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思科公司做出一項對今天影響最爲深遠的決定,收購一家大概十年之前由思科的幾位明星級工程師創業成立的新公司:Insieme。

  在當時的那個年代,當所有人在懷疑思科對SDN搖擺不定的時候,思科已經通過收購ACI(以應用爲中心的基礎設施)的創造者Insieme表明了自己的態度:SDN並不是數據中心網絡的終極目標,更上層的應用纔是。

  ACI自推出以來,迅速成爲數據中心網絡事實上的標準。思科大中華區資深副總裁,產品事業部總經理魏鬆斌說,“實際上,ACI包含了SDN,它是SDN的一種實現,而ACI與SDN的區別在於,ACI是基於意圖的網絡(IBN, Intent-Based Networking)的實現,是以應用爲中心的基礎設施架構。”

  所以,ACI是數據中心通向更簡化的網絡和基於IBN的自動化網絡的必由之路。那麼,當數據中心的形態向邊緣,向公有云進行擴展,ACI也必然會變得“無所不在”。

  數據中心邊緣化已是大勢所趨

  數據中心概念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跟隨着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發展起來,在60年代初出現了一些數據處理系統,這是數據中心最早的雛形。隨着互聯網公司的出現,支撐他們業務發展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在數據大集中的趨勢下變得越來越多,據統計到2019年初全球超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就達到了430個。

  而5G時代的到來,則會推動數據中心發生兩個新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5G時代會推動物聯網崛起,大量IoT設備的出現,讓數據所承載的業務形式更加多樣,數據規模將呈現爆炸式增長。這對數據中心的算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大規模的服務器集羣,這個趨勢會推動大規模數據中心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多。

  第二個變化,隨着IoT、4K視頻、VR/AR、車聯網等應用對海量數據傳輸和實時響應的需求不斷增加,導致大量的計算需求被推向邊緣。邊緣數據中心介於核心數據中心和用戶之間,它處於最接近用戶的地方,可以爲客戶創造更好的體驗。

  不難總結,未來十年內,邊緣化、小型化的數據中心會逐漸湧現並承擔重要角色,市場會呈現出大型化數據中心和小型化邊緣計算環境並存的發展局面。

  這個結論其實與魏鬆斌的判斷頗爲一致,他認爲,“以運營商市場爲例,隨着5G的發展基於業界的共識產生了‘雲化端局’的架構。比如,傳統的有線電話在每個區都有一個端局,端局的舊設備替換後,會變成小的數據中心,這就是雲化端局,它可以把數據的處理推送到靠近用戶的地方,這也代表了數據的邊緣化,與之對應的就是數據中心向邊緣移動。”

  市場的預測同樣證明瞭邊緣數據中心的機會。有數據顯示:到2022年,3/4的數據將在邊緣被處理,只有1/4的數據到中心、到雲裏去處理,這個新的趨勢就是數據的邊緣化。

  ACI的無所不在,讓網絡意圖成爲一個整體

  簡單的說,數據中心正在邊緣化,同時邊緣和數據中心要隨時互通,這就是數據中心“無處不在”的大趨勢。

  正是基於這一趨勢,思科的數據中心策略制定了,自動化、多雲、安全的三重架構。處在自動化層的ACI,勢必要伴隨數據中心的“無處不在”,去適應多雲的環境,以實現自己的“無處不在”。

  魏鬆斌表示,ACI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和數據中心發展的歷程是吻合的。

  比如在ACI 2.0階段,ACI的第一個重大擴展就是多分區,它類似雲規劃的高可用分區(AZ)概念,一個ACI可以跨越多個數據中心分區,或數據中心,但可以實現統一的運行和管理。而ACI 3.0階段,可以類比雲規劃區域(Region)概念,多個ACI分別運行,它們之間保持互通,並且意圖和策略也保持自動同步,可以做到覆蓋全國,甚至跨國範圍的數據中心。

