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物流業降本增效已經提出4年,各項政策措施也紛紛落實,“大雲移物智”等各種黑科技落地物流企業,但物流節點上的高成本、低效率等問題並未解決。2018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的比率爲14.8%,比2017年反而升高了0.2%,其中倉儲成本佔比提升了0.4%,物流管理成本佔比上漲了0.1%,不僅高成本、低效率等問題並未解決,多種運輸方式不同載運工具之間的銜接、接駁和轉運技術有待突破,單元化封閉載運工具有待創新。

  歷史上也曾有倉儲轉運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幕。1956年,在集裝箱還沒有真正進入國際航運時,港口作業的時間、人力和成本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一艘航行於美歐港口間的5000噸散裝貨輪,在紐約港裝船需要6天,在倫敦港卸船需要5天,紐約、倫敦等港口城市僅註冊碼頭工人就超過5萬人,貨物航運成本超過50%發生在碼頭作業上,受制於港口作業能力和效率,航運並不需要更大噸位的貨船,即使能運了也裝卸不了。

  1966年集裝箱開始進入國際運輸體系,隨着標準集裝箱規模擴大和圍繞標準集裝箱的國際運輸體繫系統升級,碼頭工人越來越少,作業效率越來越高,運輸規模越來越大,作業成本越來越低。現在的港口每個集裝箱作業點可以做到每小時接駁、裝卸和轉運達30個集裝箱;爲提高物流效率的20萬噸級貨船、30萬噸級貨船甚至40萬噸級貨船也開始逐步成爲航運主力船型;2017年,青島港建成全球首個無人港口,可以24小時全自動裝卸“中遠法國”號的4500個集裝箱。

  標準集裝箱構建了一個高度自動化、低成本、高效率和低複雜性的標準化全球貨運系統,深度改變了全球貨運體系,並直接推進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得益於融入全球產業鏈,更得益於這個標準集裝箱及以標準集裝箱爲核心構建的標準化全球貨運體系。

  儘管標準集裝箱如此重要,而且中國製造的標準集裝箱和特種集裝箱產量超過全球的一半以上,全球集裝箱港口吞吐量前10名有7個在中國,但是,通行全球的集裝箱多式聯運在中國一直未能得到普遍應用。2017年我國集裝箱鐵海聯運僅佔1.5%,集裝箱公鐵聯運僅佔2.9%;而同期美國鐵海聯運佔比達到49.5%,歐洲國家公鐵聯運佔比達到30%-40%。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既有體制機制的束縛,更有經濟合理性的市場選擇。

  另一個流行全球貨運體系且配合標準集裝箱使用的單元化載具是標準化託盤。衆所周知,物流標準化、單元化、模塊化和智能化是解決物流效率和成本的主要出路,從2013年開始,商務部就在大力推進標準託盤、帶託運輸和託盤數字化工作,並給予示範企業以大資金補貼。然而時至今日,美國託盤保有量達到20億片,託盤租賃3.2億片,佔比達16%,而中國託盤保有量12億片,託盤租賃僅有2100萬片,佔比僅有1.75%,這充分說明託盤多數僅在企業內部循環或“靜止”使用,很少實現帶託運輸,嚴重影響託盤真正在“動態”轉運上的價值和功效。

  另外,依靠商務部補貼纔有企業使用的標準託盤也同樣說明當下標準託盤在國內貨運體系中的經濟合理性並不足。一方面,開放式託盤只適用於一些貨價較低、不需外觀保護和無須保密的商品;另一方面,標準託盤並非完全匹配標準集裝箱、貨車和鐵路車廂尺寸模數,且依靠叉車多次作業導致的託盤損害成本和託盤維修成本高企。

  面對標準集裝箱多式聯運與託盤產業在中國發展乏力的尷尬地位,一方面需要在全物流運儲倉配體系中構建以適合標準集裝箱和標準託盤爲核心的港口、公路、鐵路、航空、船舶、橋隧和多式聯運等配套基礎設施與裝備;另一方面,則需要探討適閤中國未來物流體系和物流市場運行的新一代標準單元化封閉載具。

  標準集裝箱、標準託盤及其配套物流體系已經在全球運行了80年之久,1978年中國也起航了第一艘集裝箱船。然而在中國,在市場競爭環境中,鐵路、公路和航空貨運對標準集裝箱及標準託盤的行業整體認可度並不高。究其原因,是因爲現有鐵路車輛及貨箱、公路貨車及空運貨機的載重與載運空間與適用於船運的標準集裝箱及標準託盤並非完全匹配,導致除船運外的載重比和容積比較低,影響市場競爭力。

  互聯網的興起實現了個性化需求與差別化供給之間低/零成本高效率精準對接且易形成規模化;移動互聯網則將時間維、空間維和邏輯維融爲一體,實現將原本分散化的資源進行規模化優化配置;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則可進一步將傳統難以標準化的資源通過低成本高效率的自組織和組織自洽,實現原資源的可標準化。

  標準集裝箱及其貨運體系是通過貨物大規模集中後的標準化和規模化,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基礎上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安全;而隨着智能技術和智慧物流的發展,未來更多分散化、小規模的貨物也可以通過黑科技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

  40年前在傳統信函上增加郵政編碼是爲了實現郵政自動化分揀,使得信件分揀處理效率和整體傳遞速度提高十倍以上;而今中小件尺寸的包裹則通過增加二維碼實現高速自動化分揀,並利用雲服務平臺精準對接用戶與快遞小哥,實現高速高效寄遞;未來必然可以在介乎於集裝箱與快遞小件間尋找適合海鐵公空多式聯運的最適當尺寸標準封閉載運單元。

  過去全球貿易貨物的70%屬於整機、整車和整件商品,而今全球貿易貨物的70%屬於日趨標準化和模塊化的產品零部件。這一趨勢也必然導致全球化的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改變,使得支持全球化貿易的多數運儲倉配需要更多“門到門”的全程物流服務解決方案。作爲全球產業鏈結構調整的受益者,中國更需要確立新物流模式和新物流體系的領先地位。

  “門到門”運儲倉配的最佳尺寸單元化封閉載具既需要對接海鐵公空運載工具的最小標準公約模數,又需要對接可容納併兼容最多類型商貿貨物的盛裝空間。1956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韋爾登教授通過建模認爲,20英尺單位的集裝箱最經濟,而今新的封閉單元尺寸也需要新的經濟優化,標準集裝箱和託盤已經不再是智慧物流市場的最佳選擇。

  筆者認爲,在基於5G的“大雲移物智”技術支持下,1200mm×1000mm×1200mm或1200mm×1000mm×1450mm標準單元化封閉載具可比標準集裝箱有更多空間利用率和載重比,也可以利用新技術和裝備實現無損自動化超高速分揀,特別是可以助力強化智慧物流的市場競爭力。

  (作者系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工業工程系博導)

  (劉大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