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7

記者張聰秋/專題報導

在日本京都大學攻讀法學博士的張登凱,對於故鄉臺灣念念不忘,多年來協助彰化高中「日本踏查團」學生到日本訪查,不但找回「臺灣雕刻之父」黃土水留日的三件作品,更找到日治時期的臺灣醫學教育、水力發電及原住民寫真等珍貴史料。他說,自己如同「引水人」角色,做得很開心,不但讓臺灣學生開拓視野,自己也獲得成長。

擔任翻譯、聯絡 如同引水人

張登凱家鄉在彰化縣,考上彰化高中後選擇自然組,卻唸得無味,高二下轉社會組,並加入「臺灣文學研究社」、當年臺灣高中極少數的本土社團,歷經田野調查磨練,更激起其文史細胞的活力。

高三那年,創辦臺研社的彰中圖書館主任呂興忠在整理南投縣埔里地區平埔族歌謠,發覺張登凱對時事觀察入微、常寫文批判犀利,於是請他協助田野調查並整理成冊。

此一研究成果,讓張登凱申請錄取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也協助呂興忠整理編撰二二八事件文史資料,又申請雙主修法律。二○○九年,張登凱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求學,省喫儉用從碩士唸到博士,預計明年拿到博士,回臺教書。

張登凱沒考慮要當律師或檢察官、法官,希望在學術教育界發展,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標,法律訓練有助精進他的思辨能力,但對文史田野調查與本土文學之愛始終如一。

二○一○年,呂興忠向企業募款發起圖書館行動閱讀活動,催生「日本踏查」活動。從訂定題目、尋找研究人物和地點,以及進行實地探查;鼓勵學生從臺灣史地著手,有了基本認知和概念後,希望透過踏查,讓對臺灣有貢獻卻漸漸被世人遺忘的先人、文物,能重新和現代學子連結。

首屆活動舉辦時,與呂老師一直保持聯繫的張登凱在日本求學,義不容辭擔任踏查團的翻譯與聯絡工作;藉助流利日語與深度日本文化涵養,讓踏查團能找到「關鍵人物」,收穫豐富。

九年來,師生足跡遍及日本,從參觀北海道大學核融合實驗室、訪問東京大學諾貝爾物理獎教授、參觀宮崎駿畫室、有島武郎紀念館、野口英世紀念館、與臺裔國會議員蓮舫座談等。尤其近三年,踏查團造訪東京、神奈川與佐渡島,向收藏臺灣雕刻之父黃土水留日三件作品的日本家族與政府單位,爭取國寶返鄉,已成功獲贈一件銅像真品,兩件石膏複製品,及日治時期臺灣醫學教育、水力發電等珍貴史料,成果豐碩。

張登凱說,自己形同「引水人」,擔任翻譯、聯絡,都是出於熱情和興趣,他也觀察到踏查團學弟妹回國後,思維更縝密,遇困難會先釐清頭緒,且能獨力撰寫報告,對於早期影響臺灣的前輩和文史,也有更深刻認識。

  • 彰中圖書館日踏團獲贈大批日治時期的珍貴史料。(記者張聰秋攝)

    彰中圖書館日踏團獲贈大批日治時期的珍貴史料。(記者張聰秋攝)

  • 日踏團4月訪問大血川鮭魚垂釣場,借鏡臺灣山林保育問題。 (呂興忠提供)

    日踏團4月訪問大血川鮭魚垂釣場,借鏡臺灣山林保育問題。 (呂興忠提供)

  • 張登凱(右)回臺常回母校與恩師呂興忠交流。(記者張聰秋攝)

    張登凱(右)回臺常回母校與恩師呂興忠交流。(記者張聰秋攝)

  • 張登凱小檔案

    張登凱小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