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過剩/理解不足

人類正面臨着史無前例的革命,我們所有的老故事正在破滅,但迄今爲止還沒有新故事冒出來取而代之。面對着這麼一個變革空前完全不確定的世界,我們該做何準備?又該讓我們的孩子做何準備?

今天出生的孩子到2050年都已經30多歲了。若一切順利,那個孩子到2100年仍將健在,甚至還會是22世紀的活躍公民。爲了幫助他們活下去並且活得好,我們該教那個孩子什麼東西呢?他們需要哪些類型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並且應對生活的紛繁複雜呢?

不幸的是,既然沒人知道2050年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2100年就更不用說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就無從知曉。當然,人類從來都不能精確地預測過未來。但是今天要比以往更加困難,因爲一旦技術讓我們能夠對自己的身體、大腦以及思想進行改造,我們對任何事情都將不再確定——包括過去那些似乎是確定和永恆的事情。

1000年前的1018年,大家對未來的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但對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不會變化這一點他們是確信無疑的。如果你生活在1018年的中國,你會知道宋朝可能會滅亡,北方的契丹人可能會入侵,瘟疫可能會奪走數百萬人的生命。但是,你很清楚的是,哪怕是到了1050年,大多數人仍然從事耕作織布的工作,統治者仍然得靠人來服兵役,侍奉官僚機構,男性仍然佔主導,人類的平均壽命仍然只有40歲左右,人類的身體還會跟過去一樣。爲此,1018年貧窮的中國父母會教孩子如何鋤禾或者織布;有錢的父母會教男孩看經書、寫書法、學騎射,教女孩三從四德。這些技能顯然到1050年仍然需要。

相比之下,我們不知道中國或者世界其他地方到2050年會是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人類會靠什麼來謀生,我們不知道軍隊或者官僚機構會如何行使職能,我們也不知道良性關係會如何。一些人大概會活得比今天久很多,拜生物工程和直接腦機接口所賜,人體本身也許會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今天的孩子們學習的很多東西到2050年可能會變得無關緊要。

當下有太多的學校注重的是填鴨式的教育。這事兒放在過去倒說得過去,因爲那時候信息稀缺,甚至現有信息的涓涓細流,也要不斷受到審查制度的層層阻擾。比方說,如果你生活在1800年墨西哥的一座偏遠小鎮的話,你是很難了解太多有關外面的世界的。當時廣播、電視、日報、公共圖書館都沒有。哪怕你識字,也能進入私人圖書館,除了小說和宗教手冊以外,你也沒什麼東西可以讀的。西班牙帝國對在當地印刷所有的文字都嚴加管制,只有少數經過審查的出版物可以從外面進口。如果你生活在俄羅斯、印度、土耳其之類國家的偏遠小鎮的話,情況也類似。現代學校出現之後,教會每一位小孩讀書寫字並且傳授地理、歷史以及生物的基礎事實,這些體現了巨大的進步。

相比之下,在21世紀,我們已經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沒,就連審查的人都放棄了阻止的努力。相反,他們在忙着傳播不實信息或者用無關的東西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如果你生活在墨西哥的某個小鎮但手裏有智能手機,光看維基百科、TED演講和免費在線課程就要耗掉了好多輩子。現在誰也無法隱瞞自己不喜歡的所有信息。但另一方面,要想讓公衆被衝突報道和轉移注意力的話題淹沒也是容易到令人擔憂的地步。全世界的人距離轟炸阿勒頗與北冰洋的冰蓋融化的最新報道只有一步點擊之遙,但相互矛盾的報道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你很難知道該相信什麼的地步。此外,無數的其他東西也只是一次點擊之遙,使得保持專注很難,而當政治或者科學看起來太過複雜時,很容易就會轉到阿貓阿狗、明星八卦或者色情內容去。

在這樣一個世界裏,教師最不需要的就是給學生更多的信息。他們接觸的信息已經太多太多了。相反,大家需要的是理解信息的能力,區分輕重緩急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將衆多信息碎片拼湊成一幅世界全貌的能力。

