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鑫 報導

臺股近期接連受到美國對俄羅斯及土耳其制裁、貿易戰升溫等影響,牽動資金迴流美國,加上今(2018)年MSCI三度調降臺股權重,8月外資賣超再度擴大,使得指數在10800點附近盤整,上週最終以10809.35作收。

上週的5個交易日,臺股大盤成交量都沒有超過1,200億元,最後3個交易日更低於千億元,量能縮減,顯示投資人態度觀望,資金轉進內需傳產股成為盤面重點,短線要反彈上攻須靠量能放大。

統一臺灣動力基金經理人劉彥伯表示,中美貿易戰似有拉長時間戰線的趨勢,增添未來全球景氣走向的不確定性。加上對美國的升息預期推升美元指數走強,資金持續流出新興市場,外資對臺股的賣壓及部分電子股成長動能不如預期,臺股指數大漲不易,依個股基本面區間操作,績優股逢低買進長線佈局,建議臺股基金投資人以定期定額因應。

劉彥伯認為,這次加權指數自11,100點下跌,最深跌至10,700點,回檔約400點,大盤跌幅不算大,但部分指標個股跌幅高達5成,即使發布業績利多也不漲反跌,反映市場信心不足。由於今年以來外資對臺股賣超逾2,600億元,不像去(2017)年一路偏多操作,但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批評聯準會(Fed)升息政策,意欲打壓美元,美元指數應聲回落,後續須觀察聯準會態度及外資動向。

在基本面方面,劉彥伯指出,受惠全球景氣復甦,尤其美國經濟成長力道強勁,臺灣GDP獲得上修,出口也持續成長,但若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臺灣經濟成長力道仍相對較弱。美國科技大廠財報好壞參半,臺廠供應鏈走勢將分化,中國大陸智慧手機市場成長放緩,不利臺廠發展,而半導體業短線動能不如原先預期,使得目前電子股缺乏主流。

劉彥伯分析,由於短線上不確定因素升高,臺股以選股區間操作為主。持續看好第4季需求依然強勁的網路伺服器相關,以及明(2019)年將積極布建的5G基礎建設受惠股。被動元件需求仍強,本益比普遍在10倍以下,且股價已先行大幅下修,再跌空間有限,後續待季營收公佈後,有機會回穩。傳產方面,若未來美國對中國商品課稅擴大至紡織品,則臺廠可望受惠轉單效應,值得密切關注。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