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補貼政策出臺後,你要買的電動車漲價了嗎?

  對許多手握新能源汽車指標的消費者來說,每年年底和年頭的糾結已經成爲必經的心路歷程。

  在目前的三電系統成本之下,補貼幾乎可以說是影響車價的最大因素。上汽乘用車總經理王曉秋說的很實在,“6月25日之後,很多電動車都會漲價”。

  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在純電動車市場,自主品牌車企佔據了最主要的份額,這點和傳統燃油車市場截然不同。

  但面對正在加大產品投放力度的合資品牌對手,以及大幅度退坡的補貼政策,內外夾擊之下,佔據優勢的自主品牌們該如何應對?

  賣車還是產品說了算

  汽車試產各有一條金科玉律,那就是產品力說話。

  即使在被認爲是政策因素主導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這條規律仍然適用,畢竟拿着自己的錢買車的消費者,纔是最理性的人羣。

  在補貼政策不斷退坡的大背景下,產品力法則更是明顯。剛剛上市了名爵EZS這個純電動小型SUV的上汽乘用車,顯然想在產力這個維度做出一些新的嘗試。

  性能車能不能做成電動,早就不是問題了,特斯拉更是早有成功的實踐,衆多小衆跑車大多正在或者準備推出電動跑車。從原理上,電動天生就有加速優勢。如果將問題換成電動能否在合理的成本上做成電動,答案可能就複雜一點了。

  什麼叫“合理成本”?王曉秋的答案是看用戶,“用戶來買車一定是帶着預算來的,大部分老百姓能接受的價格區間,是10萬-15萬。”

  面向更多的消費者,走量的電動車,價格就在這個區間,道理很簡單。但最難的是均衡,如果加上“安全、可靠、耐久、舒適、便利、性能”,每一項都不能有弱項,價格還要壓到15萬以下,就不那麼容易了吧?

  如果再加上符合E-MARK、REACH歐洲法規、適應全球充電、通信基礎設施,在-25℃到42℃(北歐到印度、泰國)等極端氣候條件下,工作正常(惡劣工況耗電增加),就更不容易了吧?

  名爵EZS要用入門價格9.99萬元做到上述所有要求,首要的因素就在於用戶。作爲國內第一個打造“互聯網汽車”概念的廠商,上汽乘用車很懂給產品“做人設”的好處,也確實嚐到了甜頭。

  回到電動車身上,如果性能不成問題,續航事實上是目前用戶最大的需求點,也是最大的焦慮點。

  而恰恰在這一點上,不但廠家公佈數據有“折扣”,就連工信部的數據,也有不同程度的縮水。

  上汽乘用車的選擇很簡單,抓住這一點不放來談“實際里程數”,“在城市道路上開,基本在330公里以上,而一些宣稱續航420公里續航的車型,開下來都有縮水”。

  這種承諾是主機廠官方做出的,聯想名爵EZS關於電池衰減的官方承諾,上汽乘用車似乎在探索一條用“售前承諾+售後服務”來提升產品力的新路子,但對於電動車這個充滿用戶焦慮的新事物來說,這似乎是條對路的方式。

  至於百公里加速2.8秒,扭矩350牛米,在上汽乘用車方面看來都是“常規操作”,不值得作爲核心賣點去提。

  作爲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王曉秋的這些承諾都是在公開場合對媒體做出的,顯然意在讓更多的消費者get到這種信心。

  用中國市場帶全球節奏

  不過在名爵EZS發佈時,提的最多的還是這是一款“滿足全球標準”的純電動SUV車型,這種Slogan式的提法背後,似乎也有玄機。

  對一輛汽車的開發來說,每增加一項指標要求,都意味着成本。在滿足性能和續航之外,爲什麼還一定要滿足一些國人可能都沒聽過的標準?

  王曉秋認爲,想要面向全球銷售是其中一個因素。

  “有些市場容量小,可能小地方一年就賣幾百臺,但還是要去,一方面拓寬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進入多個獨立市場,能夠有效攤薄研發成本”,考慮到中國已經是事實上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這種漸進滲透式的“走出去”,跟此前燃油車的出口路徑全然不同。

  對於上汽乘用車來說,英國、印度、泰國都是比較重要的海外市場。跟其他燃油車時代就開始出口的自主品牌不同,上汽乘用車的海外戰略從電動車開始,理由也很簡單,在電動車領域,中國公司比歐洲公司第一次在技術上有先發優勢。競爭力不能靠“保”,而在於保持“身位差”。

  競爭力的另一面,是上汽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強大。上海臨港、南京浦口,鄭州都將成爲上汽新能源生產基地。

  在這樣的規模之下,其實是在用中國市場帶來的規模效應,帶全球市場的輸出節奏,無論哪方面的成本,紮根國內顯然纔是“技術+成本”雙優勢走出去的根基。

  上汽集團旗下擁有聯創汽車電子(100%控股、BMS)、聯合汽車電子(佔股26%、電驅)和上海捷新(佔股51%、電池PACK)華域汽車電動系統(佔股60%、電驅)等子公司,可謂三電在手,天下我有,資源優勢幾近無法撼動。

  同時,作爲國有汽車集團,上汽集團還有來自自主品牌的集採成本優勢和資金背書,按照王曉秋的說法,在反哺這個思路下,對自主品牌“投入沒有底線”。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在補貼政策退坡甚至取消後,電動車的國內市場是否會有更深層的變化?

  儘管王曉秋表示,6月25日補貼過渡期過後,上汽乘用車會調價,靠廠商和經銷商消化補貼退坡留下的成本支出,長期而言不可持續。

  但從政策層面,“掏錢”式的補貼必然是階段性的,“少收錢”的稅費優待也許會跟上接力,更別提在消費者層面的稅費減免和限行限購優待,政策扶持也許會換一個方式長期存在。

  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市場長期爲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背書”是一條很具有操作性的新思路。如果說中國品牌的燃油車出口,面臨的是老牌帝國主義的壁壘,電動車領域我們的後發優勢也許是未來的新機遇。

相关文章