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的歷史,一部中國企業走向現代化管理的發展史。


用友網絡:專注於企業服務的雲計算龍頭


上世紀70年代末,經歷了狂熱與動盪的中國百廢待興。人們的目光開始迴歸到經濟建設上來,企業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開始被人們重新認識,關於企業管理的現代化討論開始在相關的政府官員以及一些企業人士中小範圍的進行。

而“現代化管理”幾個字,對於當時的人而言又談何容易。於是中國人先將目光落在了財務管理的現代化上。

財務,不僅僅是記記賬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好的財務管理,不經可以激勵企業的業績發展,還可以幫助企業規避風險,爲企業發展提供戰略意見。甚至可以說可以說財務部門是一個企業的心臟,財務管理的規範化,條理化是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1988年,24歲的王文京和同事蘇啓強參加了一場北京開發試驗區的政策說明會。出生於1964年的王文京,祖籍江西上饒,15歲就考上江西財經大學,畢業後,王文京分配到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成爲了衆人羨慕的“朝裏的人”。在家裏,王文京是一家人的榮耀。在單位,王文京工作十分努力,曾拿過“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聽完後政策說明會後,王文京和蘇啓強二個人熱血沸騰,做出了一個改變人生的重要決定:辭職下海,到中關村創業。從體制內到體制外,跨出這一步可不容易,何況還是讓人羨慕的部委工作;當然了,王文京若不走上這一步,可能失去幹一番事業的機會。

王文京在機關從事的是金融財務工作,天天與算盤打交道。而王文京的想法,就是製作一款財務管理軟件。當初,王文京創業資金僅有5萬元,在中關村租了一間只有9平方米的辦公室,配置的是一臺長城0520DH電腦。並將公司命名爲“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

爲什麼以“用友”取名?據說,當年王文京爲了公司名稱苦思冥想了二個月;偶爾一天,他讀到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的一篇報道,說美國有一種叫“用戶之友”軟件,頗受歡迎,於是,“用友”企業名稱誕生了。

而“用戶之友”四個字,也從此流淌在了這家企業的血液裏。直到今天,貼近用戶仍然是這家公司的核心理念。

用友起初的產品,是一種運行在DOS操作平臺的單項型財務軟件,主要是以簡單的核算爲目的。主要解決的就是記賬和報表處理的效率。也就是說,代替手工記賬,降低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提供會計信息的質量,降低出錯率。這個時期的財務軟件也只是簡單的滿足了會計日常工作的憑證錄入,記賬,和相關的財務報表填報工作。

第一年,用友就實現了8萬元的營業額。

但是王文京很清楚,企業財務的“現代化管理”,根本不僅僅是由手工記賬進化爲電子記賬這麼簡單。在經歷了與客戶的反覆溝通和產品迭代之後,用友在1992年推出了基於LAN‘局域網的第二代的財務軟件:覈算型財務軟件。此時會計電算化已經在國內普及並迅速發展。

用友的第二代財務軟件,是一款立足於財務覈算,通過覈算實現財務管理的財務軟件。它是覈算型軟件向管理軟件發展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財務軟件功能包括,財務處理、報表處理、工資覈算、固定資產管理、材料覈算、成本覈算、銷售覈算、存貨覈算等模塊。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與經濟效益。

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國內信息化管理的快速發展,爲了滿足市場需求,財務軟件在第二代軟件的基礎上增加科目、項目預算管理和財務分析模塊。在1996年,隨Windows操作系統的不斷成熟,用友基於Windows平臺,以“財務管理”爲核心,融合了財務預算,財務分析,財務決策,領導查詢等決策分析,該階段的財務軟件採用C/S(客戶機/服務器)計算模式,開始涉及企業的管理內容。這個時期的財務軟件已基本成型,趨於成熟。財務軟件從部門級應用向企業級應用發展。

而此時用友的營收已經突破了一個億,從八萬元到一個億,只用了不到十年時間。

至今爲止,用友在中國都是應用最爲廣泛的財務軟件。即便是在B站,內容是用友財務軟件教學的視頻都有50多頁。

用友網絡:專注於企業服務的雲計算龍頭

回到1981年,瀋陽第一機牀廠從德國工程師協會引進了中國第一套企業應用的MRPII軟件,而其時,MRP及MRPII在西方發達工業國家和我國港澳地區已廣泛應用多年。

所謂的MRP(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即物質資源管理。MRP是一種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對產品構成進行管理,藉助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及系統對客戶訂單,在庫物料,產品構成的管理能力,實現依據客戶訂單,按照產品結構清單展開並計算物料需求計劃。實現減少庫存,優化庫存的管理目標。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化管理理念的深入,MRP系統的理念不斷髮展、功能不斷豐富,最終在九十年代初出現了一種新的產物,即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ERP 是一種主要面向製造行業進行物質資源、資金資源和信息資源集成一體化管理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ERP 是一個以管理會計 爲核心可以提供跨地區、跨部門、甚至跨公司整合實時信息的企業管理軟件。針對物資資源管理(物流)、人力資源管理(人流)、財務資源管理(財流)、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體化的企業管理軟件。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珠江三角洲已成爲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越來越多外資背景的企業開始在中國落地生根,並衍生出衆多專事加工製造的中小企業。當成爲國際供應鏈上的一員時,在管理上已經要求這些加工製造企業尋找跟國際接軌的管理工具與方法來做支撐。同時,國內一羣有國際眼光的MRP先行接觸者與國外相關廠商合作,開始對中國市場進行MRP啓蒙。