實際上,這一直是幾個世紀以來西方通識教育的理想,但直到現在,甚至許多西方學校在實現這一理想上面一直都相當懈怠。教師注重的是向學生灌輸數據,同時又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出於對威權主義的恐懼,教通識的學校對宏大敘事有着特別的恐懼。他們認定,只要給學生很多的數據,再加上一點點自由,學生就會形成自己對世界的藍圖,甚至哪怕這一代無法將所有數據綜合出來一個關於世界的連貫的、有意義的故事(編者注:《人類簡史》作者顯然仍非常注重人類講故事的能力),將來還會有很多時間去進行更好的整合。

但我們現在沒時間了。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做出的決定將會塑造未來生活本身,而我們只能根據我們現在的世界觀去做出那些決定。如果這一代人對宇宙缺乏完整視野,未來的生活就只能是隨意決定的結果。


尤瓦爾·赫拉利:21世紀最重要的技能


瞬息萬變/重塑自我

除了注重信息以外,大多數學校還太過聚焦於向學生提供一系列先決技能上,比如解微分方程,用C++寫程序,識別試管裏的化學物質,或者用中文對話。但既然我們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樣,實際上我們對大家需要哪些技能也就無從知曉。我們也許投入了很多精力去教孩子們如何寫C++或者講中文,結果卻發現到2050年人工智能寫軟件寫得比人類還要好得多,而新的Google Translate app可以幫助你用普通話、廣東話或者客家話進行一次幾乎沒有瑕疵的對話,哪怕你只懂一句“你好”而已。

那該教什麼呢?很多教育學專家認爲,學校應該轉到教“4C”上——即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協作(Collaboration)以及創造力(Creativity)。他們認爲,就更廣泛的層面而言,學校應該弱化技術技能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應對變化,學習新事物以及在不熟悉環境下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爲了跟上2050年的世界,你需要做的不僅僅只有想出新點子和產品,最重要的還是不斷重塑自我

因爲隨着變化的節奏加速,不僅經濟,甚至什麼是“人”都有可能發生變異。早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就宣佈“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然而,馬克思和恩格斯思考的還主要是社會和經濟結構。到2048年,身體結構和認知結構也會煙消雲散,或者化爲一團數據位雲。

1848年時,數百萬人失去了在鄉村的活兒,進入大城市工廠工作。但哪怕到了大城市,他們也不大可能改變性別或增加第六感。如果他們在某家紡織廠找到了一份工作,甚至可以預計退休前他們都只會幹這個了。

2048年時,大家要應對的也許是向網絡空間的遷徙,不固定的性別身份,以及計算機植入物產生的新的感官體驗。如果他們在替一款3D虛擬現實遊戲設計最新時尚中找到了工作和意義,那麼在10年之內,不僅是這個職業,而且所有需要這種水平的藝術創作的工作可能都會被AI接管。那麼,25歲的時候,你在約會網站上的自我介紹可能是“25歲,女,異性戀,住在倫敦,在時裝店工作”。到35歲時,你的介紹可能會變成“性別不確定,正進行年齡調整,新皮質活動主要在New Cosmos虛擬世界進行,人生使命是去到時尚設計師此前從未涉足的地方”。45歲時,約會和自我定義均已過時。你只需要等待算法找到(或者創造)你的天作之合。至於從時裝設計中尋找意義,鑑於你已經無可挽回地被算法遠遠超越,以至於當你看着過去10年自己的最高成就時,帶給你的將是尷尬而不是自豪。

而前面還有好幾十年的徹底改變在等着你。

請不要對這種場景按字面意思解讀。沒人能夠預測我們將來會見證什麼樣的具體變化。任何特定場景都有可能遠離事實。如果某人向你描述21世紀中葉的世界,但那個世界聽起來並不像科幻小說的話,那一定是錯的。我們無法確定具體。變化本身是唯一可確定的。