  最大的一次升級則是ACI 4.0。虛擬ACI的出現,可以在上一代思科交換機或者第三方交換機的數據中心來實現ACI的部署,這讓企業用戶,打通了傳統數據中心和新型數據中心,實現ACI全覆蓋。

  從ACI的這條晉級之路,實際折射了數據中心發展的完整軌跡,從數據中心到託管數據中心、到企業數據中心和私有云,再到邊緣,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路徑:公有云。

  不久前,思科宣佈將ACI擴展到AWS和Azure,完成了數據中心棋局上的最後一個落子。思科將通過ACI 的“無處不在”,將ACI擴展到了任意工作負載、任意位置和任意雲端;而虛擬ACI已經支持裸金屬雲和遠程邊緣位置。藉助全新的雲ACI功能,思科將ACI具備的自動化、管理和安全性優勢擴展到了AWS和Microsoft Azure,與其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環境進行全面集成,並將持續擴展對更多公有云平臺的支持。

  魏鬆斌說,“ACI無處不在,就是要實現:ACI的使用與數據中心位置無關,與底層硬件無關,與虛擬化和容器平臺無關,與公有云的選擇無關,最終實現只要有數據存在的地方就可以使用ACI。”很顯然,這纔是真正是“無處不在”。

  我們知道,ACI“無處不在”的目的,是在不同的數據中心之間用ACI把同樣的意圖和策略連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意圖管理方案。隨着數據無處不在,ACI可以將邊緣的分支機構,和大型數據中心形成一個整體,讓IT管理就像是一個數據中心一樣。並以此做到統一管理、簡化運維,提高數據中心網絡效率的價值。

  對數據無處不在的直接響應

  魏鬆斌表示,“在傳統的虛擬化基礎設施建設中,計算、存儲和網絡是分開的,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而超融合就是把計算、存儲、網絡以及虛擬化資源一體化。”

  在我看來,超融合系統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在資源的按需配置、架構的靈活性、部署和管理的效率、資源的擴展能力等多個方面都優於傳統的SAN架構;其次,超融合系統也能提供類似於傳統SAN架構的企業級存儲特性,保證虛擬化系統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成爲企業關鍵應用虛擬化的新的選擇。

  思科對超融合市場的定位和發展有着自己獨到的理解,在思科超融合產品的發展上有非常明確的戰略,對產品在功能和技術上也有極其明確的發展路線圖。“短短的3年,到2019年的4月,思科已經發布了整整4代產品。每一代產品,思科都看到了超融合的發展方向並作出正確的決定,成爲超融合市場發展主要推動力。” 魏鬆斌說。

  而在最新的一次升級當中,思科又發佈了面向分支機構的HyperFlex Edge 超融合節點,實現了HyperFlex的“無處不在”。簡單的說,採用Cisco Intersight的HyperFlex超融合系統現在支持客戶無縫將計算和存儲資源從其核心數據中心擴展到整個運營範圍。通過靈活的可擴展性以及雲端系統管理具備的出色易用性實現了這一目標。HyperFlex Edge現在能夠在企業邊緣提供數據中心級的應用性能,以加速分支辦事處和遠程機構的數字創新,在企業邊緣提供分析和智能服務。

  這意味着:無論是在覈心數據中心還是在公有云、私有云、邊緣,都可以用HyperFlex同樣的架構,把計算、存儲和網絡融合起來,通過核心管理平臺Intersight做集中管理,做到不管有多少數據中心,不管數據中心的大小和地理位置,設計、規劃、部署和運維管理完全是一致性的。

  我們知道,傳統數據中心三元素包括:網絡、計算和存儲。思科一直都是網絡領域的領導者,Nexus交換機的硬件和ACI的軟件是目前數據中心網絡最優秀的組合。而在計算存儲方面,思科的超融合產品HyperFlex在最新的Gartner超融合魔力象限中,也位居領導者行列。所以,思科對數據中心的發展方向極具前瞻性。客觀的說,ACI和Hyperflex無處不在,是對數據無處不在的直接響應,也印證了思科的無處不在!

  文/鄭凱

  科技正能量,推動新科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