾,這可能也是受到了一些核輻射的影響,還有黃帝時期的發明大爆發。真正的發明其實是很漫長的,比如火藥的發明,要經過很多代人的總結,但是黃帝就1個人直接發明曆法,發明文字,發明房屋(人類本來祝洞穴),播種農耕,養蠶制衣,草藥醫治(黃帝內經),發明水井。。。。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穿越劇。足以說明黃帝本身就是一個高智慧文明人。

所以《山海經》是寫實的史書,然後由帝王皇家保存,但是自從商朝被滅,流落民間,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和倖存者已經滅絕多年,當時的人類由於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已經沒有人看得懂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