九十年代初,兩家公司迅速抓住了MRP,分別是利瑪和啓明,並分別佔據了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市場。而後甲骨文、SAP等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在逐步本土化的過程中,MRP以及以此衍生出來的ERP市場迅速做大,ERP的概念也開始深入人心。

到了1998年,然而隨着整個市場的不斷繁榮,幾位先行者卻紛紛落敗。開思、利瑪等廠商紛紛陷入股東糾紛之中,核心團隊出走,項目無法交付,其中就包括當時著名的哈藥ERP項目。動盪中公司四分五裂,最終淪爲本土二流廠商。

但是,當時已經是國內財務軟件龍頭的用友和金蝶已經盯上了這塊市場,王文京已經深刻認識到用友向綜合性管理軟件轉型的必要性。除此之外用友、金蝶都已經有了上市的計劃,期待藉助ERP概念幫助其上市。金蝶在低調地四處挖人,而用友也用空降何經華,收購安易等一系列動作,向外表明了自己轉向管理軟件的決心和實力。

1997年,用友完成了基於windows平臺的“用友U8”管理軟件的早期版本。1998年,國家科技部推薦用友等一批以高新技企業的身份在內地主板上市,2000年10月用友順利在A股主板上市。

有了上市融來的錢,用友加大了研發力度。陸續開發了基於Java的中端版本“用友NC”和基於.net的高端版本“用友U9”,用友的ERP產品在市場上不斷攻城略地,依靠優質的服務和細緻入微的軟件設計並將其他國內廠商甩在身後。但遺憾的是,用友在高端市場上的表現仍然不盡人意,跨國廠商依靠強大的研發實力和仍然牢牢把控着這一地盤。

用友網絡:專注於企業服務的雲計算龍頭

到了2003年,經信息產業部正式批准頒佈,由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負責起草,用友、神州數碼、工大科軟等近20家IT廠商參制定出了電子行業標準《企業信息化技術規範 - 第1部分: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規範》

坦白地說,這份《規範》針對的就是當時牢牢把控住ERP高端市場的跨國廠商,特別是其中的財務審批模塊,當時衆多國外廠商中只有一家得以審批通過。因此,除了兩桶油等極度需要系統安全性保證的企業,國內企業紛紛轉向用友;而需要對接國外的外資企業沒有辦法,只好既保留原有的SAP,再買一套用友。藉助行政力量,用友掃清了自己面前所有的障礙。在隨的十幾年裏,在ERP領域形成了用友老大、金蝶和浪潮隨後、跨國場上淪爲“其他”的市場格局。

ERP,對於已經雲轉型成功的用友來說,仍然是公司最核心的業務,而新開拓的金融業務實際上也是從ERP這一底子發展而來的。

用友ERP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服務。用友的工程師會入駐客戶公司,和財務人員一起上下班,解決BUG。據說用友的工程師會在客戶財務部結賬的時候甚至幫着輸憑證,有些工程師甚至捎帶着考出了CPA。

這種與企業共成長的模式,奠定了用友相對於跨國巨頭的優勢。其實ERP是一種對開發實力要求並不高的產品,很多人開發的第一個完整的軟件就是一個本地ERP。儘管SOS(SAP、Oracle、Saleforce)等跨國巨頭在國內的份額已經不高,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些大公司仍然保持着強大的技術優勢和產業整合能力。王文京多次表示用友要“擁抱客戶、敬畏技術”,歸根結底就是專注於服務。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的Sun公司的牆上貼着一句話:“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網絡就是計算機)”。這家公司除了賣服務器和操作系統之外,還順手發明了Java。雖然這個偉大的公司後來在與微軟的競爭中落敗,最終被甲骨文收購。但Sun公司的這句口號,就成爲了分佈式系統和雲服務概念最初的一種表述。

雲到底是什麼,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對於消費者來說,雲可能是手機中的照片存在了網上,可以隨時隨地在任何設備上打開;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雲可能是一套已經搭建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專注於自身業務;對於大型企業來說,雲意味着更低的管理成本、更精確的營銷、更安全的數據存儲和更新的協同模式。

按照傳統的劃分,雲服務分爲三層。首先是I層,它的作用是雲計算時代的基礎設施,提供最基礎的算力、存儲和網絡服務。這一領域非常依賴規模效應,最終能勝出的必然是大型跨國企業。目前亞馬遜獨佔鰲頭,微軟緊隨其後,阿里雲、騰訊雲等國內巨頭也在發力。

