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淺

  來源:李清淺 ID:wliqingqian

  01

  小又經常因爲小事哭,比方昨天晚上寫作業,他寫着寫着又哭了。

  然後我就會聽到老秦特別不理解的聲音:你哭啥,這有什麼可哭的?來來,你和我說說你爲什麼哭。

  讓小又哭的,大多是小事情,舉個例子。小又他們在學漢語拼音,晚上的作業一般是詞組寫三遍,但是某天,老師留的是寫六遍。

  小又就很不理解,老師爲什麼讓寫這麼多遍呢?我會不會寫不完啊?說着說着就帶了哭腔。

  雖然那天留了六遍,但老師沒有要求寫句子(平時都讓寫的),所以我給他講道理:老師雖然讓寫六遍詞組,但是沒有讓寫句子,實際上和平時一樣,你好好寫,很快就會寫完的。

  老秦在一旁很不耐煩:這有什麼好解釋的,老師留了幾遍就是幾遍,老師讓寫幾遍就寫幾遍。

  類似的事情還有,小又昨天洗腳,他說水燙,老秦把手伸到洗腳盆裏說:不燙啊。

  小又於是又要哭了:我覺得燙。老秦說:那你等水涼了再把腳放進去。……

  如果我去給小又加點涼水,老秦大概會覺得我慣着孩子。

  老秦說,他最煩讓小又做什麼,屁大的事兒他就哭了,他感覺小又身上存在嚴重的“畏難情緒”,比方,讓他去跳繩,他說跳繩太難了,於是哭了。所以有時候小又問爲什麼的時候,他會非常不耐煩地說:沒有爲什麼,這是作業(這是規定)。

  昨天在小又又一次哭,老秦又一次不耐煩的時候,我決定和老秦好好談談。

  02

  我和老秦說,每個人都有情緒,小又有情緒很正常,我覺得你不應當對他的情緒視而不見,甚至鄙視他的情緒。

  此外,他還是個孩子,他有畏難情緒,不是因爲矯情,而是因爲他真的感覺很難。

  就拿洗腳水來說吧,他覺得燙,你說不燙,你這是在否定他的感覺,你兌好的洗腳水肯定是你覺得合適的溫度,但對又又來說,再涼一點兒肯定更舒服,再給他加點涼水或者讓他自己加點涼水不就解決了嗎?你讓他水涼了再放腳,他就會無所適從,因爲他不知道多久水纔會涼。

  講句實話,我也曾有一段時間不太理解小又動不動就哭,因爲在我看來,也是屁大的事兒,不值得哭。

  比方,作業寫錯了一個字,他用橡皮擦,因爲力度掌握不好,順帶把別的字也擦了,他就很難接受,哭了。

  我當時也很不理解,於是說,擦了你重新寫一下就好了,哭什麼?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爲我沒有換位思考,我們沒有考慮他只是個孩子。他不是故意要擦掉別的字,而是因爲協調性、手的靈活性、力度等原因,才誤擦了別的字。這麼解釋吧,他想做好,可是能力有限,所以他就會產生沮喪、挫敗的情緒,於是哭了。可是我們成年人關注的卻是,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越哭越寫不完,這是在浪費時間。

  孩子越哭,家長越暴躁,而孩子卻因爲家長的脾氣更加委屈,於是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本來十幾分鍾就能寫完的作業,要拖好久。

  03

  最近我在讀李中瑩老師的一本書,這本書叫《愛上雙人舞》,這本書是講夫妻關係的,它有提到情緒處理這一塊,我發現,面對他人的情緒常見的四種錯誤做法,我們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也經常這樣做。

  第一、轉移。比方孩子因爲沮喪或者傷心在哭。我們不去正視他們的情緒,而是想着快點哄下來,讓他別哭了。我們會說,媽媽給你喫餅乾或者玩玩具。這樣孩子可能被轉稱了注意力,不哭了,可是孩子卻沒有正視自己的情緒,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第二、懲罰。孩子因爲某件事在哭,我們不想讓他哭,於是說再哭我揍你了或者再哭不讓你看動畫片了。因爲我們的恐嚇,孩子於是不哭了。

  第三、冷漠。孩子有情緒,我們卻讓他們自己搞定。比方,他寫作業把別的字擦掉了,非常沮喪,我們在一旁很冷漠地說:有什麼好沮喪,你再補上不就好了嗎?

