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出色的演技來掩飾自己的真實目的,這也是歷史傳授下來的大智慧。當一個人學會了在對手面前僞裝,那麼,這場博弈就已經勝利了一半。

本來穿着整齊的年輕小夥,經過一陣換裝之後,變身爲穿着破爛的乞丐;本來還可以活蹦亂跳的小夥,一下就趴在地上靠爬行前進,本來少了一個胳膊和半條腿的乞丐,看到夜深人靜,天台無人後,雙手捧起錢盒大搖大擺地走了……在大城市裏,類似的現象每天都在上演着,“假乞丐”已經成爲人們不敢樂善好施的“藉口”了。

不管是編謊話騙取同情,還是裝殘疾騙取錢財,這些都是利用人們的善心,不需要什麼技巧,不需要能力,只需要一個字——裝。越能“裝”,賺的就越多。在乞丐行業裏,“能裝是福”,演技越高,“酬勞”越豐厚,和演藝圈裏的生存法則還是非常相似的。

其實,這個“裝”可是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大智慧,這其中潛藏着深厚的學問。而被巧妙得運用到如今的“乞丐組織”中,也算是“物盡其用”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歷史是怎樣把“裝”練就得爐火純青。

我們先說“裝傻”的技巧,回首歷史,孫臏是當之無愧的“最聰明的傻子”。

孫臏遭到老朋友龐涓的暗算,被挖去膝蓋骨,困在牢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但是,孫臏沒有絕望,他從未放棄逃走的信念,爲了打消龐涓對他趕盡殺絕之心,他決定用裝瘋賣傻來降低龐涓對他的戒心。

有一天,龐涓想試探孫臏,專門派人送豐盛的晚餐給孫臏吃,孫臏拿起筷子之時突然昏厥,嘔吐不止,藉着發怒,大叫。龐涓見到孫臏又哭又笑,不相信他真的瘋了,就命人將其扔到豬圈裏,孫臏渾身污穢不堪,披頭散髮,全然不覺地在豬圈泥水中滾倒,直怔怔瞪着兩眼,仍是又哭、又笑……

龐涓又派人在夜晚、四周別無他人時,悄悄送食物給孫臏:“我是龐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實在同情您。請您悄悄吃點東西,別讓龐將軍知道!”

孫臏一把打翻食物,猙獰起面孔,厲聲大罵:“你又要毒死我嗎?!” 來人氣極,就撿起豬糞、泥塊給他。孫臏接過來就往嘴裏塞,毫無感覺的模樣。

於是來人回報龐涓:孫臏是真瘋了。

龐涓這時纔有些相信,從此任孫臏滿身糞水的到處亂爬,有時睡在街上,有時躺在馬棚、豬圈裏。也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孫臏困了就睡,醒了就又哭又笑、又罵又唱。龐涓終於放下心來,但仍命令:無論孫臏在什麼地方,當天必須向他報告。

孫臏終日癡癡傻傻,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混跡於豬圈之中,漸漸地龐涓也半信半疑,對孫臏的看管較之之前鬆懈了很多。

最後,孫臏在“傻氣”的掩護下,藉助田忌的幫助,逃離了龐涓的監視。孫臏的“瘋病”也隨之“痊癒”了。

“裝傻”是一種環境所迫,要的是逼真的演技;而“裝病”就不同了,既要有精湛的演技,也要裝得有技巧。

魏明帝終於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整個皇宮處在一片哀聲中,而魏國朝廷的兩派之爭也拉開了帷幕。

太子曹方年少,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兩人各領兵三千。輪流駐守皇宮。曹方雖說是曹氏一族,但在能力和資歷上遠不及司馬懿。起初他還尊重司馬懿,事事聽取司馬懿意見,長期下來,心中不免有些不平。

後來,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說:“大權不能分給外人啊!”,於是,曹爽就用魏少帝的名義提升司馬懿爲太傅,接着,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職位。表面上看是地位提高了,實際上卻是削了司馬懿的兵權。司馬懿看在眼裏,裝聾作啞,一點也不干涉。

曹爽見自己大權在手,就尋歡作樂,過起荒唐的生活來了。爲了樹立他的威信,他還帶兵攻打蜀漢,結果被蜀軍打得大敗,差點全軍覆沒。

司馬懿表面不爲所動,暗中自有打算,以年老多病爲由,暫不上朝了。

聽說司馬懿生病,曹爽非常高興,但是畢竟有點不放心,想打聽一下太傅生的是真病還是假病。

有一次,有個曹爽親信的官員李勝,被派爲荊州刺史。李勝臨走的時候,到司馬懿家去告別。曹爽要他順便探探情況。

李勝到了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躺在牀上,旁邊兩個使喚丫頭伺候他吃粥。他沒用手接碗,只把嘴湊到碗邊喝。沒喝上幾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來,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勝在一旁看着都覺得噁心,但又爲昔日威風凜凜的大將落得今天的地步感到可悲。

李勝對司馬懿說:“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擔任本州刺史(李勝是荊州人,所以說是本州),特地來向太傅告辭。”

司馬懿喘着氣說:“哦,這真委屈您啦,幷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備啊。我病得這樣,只怕以後見不到您啦!”