如此深遠的改變很有可能會改變人生的基本結構,令不連續性成爲其最顯著的特徵。自古以來,人生就被區分爲兩個互補的部分:學習期,然後是工作期。在人生的前半段,你積累信息,形成技能,構造世界觀,建立穩定的身份。哪怕15歲時你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裏的稻田耕作,但你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仍然是學習:學習如何插秧,如何跟來自大城市的貪婪米商談判,如何解決跟其他村民因水土問題引起的爭端。在人生的後半段,你靠積累的技能去闖蕩世界,去謀生,去爲社會做貢獻。當然,哪怕到了50歲,你還會繼續學習有關大米、商人以及爭端的新東西,但這些只是你已經打磨好的能力的微調而已。

到了21世紀中葉,變化的加速再加上壽命的延長會讓這種傳統模式過時。人生將分崩離析,人生的不同階段將越來越缺乏連續性。“我是誰?”將成爲一個比以往更爲迫切和複雜的問題。

這可能會牽涉到巨大壓力。改變幾乎總是有壓力的,而且過了一定年紀之後,大多數人都不願改變了。你15歲的時候,你的整個人生都變了。你的身體在發育,你的思想在形成,你的關係在深入。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之中,但與此同時,這也是令人興奮的:新的遠景在你面前展現,有一整個世界等着你去征服。

到了你50歲時,你已經不想改變,大多數人已經放棄了征服世界。該經歷的都經歷過了,煩了。你寧願穩定點。你在自己的技能、職業、身份以及世界觀上面的投入太多了,你已經不想再從頭開始。你越是努力做一件事情,放棄它爲新事物騰出空間就越困難。你可能仍然珍視新體驗和微調,但大多數人到了五十幾歲時還沒有爲身份和性格的深層結構進行徹底翻修做好準備。

這是有神經學方面的原因的。儘管成人大腦比一度認爲的要更加靈活多變,但跟青少年的大腦相比還是少了些可塑性。對神經元重新連接,對突觸重新連線是項艱苦的工作。但在21世紀,穩定性你負擔不起。如果你想堅守穩定的身份、職業或者世界觀,就會有被飛逝的世界拋在身後的風險。鑑於預期壽命可能會增長,你可能就會花幾十年當一個愚蠢的、落後於時代的人。要想跟上形勢——不僅是經濟形勢,更重要的是社會形勢——你必須具備不斷學習重塑自我的能力,當然像50歲這麼年輕就更要如此了。

當陌生變成新的常態時,你過去的經歷,以及整個人類過去的經歷,都將變成不那麼可靠的指南。作爲個體的人,以及作爲整體的人類,都將日益被迫應對此前沒人遇到過的事情,比如超智機器,改造的人體,以可怕的精度操縱情緒的算法,人造的快速氣候災難,以及每10年就要改變你的職業。在面對完全是史無前例的情況時,做什麼纔是對的?當你被絕對無法消化和分析完的海量信息所淹沒時,怎麼做纔是對的?在一個極其不確定不是bug而是特性的世界裏,你又該如何生活?

要想在這樣的世界不僅活下來而且活得好,你需要有極大的思維靈活性,還要足夠的情緒平衡儲備。你需要反覆放棄一些自己最瞭解的東西,學會跟未知一見如故。不幸的是,教孩子們擁抱未知同時還要保持他們的心理平衡遠比教他們物理公式或者一戰起因要困難得多。你沒法靠看書或者聽講座學會韌勁。鑑於他們本身也是舊教育體系的產物,教師本身往往也缺乏21世紀所需的那種思維靈活性。

工業革命留給我們的遺產是教育的生產線理論。在鎮中心是一棟大型混凝土建築,它被分成了很多一模一樣的房間,每個房間都配備了一排排的座椅。當鈴聲響起,你就跟其他30個一樣年紀的孩子一起步入其中的一間房子。每個小時都會有不同的成年人走進來開始講話。這些成年人這麼做都是因爲政府有錢給。他們當中有一位告訴你地球的形狀,另一位告訴你人類的過去,第三位告訴你人的身體。這種模式容易引人發笑,幾乎每個人都同意,無論過去它有多麼輝煌,現在已經破產。但迄今爲止我們還沒有創造出可行的替代。只是在富裕的加州郊區實現當然不是可以在墨西哥鄉下實施的、可擴張的替代模式。