其次是P層,它提供的是平臺化服務。就像一家工坊,手藝人可以在這裏找到你想要的各種工具,實現自己的想法。P層建設的關鍵在於需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以及對業務的深刻理解,比如Google的App Engine,IBM的WebSphere,相當於世界上最頂尖的木匠做了一套鋸子錘子給你,那麼其他木匠也沒有拒絕的道理。

最後是S層,這一層最貼近用戶,它的目的是讓你忘記技術的存在。比如微軟的OneDrive,它想讓你以爲這就是硬盤上的一塊分區,而不是什麼雲盤。另外如小微企業的財務、OA、CRM等需求,只求便宜好用,而對性能是否強大,功能是否豐富等需求並不高。

這種劃分或許並不完全準確,但是已經大致描繪出了雲服務各個層面的市場樣貌。用友無疑處在S層之中,並在努力向P層進發,挑戰傳統的SOS(SAP、Oracle、Saleforce)。而云相較於傳統的本地服務,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優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成本優勢,作爲S層,雲服務可以爲客戶節省客觀的IT成本。舉個例子,一條街上有十家飯館都要做CRM,如果是本地服務的話就需要十臺主機,但云服務的話就只需要一臺主機,而飯館老闆只要在手機上即可完成管理。

其次是穩定性。還是剛剛的例子,如果十家飯館都配製一臺主機,帶來的還有巨大的維護需求,難免會有一臺出現中了病毒或是燒塊電容的問題。但是雲服務由於集中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服務的穩定性。

另外,雲服務替代傳統的本地服務,同樣也革新了軟件銷售的方式。就像曾經的Office軟件一套上千元,對於一般家庭用戶和小微企業來說,根本沒有購置能力,絕大多數選擇了盜版或其他廠商的軟件。而微軟在雲時代到來後,改爲包年加雲盤的策略,大大拓寬了用戶人羣。而用友雲也在此前提供了類似於“先嚐後買”的服務,圈住了一大批小微企業。

而最具想象力的就是雲服務天生具備的大數據屬性。如今很少有人再否認,數據是現代企業最核心的資產。中小姓企業對數據的利用能力很一般,而大型企業也急需提升數據資產的管理能力,時至今天仍然頻頻傳出大型企業遭到拖庫的消息。這裏就蘊含着用友巨大的商機。

經過幾年的發展,用友雲已經在公司營收中佔到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仍然保持高速發展。2018年前三季,公司總營收達到45.48億元,同比增長38.8%。其中:雲服務收入(不含金融)3.48億元,增長186%;軟件收入32.24億元,增長19.2%;金融收入(包含金融類雲服務收入)9.76億元,增長117%。可見,包括金融雲在內的雲服務收入共計爲13億,佔公司收入28.6%,雖然軟件收入仍佔大頭,但云服務收入已經舉足輕重,增速也很快。

從結構上來看,雲服務收入中,公有云佔66%,主要賣給大型企業的私有云佔34%。PaaS收入9480萬,SaaS收入1.81億。

從用戶上來看,用友雲服務累計註冊用戶446萬家,增長19.48%;累計付費客戶32.45萬家,增長39%,其中累計大中型付費客戶數6.2萬家,增長24%,累計小微企業付費客戶數10.3萬家,增長47%;支付服務付費客戶數15.5萬家,增長41%。

可見對於用友來說,雲服務並不只是很多廠商的嘴上說說而已,是切實可見的鈔票。

最難評判的,就是一個公司的未來。

特別是軟件行業,多少風雲變幻。曾經有公司風頭無兩最後銷聲匿跡,如Sun;也有公司天天看着要完蛋,但至今還在好好活着,如IBM;也有公司新花不開,舊枝不敗,如Oracle。而用友網絡,一家至今成立已有30年、上市已有20年,但仍然保持着高速成長,同時也有着110倍市盈率的企業。

軟件服務,早已滲透到了整個社會之中,軟件服務的發展和社會是相互促進、保持同步的。用友成長的歷程,就是中國企業走向現代化管理的歷史。

用友網絡:專注於企業服務的雲計算龍頭

毫無疑問,用友網絡是一家好公司。好就好在它立足服務,從而獲得的深厚客戶基礎。IT行業技術迭代日新月異,江山代有才人出,而客戶基礎無疑是更爲牢固的護城河。就像一家KTV,再先進的設備也有可能被人超越,再華麗的裝潢也有變舊的一天。但是如果客戶是衝着服務來的,只要人不變心,那麼這份生意就要安心的多。

同時,用友擁抱雲服務,兼具成熟穩健的運營和新興業務的高速成長。而在即將到來的5G和物聯網時代,作爲國內的企業雲龍頭公司,顯然會具備更大的想象空間。

但作爲投資者來說,高成長也是用友股價的隱憂之一。當“新常態”來臨,進口替代的空間逐步縮小,用友是否仍然能夠具備高速成長的空間。而一個不再具備高成長的財務報表,是否還能支撐用友如今的高估值,這些問題仍有疑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