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主席範鴻齡(左),正計畫將情況穩定的患者,轉到社區康復設施隔離。旁為行政總裁高拔陞。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本港確診個案回落,公立醫院壓力減輕。不過醫管局主席範鴻齡昨在電臺表示,正計畫設立社區康復隔離設施,研究將情況穩定的患者轉到社區康復設施隔離,並正物色選址和制定營運安排,在政府現有物業中挑選遠離民居的設施,以免影響社區安全。而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就指,現時醫管局的隔離病牀供應充足,但因應病毒短期內不會消失,當局亦要有兩手準備,調節醫院運作。

上月確診個案急增時,醫管局已啟用第二線隔離病牀。截至昨日,醫管局啟動一千一百三十張負壓病牀,使用率為五成一;負壓病房則啟用五百七十九間,使用率約六成六。範鴻齡昨在電臺節目稱,如果二線病牀都爆滿,就需要考慮將穩定病人轉送至社區的隔離設施。他說早前與行政總裁高拔陞視察過一些設施,大前提是不能影響社區安全,而駿洋邨是其中一個考慮,但駿洋邨目前用作檢疫中心,盡量不想將隔離營和康復隔離中心放在一起。

他指,不會等候興建新選址,會物色現有合適的設施,按專家小組建議,認為是安全才會執行,並制定移送病人和醫護工作安全的方案。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稱,現時毋須啟用社區隔離設施,病牀都充裕,但鑑於外國疫情變化急速,「一兩個星期完全另一回事」,需要有兩手準備。他又指醫院需要考慮恢復部分非緊急服務,會考慮感染控制、保護裝備用量等因素,以人流不多、控制到時間,及不需要使用N95口罩的服務行先,例如電腦斷層掃描及磁力共振。

對於醫護的防護物資,範鴻齡指以往一向靠外面進口,「沒有想過這類災難性(疫情),突然消失,每個國家都先顧自己。」他說需要檢討本港部分防護裝備是否需要本地生產,雖然會提升價格,但認為策略性物資不能只考慮金錢。他又稱當局有千多部呼吸機,會繼續全球搜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