李勝說:“太傅聽錯了,我是回荊州去,不是到幷州。”

司馬懿還是聽不清,李勝又大聲說了一遍,司馬懿總算有點搞清楚了,說:“我實在年紀老,耳朵聾,聽不清您的話。您做荊州刺史,這太好啦。”

李勝告辭出來,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說:“太傅只差一口氣了,您就用不着擔心了。”曹爽從此便放下心來。

但是,就在公元249年的新年,司馬懿的病突然就痊癒了。

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掃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親信大臣全跟了去。這幫人剛一出皇城。太傅司馬懿立刻披戴起盔甲,抖擻精神,帶着他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率領兵馬佔領了城門和兵庫,並且假傳皇太后的詔令,把曹爽的大將軍職務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亂成一團。有人給他獻計,要他挾持少帝退到許都,收集人馬,對抗司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隻知道吃喝玩樂的人,哪兒有這個膽量。司馬懿派人去勸他投降,說是隻要交出兵權,決不爲難他們。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過了幾天,就有人告發曹爽一夥謀反,司馬懿派人把曹爽一夥人全下了監獄處死。

就這樣,魏國的政權全數落到了司馬氏手中。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扮豬吃老虎”靠的就是自己精湛的演技,矇混過關。鋒芒太露,太容易暴露自己的目標,惹人懷疑。以“病”爲藉口不失爲讓對手放鬆警惕的最有效方法,然後時機一到,便可全力反撲。

其實,不只是“裝傻”、“裝病”,“裝孫子”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一個學問。一般來說“裝孫子”不是一個好詞兒,該說的話不說,該乾的事兒不幹,幹了壞事兒還像沒事兒人一樣,這叫裝孫子。另外一種說法,是“揣着明白裝糊塗”,把自己裝扮成十足的傻瓜,其實心裏比誰都清楚;也會被人罵爲裝孫子。

古代裝孫子的高手中,要數勾踐最“優秀”。

吳國的大軍即將兵臨城下,來勢兇猛。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越軍果然大敗。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勾踐聽取臣子范蠡的建議,低聲下氣地向吳國求和,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勾踐不僅把心愛的女人、越國第一美女西施,孝敬給吳王夫差,而且與王后一道,入吳爲奴,在吳國老國王墓旁的石室裏,替吳王餵馬。他們小心地伺候吳王,百依百順,忍飢挨餓,沒有表露半點怨言。

據說,有一次吳王夫差生病,勾踐去探病,親自伸手蘸起夫差的一點大便,放在嘴裏嚐了嚐,便一臉笑意地對夫差說:“臣曾學過醫術,只要親嘗一下病人的糞便,便知病情。大王的糞便味酸而苦,與谷味相同,由此可知病情不重,不久即可痊癒。”夫差見勾踐居然敢於能嘗糞測病,非常震驚,對他的忠心也不再懷疑,很快就放勾踐回國了。

回到越國,勾踐遷都會稽,以最快的速度復興國家。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嘗苦味,還自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後來,越國逐漸富強,終於滅吳復仇。這是歷史上有名的“臥薪嚐膽”的故事。

孫臏裝傻,司馬懿裝病,勾踐裝孫子,這些都需要設計者付出巨大的代價。一個人懂得裝傻,並不是真的傻瓜,那是大智若愚;一個人裝病不是真的胸無大志,而是混淆對手、暗度陳倉;一個人學會裝孫子,並不是不思上進,而是在暗箱操作、運籌帷幄。

在現實的生存環境中,怎樣不動聲色地改善自己的現狀纔是最聰明的。不露自己的高明,還能糾正對方的錯誤,沒有好的演技是達不到效果的。

做大事,切忌趾高氣揚、目中無人,鋒芒太露會被人當靶子使。在你羽翼未豐之時,要學會掩飾,學會“裝”。如果被人看出在裝,那不叫高明,反而會招來一頓臭罵。所以,真正的境界在於“裝而不露”,把“裝”演繹成自然。此等境界,絕非一日之功。太多的人,甚至一輩子都到不了這一步。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這個歷史很有趣》,噹噹、京東5折搶購~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