尤瓦爾·赫拉利:21世紀最重要的技能



破解人類/瞭解自己

那麼,對於一位陷入到墨西哥、印度或者阿拉巴馬州一所過時的學校的15歲少年來說,我能夠給到的最好建議是:不要對大人太過依賴。他們大多數本意是好的,但就是不理解這個世界。在過去,跟大人走,是件相對有把握的事情,因爲他們頗爲了解這個世界,而且世界變化很慢。但是21世紀不一樣。因爲變化節奏加快,你永遠也無法確定大人告訴你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還是過時的偏見。

那什麼可靠?技術?這種賭博就更冒險了。技術能幫你很多,但如果讓技術控制了太多你的生活的話,你也許就會淪爲技術議程的人質。幾千年前人類發明了農業,但這種技術只是讓少數精英變得富足,卻讓絕大多數人淪爲奴隸。大多數人過的是日復一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這事兒也會發生在你身上。

技術本身並不壞。如果你知道你想要什麼,技術能夠幫助你得到它。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技術替你打造目標掌控你的生活就太容易了。尤其是隨着技術對人的瞭解越來越深入,你可能會日益發現是你服務它而不是它服務你。眼睛盯着智能手機不放、在街上游蕩的那些殭屍你看見了嗎?你覺得是他們控制了技術還是技術控制了他們呢?

那麼靠自己行不行呢?如果是在《芝麻街》或者迪斯尼老電影裏面聽到這樣的話還不錯,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不大管用。哪怕是迪斯尼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就像Riley Andersen(編者注:《頭腦特工隊》人物)一樣,大多數人幾乎都不瞭解自己,當他們試圖“傾聽自己”,很容易就會變成外部操縱的獵物。我們自己的心聲從來都不可靠,因爲它永遠是宣傳口號、洗腦以及商業廣告的折射,更不用說生化方面的漏洞了。

隨着生物技術和機器學習的改進,操縱人內心最深處的情緒和渴望將變得更加容易,只是聽從內心也會變得比以往更加危險。當可口可樂、Amazon、百度或者政府知道了如何在幕後操縱你的內心,按動你大腦的按鈕時,你還能不能說出你自己與他們的營銷專家之間的區別在哪裏呢?

如此令人生畏的一項任務要想取得成功,你需要非常努力地、更好地瞭解你的操作系統——你要知道你是誰,你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當然了,這就是這本書最古老的忠告:瞭解自己。幾千年來,先哲和先知一直在敦促大家要認識自己。但這條忠告的緊迫性從來沒有像21世紀那麼高,因爲不像過去老子和蘇格拉底那時候,現在你面臨着激烈的競爭。可口可樂、Amazon、百度還有政府都在爭相想要破解你。他們爭先恐後想要破解的不是你的智能手機,不是你的計算機,不是你的銀行賬號,而是你和你的有機操作系統。你可能聽說過我們生活在破解計算機的時代,但這甚至連事實的一半都沒說對。實際上,我們是生活在破解人類的時代。

現在是算法正在看着你。它們看着你去哪裏,買什麼,見了誰。很快它們就會監控你走的每一步,每一口呼吸,以及每一次心跳。它們憑藉着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對你瞭解得越來越好。一旦這些算法比你還要了解你自己,它們就能控制和操縱你,而你對此卻做不了什麼。你會活在《黑客帝國》裏,或者《楚門的世界》裏。到頭來,這就是一條簡單的經驗了:如果算法的確比你更瞭解你內心發生了什麼,控制權就會轉移到它們手上。

當然,對於把一切權力都拱手讓給算法,讓它們替你和其他人決定一切,你也許還非常樂意。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放輕鬆,享受你的旅途吧。不過,如果你對你的個人存在和未來生活還想保留一點控制的話,你就得跑得比算法更快,比Amazon們跑得更快,並且在他們之前先了解你自己。要想跑得快,就不要背太多的行李。拋棄你的一切幻想,因爲它們太沉重了。

(本文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選自《今日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21世紀最重要的技能

點擊封面瞭解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