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雨上,吃面喝汤。

  • 面,才

「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民间,吃面则是夏至日的经典节目。将面条下入滚沸的开水中,稍等片刻,便能成熟。

老北京人夏至爱吃一碗过水炸酱面,面条煮熟后用凉水一过,摊上丰富的菜码:黄瓜丝、水萝卜丝、绿豆芽、青豆粒等,调上炸好的酱,吃起来既香浓又爽利,别提多适合夏天了。

还有一种麻酱拌凉面,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过节」的吃食,放上蒜汁、咸菜末和各种时令蔬菜丝,用调好的芝麻酱、花椒油、老陈醋一拌,鲜爽解馋。

一碗过水凉面,是整个干燥炎热夏季的常备主食。

北方人传统以小麦为主食,吃面条讲究面体本身的筋道和口感,南方的面条属于小吃,更加注重汤头和佐料的变化。

南方人夏至所吃的面,不是凉拌面,而是配上肉丝或鳝丝,浇头扎实的汤面。

南方的面以碱面为主,偏细,对浇头和汤头的要求较高。清朝的顾禄在《清嘉录》写有苏州消夏的面食:「面肆添卖半汤大面,日未午已散市。早晚卖者,则有臊子面,以猪肉切成小方块为浇头,又谓之卤子肉面,配以黄鳝丝,俗呼鳝鸳鸯。」

不吃碗夏至面,仿佛就不曾过了这个夏天。

  • 冰冰凉凉的酸梅汤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好像没有特别明显的感觉,下班了7点左右天才黑下来。

回到家,还可以喝一碗酸梅汤。

我相信文字确实是有温度的。光看到这三个字,就有一种酸酸的、冰凉凉的感觉。酸梅汤是夏至解渴的饮品。

宋代《武林旧事》里,记载临安有卖卤梅水的,可能是最早接近酸梅汤的饮料。但是清朝「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里说的是酸梅汤,这肯定没跑的。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夏季凉饮,以酸梅汤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围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

一碗酸梅汤,是卞之琳先生的最爱了。他写道:

这儿倒有一大枚, 喝掉它!(老头儿,来一杯。) 今年再喝一杯酸梅汤, 最后一杯了……啊哟,好凉!

夏日、凉面、酸梅汤、湿哒哒的房檐,

这平平淡淡却又无比可爱的日子。

眼看著树木忽然间长满了叶子,

我又产生了那个熟悉的信念:

生命随著夏天的来临,又重新开始了。

你的夏至,有什么特别的回忆吗?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


俗语云:「立夏落雨,谷米如雨。」立夏是炎热天气到来的开始,但它也带来了雨水,所以从这天开始,人们必须要滋补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有更好的收成。那么,立夏这天,该吃什么呢?

?我是湖南衡阳人,我们这边一到这个季节吃立夏蛋和糯米团这些食物,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立夏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衡阳人还有吃「立夏团」的习俗,立夏团子主要使用糯米制作而成,团子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

?


今天就是夏至。在古代,夏至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端午节。三国曹丕就有「从朝至日夕,安知夏节长」的诗句。自古以来,在夏至这天,皇帝要幸临地坛祭祀地神,官员要放假,民间也有祭祖的习俗。「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灵光正想泥封上,清梦遥依辇路通。烟散玉炉知昼永,星分银烛坐宵中。闻君已就汾阴赋,犹向周南叹不逢。」明代诗人、散文家王慎中的这首诗描绘了夏至日皇帝率百官到地坛祭祀地祇的情景。那么北京夏至有什么习俗?夏至要吃什么?夏至要做什么?明清皇帝夏至日到地坛祭祀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仪式,《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地祇」即地神。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汉末年按阴阳方位在长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坛。此后虽历代礼制不同,有时天地分祀,有时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坛。金代建中都城时在北京通玄门外(今复兴门外会成门东北)建北郊方丘。到了明清时代,祭地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干北坤」的说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建立地坛,地坛成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一天,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皇帝祭地程序繁琐复杂,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开始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夏至当日,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干清门报时,请皇帝到地坛行祭礼。祭祀共分九个仪程,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地区久旱无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第二天京城一带连续两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嘉庆皇帝为表感激,派二阿哥绵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恭诣皇祇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谢礼。民间祭祖盼消灾年丰除了皇帝在夏至日到地坛祭祀,民间也有很多习俗。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之俗,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土地神(或称地母)、水神等。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刚刚收获,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因夏天炎热,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在老北京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夏至这天,北京人多半选择吃面,有打卤面、炸酱面、牛肉面、鸡蛋面等,吃起来别有风味。吃面时,人们喜欢将面煮熟后用冷水过一下,然后用芝麻酱(或炸酱)、花椒油、老陈醋、黄瓜丝等拌一下,再把蒜瓣捣成蒜泥,往上一泼,味道鲜美,还能降温消暑。江南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夏至人们还大秀冷盘、生菜,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江南还有「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的谚语,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更健康。老北京夏至日的习俗:祭祀消灾、夏至面和蒲扇老北京还流传「夏九九歌谣」:「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夏至面「夏九九歌谣」形象地道出了夏至后的天气变化,生动地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夏九九歌谣」最早是南宋人陆咏在《吴下田家志》中记载的,后来有人发现,此歌谣用松烟墨书写在湖北省老河口的一座禹王庙正殿的榆木大梁上。老北京大碗茶如今,网友在网上发布了当代「夏九九歌谣」,将一些新生事物写入其中,颇为有趣。如:「一九二九温升高,摇扇风扇开空调;三九温高湿度大,冲凉洗澡来消夏;四九炎热冠全年,打开风扇汗不断;五九烈日当头照,无处躲来无处跑;六九时节过立秋,清晨夜晚凉飕飕;七九炎热将结束,夜间睡觉防凉肚;八九到来天更凉,男女老幼加衣裳;九九时节过白露,过冬衣被早打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