  第四、說教。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不去處理他的情緒,而是給他們講大道理。這一招老秦常用。比方,老師讓寫六遍詞組那天,老秦就給他講道理:老師要完成教學任務,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具體方式,是課下讓學生練習。

  只有多練習,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有的孩子可能寫兩遍就能記住,但有的學生可能寫八遍才能記住,老師會評估出一個平均值,這個平均值會讓大多數孩子掌握……

  沒錯,老秦經常這樣和小又講大道理,有時候我聽了都會覺得:這是不是有點太深奧了。

  這四種處理孩子情緒的問題你有沒有經常使用?很慚愧地告訴大家,我都用過。

  它們有時候會有效,尤其是懲罰那一招,我們一放這個大招,孩子可能就立刻不哭了。可是實際上,孩子內心深處的情緒,卻並沒有得到緩解,孩子可能會覺得壓抑,甚至有一天,漸漸對自己的情緒麻木起來。

  孩子哭鬧,甚至發脾氣,其實是在向我們發出求救的信號,遺憾的是,我們卻選擇了無視。

  其實有時候孩子需要的特別簡單,那就是理解。說實話,誰沒情緒呢,就拿畏難情緒來說吧,說實話,我也經常覺得某些事情很難。再舉個例子,快下班的時候,如果領導突然說,開會,我相信大家肯定都不爽,如果孩子正在玩,你說去寫作業,他能爽嗎?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先不要急着講大道理,而是問清原因,和他們先共情。如果你不會共情,那麼,至少不要冷漠甚至鄙視他的情緒。

  04

  說實話,我覺得大家不會處理別人的情緒,甚至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是很正常的,因爲我們中很多人,小時候甚至現在有情緒也沒有被好好對待,有時我們甚至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

  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件事是,我小時候,我媽見不得我哭,我一哭,她就會威脅我:你再哭一個試試。

  於是我忙擦乾眼淚,說我不哭了。

  應當說,我是個被粗糲養大的孩子,所以我也經常很粗糲、不夠細心,有很多時候,我可能也不會想那麼多。

  因爲知道我自己這一點兒,我努力讓自己對孩子溫柔些,對孩子體貼一些。我經常覺得自己是個還不錯的母親,比方,充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小又說想觀察一下面包的黴菌,老母親二話不說,和他一起培養;他喜歡宇宙方面的知識,老母親看到相關新聞或者有意思的文章,就會收藏起來,方便和他一塊看。

  可是,有時候,我依然做得不夠好,或者說,我會忽略了某些問題,就像面對孩子的情緒,我也曾經簡單粗暴過。看了李老師的書,才發現自己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我曾經說過,小又穿鞋經常左右腳不分,對此我特別頭痛,我覺得是他太馬虎,不夠細心才這樣。

  那天和一個朋友打電話,聊到了這件事。她說,你聽過鏡像原理吧,有些小朋友寫字是反的,他們分不清左右也是因爲這個原因,不是自己不願意分清,而是能力不夠。

  又又寫字經常有寫反的時候,他4歲就自己學着寫字,沒人教他,他自己在小黑板上寫1、2、3、4。其中,2、3、4全是反的。

  我和老秦曾經哈哈大笑,就是因爲知道那個鏡像原理,所以我們沒有急着教孩子寫字,覺得不到時候。後來學校開始教寫字,又又偶爾也會寫反,我們會糾正他,教訓他不夠細心,徹底忘了當年我和老秦曾經笑談的鏡像原理。至於他左右腳不分,我們誰都沒有去想背後的真實原因,每次他穿錯,都會不耐煩地說他:鞋鞋鞋,看看你的鞋。

  我們沒去細想,孩子也很委屈,因爲他是真的左右腳不分,不是馬虎,而是能力不夠。

  說這些想說明什麼呢,育兒是一條漫長的路,我們不止是在教育孩子,孩子也會教會我們很多東西。

  我們需要放低自己,多學習,多瞭解,同時也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面對孩子成長路上的問題,纔會從容很多。

  和帥爸美媽們一起共勉!

  作者簡介

  李清淺,兩個孩子的媽媽,主職奶娃,兼職寫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